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昭華
淺談現代工筆重彩花鳥畫色彩的傳統與變革
□ 柴昭華
人們對工筆重彩繪畫的審美意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本文通過對傳統工筆重彩花鳥畫設色、繪畫理念以及當今畫家借用西方繪畫理念發展變革傳統進行論述。以期構建傳統工筆重彩花鳥畫與現代工筆重彩繪畫的觀念融合,通過對色彩的認識和感悟,更好地表現自然界賦予我們的紛繁富麗,蕭疏雅意。
工筆花鳥畫歷史源遠流長,發展于唐、五代時期,鼎盛于兩宋,所表現的物象較為豐富。重彩花鳥畫,指通過石色的運用,多次積色或罩色,在作品中產生套疊、透疊的色彩和豐富的層次感,給人以厚重、凝重、濃重的印象。工筆重彩花鳥畫在我國繪畫史上有過輝煌的時期,五代時期的黃荃、黃居寀父子所創造的“黃家富貴”便是重要代表;宋代院體花鳥畫又形成了一個高峰;隨后也涌現出一些代表畫家。
現當代中國畫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畫種便是工筆重彩花鳥畫。由于工筆畫本身所具有的用色技巧和裝飾等特性,這一繪畫形式由傳統發展使其能夠直接地表達物象,同時亦能呈現色彩的豐富多樣性。在創新與發展過程中正面臨著轉型時期的困擾,就是怎樣從傳統轉換到現代。這個轉換的過程包含著工筆重彩花鳥畫從傳統色彩理念到現代的創新思維,從繪畫的技法到材料的選擇等多個方面的整理與研究。而怎樣繼承、吸取傳統和展現當代重彩花鳥畫全新的色彩語言魅力,重視色彩語言裝飾性的特征,以及各種新繪畫材料的嘗試正是沖破現代重彩花鳥畫發展困頓的關鍵所在。
工筆重彩畫講究著色,有著上千年的積淀。從南朝謝赫“六法論”中的“隨類賦彩”,到宗炳《畫山水序》中提出的“以色貌色”等,都概括了傳統中國畫在色彩運用方面的基本法則,即色彩的運用應該按照不同的物象,而給以具體的表現,所謂“近物象”。其所用多為天然礦物質色彩,敷色方法多為平涂,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追求固有色效果,少光影變化,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這里所說的賦彩要隨類,就是指描繪物象的固有色,以此可以看出畫家傳統的色彩觀念就是寫實。
然而傳統繪畫雖然是講究“隨類賦彩”,以表現物象的固有色為主,但并不是簡單地描繪我們所見到的物象。很多時候為了突顯物象的特征,亦或是為了突出畫面的藝術效果和主題思想,在適當的地方進行色彩調整和處理,以天然礦物質顏料為主,運用三礬九染的技法來表現物象。在色彩的渲染上注重與大自然的固有顏色相統一。而現代的工筆花鳥畫家對墨色創新變化和運用就更加廣泛和大膽,工筆畫不僅僅局限于“工”,而是把寫意畫中用筆和墨色的變化融合進來,強化了用筆,使畫面的層次感極強,充分表現畫面的“雅意”。
當代重彩花鳥畫的色彩運用在延續傳統色彩觀念的同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代畫家們在畫面上開始大量地使用純色,還有的畫家運用“分割”的畫法,把畫面分割成多個色塊,這種借鑒西方現代繪畫的風格與傳統工筆畫技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得工筆花鳥畫在色彩的運用上更加豐富。作品更加注重色彩的對比和調和,打破了色彩的均衡,由此營造出了與傳統作品完全不同的藝術氛圍。
而新材料的運用實現了對傳統工筆重彩花鳥畫的超越,畫家們由原來顏料單一的三礬九染的繪畫方法,轉向用礦物色、高溫結晶顏料、云母、箔類的閃光材料等來充實替換單調的墨加錫管國畫色。用勾勒、厚涂、拓印、噴灑、貼箔、打磨、拼貼、肌理等制作手段來豐富單一的三礬九染技法。從而加強了色彩的對比關系和畫面的厚重感,使工筆重彩花鳥畫的色彩更加明艷、富麗,并使其產生渾厚華滋,底蘊豐厚的效果。當代的畫家們對新顏料性能進行的研究,為工筆重彩花鳥畫的進一步發展打開了色彩的大門,也為創作更好的作品擴展了空間。
從技法和工具上看,現代重彩花鳥畫將傳統工筆花鳥畫技法及寫意畫法、沒骨畫法、水墨畫法等融合在一起。使創作的作品有的工整細致保留著線條,有的奔放粗獷色線交融,走出了古典工筆重彩花鳥畫勾染、分染的天地,找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表現空間。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創作手法的多元化、自由化,使得傳統線條的功力,渲染的技巧,不再占有至上的地位。勾勒、厚涂、拓印、噴灑、貼箔、打磨、薄罩、干畫等手段的應用,使畫面具有更豐富的視覺表現力。這些變革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需求,同時也是畫家創作的一個必然趨勢。
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又重新煥發出了它的光彩,表現方法更加的趨向自由創作,多種技法的運用,既是畫家擺脫精神上的禁錮來解放自我的過程,也是在技法上建立個性意識的過程。當代技術的進步既解放了傳統的工筆花鳥畫,也解放了畫家的思想,為工筆畫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還應該在繼承傳統色彩表達力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新的元素,讓中國畫的精神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湖北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