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
高校通識類書法教學的三對關系略論
■范美俊
書法是通過毛筆書寫漢字并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的一門中國藝術。在當下高校的專業書法教育高歌猛進的同時,而在數字時代能寫得一手好字的普通人卻越來越少,說明針對普通人的通識類書法教育并不盡如人意。通識類書法教育者是怎樣想的呢?論文還真不少,但不少文章內容空泛,特別喜歡對諸如增加學生素質、增強學識修養、有利學生陶情養性等一些抽象不實的概念進行生發,甚至上升到弘揚傳統文化,抵制西方不良文化藝術、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還有的論文對書法的長壽、養生等功能大加發揮……這些唐僧念經式的“弘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總感覺有些無趣而且對書法有所拔高。譬如說到養生與陶情養性,這并非書法專利,傳統的文學、繪畫、音樂、舞蹈與太極拳都有這些作用。總之,還得談點具體問題,限于篇幅,這里僅僅討論通識類書法教學的三對關系。
所謂通識類書法教學,一般還包括中小學的書法、寫字課、校外的書法輔導與培訓等形式的基礎性書法教學,為縮小討論范圍這里僅討論高校的通識類書法課程。這類課程有顯在的寫好字的要求,也有潛在的書藝追求,往往是高校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藝術學院、藝術教研室等機構開設的全校公共選修課。這種打通文理學科隔閡、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常識性人文素質課,最早源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約30年前轉譯自中國臺灣。還可以更通俗地說,其目的是防止出現一些智商高而情商低的“理工男”“技術控”那樣的偏才。有些師范類專業以及中國畫、美術史論、藝術品經營管理等專業方向,因與書法關系緊密也需開設課程,但已不再是公選課,而是專業選修甚至是必修。
無疑,通識類書法教學即便老師水平高、學生態度認真,一門課的教學相比現有經數十年經驗積累形成的培養專業書法學生相對完善的技法與理論兼修的專業課程體系,自是無法比擬。那種“×小時,教你練得一手好字”的廣告,基本上是騙人的。否則,書法不會有課程的分門別類、學歷從??频讲┦康耐暾逃?。無疑,通識類書法教學不是專才教育,而是一門課程教學,頂多3-4學分,即48-64節課。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想教會學生真草篆隸行,而且略通技法創作與書史書論,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此,與系統的書法專業教育相比,作為一門課的高校書法教學注定尷尬,專業性不足也顯而易見。因不是學生的專業主攻,學習態度上不來姑且不說,即便態度與興趣什么的都上來了,而時間所限教學效果也不能立竿見影,甚至剛找到感覺這課就結束了。也因此,不用死記硬背而且感覺文雅的這門選修課,成為學生混學分、老師混教分的課程也不是沒有可能。因難以在一門課上對學生灌輸一個專業所需要掌握的全部知識及技能,學生更難以上完課就成為懂書法的準書家,故而大家的重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甚至認為僅僅是中小學“寫字”課的升級版。另外,學校層面也未必重視,申請專業教室、設備什么的幾乎要跑斷腿,有的老師還得自己掏錢準備相關的工具材料。與規范、熱鬧的專業書法教學體系相比,甚至與中小學書法課的一些相應規范相比,高校通識類書法課可謂是無人關注的“沉默的大多數”。怎樣教、教得怎樣?還得憑老師的職業道德與實際狀態。就我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看,這類課也真不好上,專業深度無法顧及,而基礎性的知識及技法訓練也未必做得好,這怎么辦呢?
