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姮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淺談宋代畫癡梁楷的減筆畫歷程
張月姮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對梁楷的繪畫變革進行解析,結合其傳世作品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梁楷的師承和繪畫的風格意境的形成以及減筆畫的演變和社會因素等。
梁楷;減筆畫;潑墨;畫癡;禪宗
南宋著名畫家梁楷傳世作品很少,而且多數流至鄰邦日本。在上海博物館新館的中國歷代繪畫館里,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它就是梁楷早期作品《八高僧故事圖》卷,描繪的是南北朝至唐佛教禪宗八個高僧參禪修行的故事。這幅珍貴的早期代表圖卷清晰地顯示出梁楷對造型、構圖有很深的研究。其繪畫風格細膩嚴謹,人物山水相融,具有南宋院體繪畫的特點,既富有真實感又營造了意境。與當時宮廷畫呆板的典雅精準纖麗的畫風相比,他的線條更有靈動之美。《八高僧故事圖》的八幅作品人物生動傳神,筆法工整,細究便可體會出這八幅圖中用線循序漸進的變化。第一幅為“達摩面壁,神光參問”,第二幅為“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第三幅為“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第四幅為“智閑擁帚,回睨竹林”,均用筆流暢、線條緊湊,追求寫實的人物造型和物象表現。畫中人物衣紋疏密分明,人物造型、身姿及情態表現細致入微,背景多構圖飽滿。后面四幅尤其是第七幅“酒樓一角,樓子參拜”和第八幅“孤蓬蘆岸,僧倚釣車”,人物的衣褶用釘頭鼠尾和折蘆描,峰回路轉,變化多端,而衣紋轉折經過主觀處理有所減少,只在結構處加以勁力的線條處理,且背景構圖留白居多,情景交融,意境深遠。正是對筆墨技法的鉆研和創新,才使他成為當時院體畫家中的佼佼者,也為他后期的減筆畫埋下伏筆。
梁楷的中期作品流傳較少,以現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六祖斫竹圖》為例,其用線由以往的細膩靈動轉為剛勁灑脫,人物衣紋用的折蘆描筆筆見形,人物側影用寥寥幾筆略勾眉目耳鼻而形神畢現,且專注、自如的神情躍然紙上。畫面中的樹干用散鋒勾皴,筆墨粗率。畫中險筆很多,起粗落細,急緩輕重,略加勾皴則欲樹即樹、欲石即石。
梁楷的晚期作品受以唐末貫休禪師為代表的潑墨禪宗人物影響,取法石恪蒼勁古秀的用筆,產生淋漓飄逸的減筆潑墨繪畫風格,豪放卻不失浪漫,與當時流行的院體風格形成越來越鮮明的反差。作為代表作品之一,《潑墨仙人圖》頗為經典。元人夏文彥在《圖繪寶鑒》中記述:“梁楷的精妙之筆令人嘆服,但傳世者皆草草,謂之減筆。”《潑墨仙人圖》是梁楷從院體畫風“精妙之筆”轉型為“減筆”人物畫的傳世之作,梁楷開創了一種筆墨精煉、形象高度概括、人物生動的新畫風。從《潑墨仙人圖》的筆墨表現上來看,僅是寥寥幾筆,卻能用筆墨表現出酣醉可愛的人物形象,可謂多一筆廢紙,少一筆無趣。粗看此畫,五官糾結一團,寬袍大袖的仙人袒露大肚子,形態醉意朦朧,特別是濕筆渲染的頭部和左肩部,可以清晰地看出運筆的輕重與速度,運用粗闊的筆勢和濃淡的水墨散逸出酒酣意發的自我,深重不失清透,粗獷中飽含內斂。看似不在意細節的水墨潑寫卻寫盡了仙人的“醉”,生動地抓住了“仙人”的表情姿態以及飄逸的氣質,將仙人超凡脫俗又幽默詼諧的形象表現得活靈活現。梁楷擺脫了線的羈絆,以墨代線,墨色由濃到淡,由濕到干,徜徉在五彩俱備的墨海之中。《潑墨仙人圖》的點睛之筆在于焦墨的腰帶,巧妙的飛白和濃淡墨塊使整幅畫的虛實相生相依。看起來,這幅畫似乎完成于瞬間,卻是他一生繪畫技巧千錘百煉的成果。
梁楷畫如其人,從《潑墨仙人圖》的用筆力度、速度,線條與墨色的連帶關系上看,梁楷的運筆灑脫不僅透出了他的性格,更讓我看見了他對繪畫的一種態度—癡。正是因為這股癡迷藝術的勁頭,梁楷才不顧社會條條框框,如此近乎狂熱地追求自己的摯愛。也正是他這股子癡勁才能使他點染如兒戲一般不受法度約束,使他離開畫院而不與流俗畫家結黨,不甘愿隨俗享受皇帝的恩賜。梁楷的作品就是他精神上的契合和寄托,流露出他內心難以掩蓋的對自由生活的渴望。
應該說,讀梁楷的畫實際上是一種筆墨體驗,也是一種心境的體驗,更是一種禪意的體驗。從禪宗的角度來欣賞《潑墨仙人圖》,梁楷的筆墨給人一種閑逸之氣。減筆潑墨開辟了中國畫中“寫意”或“潑墨”之法,同時也開創了一代新型繪畫藝術之風,體現出虛靜空靈、自然神韻、圓融和諧的審美思想與追求。《潑墨仙人圖》的仙人“嗜酒自樂”的形象則是梁楷內心的真實寫照,心中的愁苦有多深,清醒時痛苦就有多大,不如在似醉非醉、半夢半醒中逃避,在酒精中尋找生活中無法得到的精神依托。挑戰世俗,張揚個性,借酒的烈性盡情張揚生命的熱情,以此清除內心的苦悶和壓抑的情緒,猶如畫中步履蹣跚、衣衫不整的潑墨仙人一樣,徹悟豁達,自由解放。 梁楷以“減筆”畫法一掃“工筆”的束縛,追求筆墨精煉的對象神態,看似信手拈來之筆,卻能捕捉到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數筆,形神兼備。正如北宋蘇軾曾有詩道:“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梁楷這種遺貌取神的繪畫技法,是繪畫思想上的轉變,逐漸推動了中國畫從“神似”審美向“形似”審美轉變的進程。這種畫法對元代的顏輝、明代的徐渭、清代的黃慎、近代的任伯年等著名畫家都有較大的影響。
[1]夏文彥.圖繪寶鑒[M].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6.
[3]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
[4]謝稚柳.梁楷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5]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樊波.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