□ 龔宏偉
師德建設的三條途徑
□ 龔宏偉
師德建設即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如何落實師德建設呢?有三條途徑。
途徑一:注重自我塑造。21世紀的社會將是智能社會,科學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將日益增大,社會活動將以人格的獨立為前提,以創新精神為動力,以知識的豐富為基石。師德作為教師的行為規范,主要通過教師內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師在師德修養過程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覺悟,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自覺加強師德修養的人。師德建設要求教師在實踐中,注重自我學習、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調控,教到老,學到老。具體從如下方面入手。
學習政治理論,堅定理想信念,強化獻身精神;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遵循教育規律;學習專業知識,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學習教育法規,增強法律意識,依法執教。
途徑二:實施靈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為和精神境界,往往與人文素養、學識深淺相關聯。新時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會議里、文件中,應當貼近學生、貼近教學、貼近生活,由偏重灌輸向注重滲透拓展,滲透到教學科研活動中,滲透到生活的各種領域中,滲透到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中,滲透到精神文明的創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識開啟心扉,使教師的思想境界始終處于時代的前沿。
途徑三:運用制度塑造。機制、制度、法制是對人進行制度塑造的三種主要形式,它們構成了一個系統,其中育人和用人是兩個有機聯系的階段。育人為了用人,用人必須育人。在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的基礎上,要科學制定用人制度,確保人力資源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和利用。用人制度的操作公式應該是:人品+才能+務實。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一步量化和細化,列出相應的考核指標,避免考核的隨意性、盲目性和腐敗性。用“無情”的制度實施“有情”的教育,從而使教師的“素質”不斷趨于優良化。機制既要有激勵性又要有約束性。學校的內部管理要有利于吸引、培養優秀專家型人才,對于師德差、業務水平低、不適合當教師的人就請他們下崗和轉崗。要逐步實行雙向選擇,學校按建設和發展需要招聘教師,教師按能力和意愿競爭上崗,使學校具有生機和活力,使教師具有責任感和創造性。盤活人才資源,優化師資配置,建立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分配制度,形成“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
以上三條途徑,一般認為途徑一是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其實不然,教師的自我教育、自我覺悟是當然的主體內因,但僅僅局限于或者僅僅依靠這一種途徑則是非常危險的。教師在職業生活中,始終扮演著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學生面前是師長,在教師面前是同事或下屬”是教師最基本的社會角色。作為師長,一定的條件下是否有可能有權力欲膨脹的傾向?作為同事或下屬,一定條件下是否有可能有孤戾獨行的封閉傾向?顯然,若無一定的師德作用力的影響、制度的嚴格約束,其結果可想而知。這三條途徑正如車輪上的三條輪輻,缺一不可。
(作者單位:湖北省棗陽市白水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