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畢華
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現狀與模式構建
□ 李畢華
不可否認,現今的學生學習時間多,鍛煉時間少。即便是體育課,在所有課程中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課程。無法起到真正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因此,國家為此專門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而各高校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改變體育教學模式。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也是民族發展的希望。但目前,由于我國各高校都不太注意對學生的體能訓練與培養,所以導致青年學生健康狀況整體都不怎么好。國家為了遏制這種不良狀況的繼續發展,于是開始號召全國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加強青少年體質鍛煉。
由于我國一直以來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能力的培養,而忽略學生體能方面的訓練。故而我國青少年普遍健康狀態不佳。在2007年的時候,我國針對國內青少年體質過差的現狀,初步出臺了以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為目的的陽光體育運動。一經推出,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甚至還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重要途徑。陽光體育運動是一項專門針對青少年這個群體來鍛煉身體的健身運動。自從推出后,便逐漸成為青少年培養體能鍛煉、促進青少年身體素質提升的有氧運動。甚至因此而帶動的鍛煉風氣,影響到了全民運動的激情!
1.課程多樣齊全,注重個性發展。
由于傳統體育課內容十分單一,而且大多數都把這當成是一種玩鬧的課程。甚至有的老師為了多講解些題目,而不惜將體育課占用。因此,陽光體育教育主要改革的就是體育課的內容、方式方面的改革。不僅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深化教學改革,還要提高教學的質量。舉例來說,傳統的體育課程幾乎都是什么做操、跑步之類的貧乏而無聊的內容。既不能引起學生們對體育課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體能發展。而改革后的體育教學內容中,則加入了武術、輪滑、街舞等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鍛煉。有的高校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設游泳、滑冰、攀巖等各色體育課程。這不僅讓學生們對體育課產生了興趣,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們免費學習到在社會上花大價錢才能學習到的特長課程。如此改革的結果,自然是讓學生們參與的熱情大大高漲。
2.以人為本,讓師生互選
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體育課程改革,在陽光體育運動的指導綱要的指導下,其方式一度打破了原有的體育上課方式。不過,這個綱要在高校學生當中似乎才得到實現,在中小學生當中,或許是因為年齡因素,多少忽略了學生的主觀需求,而是較為強調運動指標。相比較而言,高校當中的體育改革則更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甚至選課形式都是師生互選。這種方式給學生們大大提供了選擇的方便和權利,更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和理念。而在這種吸引式健康型的體育運動之下,更能鼓勵學生們主動投身于陽光體育運動之中。
3.推陳出新,方法多樣。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積極主動的投身于陽光體育運動之下,各高校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不斷進行創新的多元化和興趣化。在體育運動當中,運動方式注重將傳統的運動方式和新型的運動方式相結合,還能夠以現代化思維的教學手段和設備相輔助,最后則形成更具有特色的運動方式。舉例來說,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講解示范法、分解教學法、重復練習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比較忽略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和心理體驗感受以及和師生的互動交流,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參差不齊,收效也不佳。
1.“分段型”模式。
“分段型”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增強學生體質和掌握運動技能,并注重學生體育技能提升的體育鍛煉模式。這種體能鍛煉模式對于打好學生的體育基礎、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這種模式的主要方式是根據學生的年級或學期來劃分他們自己所選的課程。
2.實施“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模式。
所謂的“課內課外一體化”,就是實行陽光體育運動時,應該不僅僅將陽光體育運用到體育課上。特別應該把握教育課程之外的時間,將早晨上課前、中午早操時間以及中間自由活動時間都充分利用起來。并將每天的這些時間做一個詳細的安排和規劃,盡量讓全體青少年都主動積極地加入運動中來,將體育運動發展為大眾性、群體性活動。當然,還要根據學生個體的興趣,安排給學生不同的體能訓練。爭取將“一體化”模式統一建立起來,讓運動不再成為體育課上的專屬和教程課下的玩耍。而是將其當成一門主要學科,讓其成為每日的必修。
3.“俱樂部”模式。
在當今社會,因為越發注重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為其花費大量資金報一些體育特長班來實現鍛煉身體的目的。而“俱樂部”模式的體育鍛煉模式,便是這樣一種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根本而開設了一些體育項目,讓學生以自主選擇方式去選定課程。這些學校開設的“俱樂部”,以其完備的健身器材、科學的健身教程、專業的健身教練,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吸引力。讓學生在“俱樂部”為模式的途徑中,體會多樣的健身目的,并培養良好的體能鍛煉習慣。
高校青年大學生的體能培養,關乎我國國民未來的身體素質,更關乎我國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因此,各大高校和大學生,都應該趁此機會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推進體育改革,增強體能鍛煉;主動投身鍛煉,加強人民體質。
[1]王凱.體育新聞專業人才勝任力模型與培養路徑探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3,49(4):132-135.
[2]黃敏,陳英軍.人性化視野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現狀與展望[J].體育學刊,2011(5):78-81.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學院大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