盡管如此,作為通識類課程依然可以加強專業素養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書法審美辨別能力及基本技法能力。對個別興趣很大而且有所志向的學生,可以著重培養,為其提供考研、參展以及拜師名家等一些渠道。這樣的學生不會太多,但依然可以帶給教師心底的那份職業存在感與崇高感。誰都會寫字,但自己的學生成為了書法家或是終生熱愛,這已足夠讓師者感到欣慰,所謂“吾道不孤”。
少年宮等不少所謂培養學生“素質”的機構,練字往往直奔“考級”等主題,拿起筆就寫,不需要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且,往往是先練楷書,認為楷書的快寫是行書,再寫快點兒就是草書,甚至一些專業書家在課堂甚至在電視上也這樣講。這非常不應該,也不是字體的變遷常識。行書、草書并非是由楷書演變而來,而行書、楷書、草書含隸書的快寫——章草,這幾種字體都是“隸變”而成,發生時間也大致差不多。如果這個問題不理解,就會導致很多技法問題,比如隸書的楷化。而楷書筆畫的用隸則沒有問題,如歐陽詢《九成宮》中的“絕、也、包”等字的末筆就是拋勾用隸,也協調。
對于通識類書法課,要完全解決技法問題需要相當多的時間,也需要相當多的紙張與墨汁。而提高眼力可能相對簡單,多讀碑帖而且多讀碑帖賞析文字,鑒賞力自然就會提高。因此,理論方面的學習我認為是必須加上的。書法理論也不是江湖書家吹噓的什么高深玄妙之理,主要含書法史、書法技法理論、書法批評理論等方面。比如執筆法、用筆法、還有永字八法,結體法(如歐陽詢結題36法、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當然,教師還得有自己的關于筆法、結體、章法的體會甚至“理論”。比如,我在上課時發現不少學生結體隨意不分字型的情況。比如,把“目”等一些適宜寫得長而瘦的字、“西”等適合寫得短而寬的字,寫得很是方正。你無法說服學生時怎么辦呢?不妨,以試錯的方式讓其反其道而行之,“目”字寫得短而胖“四”寫得長而瘦。結果,他們立馬就會明白其道理,也同時明白漢字并非都是標準的方塊字,不少字是有著自己的結體個性,不是任意地作拉長壓短等改變都會好看。
就我的體會,技法訓練得有合適的教材依托,不能諸帖皆臨但什么碑帖又都淺嘗輒止,而必須是一些經典碑帖的專門練習。比如,我在基本的書法教材之外,還要求學生每種字體的訓練都得有專門教材,如小篆《嶧山刻石》、隸書《曹全碑》、行書《蘭亭序》、楷書《九成宮》。即便每種字體的課堂練習不超過8節課,但課后甚至課程結束后學生依然可以自行練習。而且,各種字體的練習教材加在一起,可以組建一個今后相對全面的書法系列教材,加上自行購買的一些書法字典及理論著作,作為未來書法愛好的基本訓練及研究就基本夠用了。當然,任何教材都會有遺憾,但學生依據這些教材從點畫到偏旁、從字組再到完整章法作品的逐一練習,進步往往較快。
我特別反感理論與技法的完全分割。理論家看不起技法類書家,技法強的書家更鄙視理論,這樣的人社會上相當多??床黄饎e人有點兒水平還湊合,沒水平簡直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江湖書家了。其實,技法也完全可以進行筆墨與形式分析,這需要一定的理論,比如構成形式的黃金分割、筆墨色線的處理、正空間與負空間的對比與協調。當然,理論研究也需要有對技法的了解作支撐。
為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并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也必須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從我個人的成長體會看,當時對書法的興趣不大,頂多出于為國畫題字不要那么難看的目的。后來,旁聽了侯開嘉教授的書法課,教室中全是碑帖、專業報刊,墻上全是示范的書法作品。老師的問與答的教學方式對我啟發很大,加之對美術史比較熟悉,再去研究書法的某些方面自然也就能有所發現。因此,我當老師后也如法炮制,一定要有固定的專業書法教室,至少能夠鋪下毛氈的稍大桌子,而且一定不是結束課后就得馬上帶走所有物件為下一個班上課做準備的流動性的文化課教室。教室,也當然是課后的練習場所,加之墻上有書法作品,書柜中放置有碑帖、教材與書法史論著作,專業報刊等,這樣可以相對形成一個有書法氛圍的小環境。比如,老師提到漢碑幾種不同的風格,不一定要上網搜索,隨手拿起身邊的幾本字帖一一比較即可;而提到誰的作品格調高雅,隨手找到一本作品集開講。
應該說,通識類書法教學還談不上太多的藝術,更多的是書寫規范,說是寫字課估計有點兒掉檔次,這似乎回到了小學課堂。不過,沒有經過小學生般的寫字練習,還真談不上藝術性。技法的練習,臨摹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師范類院校,通識類的書法課有著“三字一話”考核標準及相關要求?!叭忠辉挕笔侵该P字、鋼筆字、粉筆字與普通話,是為未來的教師打基礎,書法訓練內容有明確的技法考核。我所任教的高校非師范類,因而沒有為通過“三字一話”做準備的硬性要求。但據我對兄弟院校的了解,不少“三字”的練習往往是臨摹為主的,照著字帖寫得比較規范即可。也許有一丁點兒書法要求,但更多是對字的規范書寫要求,甚至包括筆畫的書寫順序,不能寫成“倒筆畫”。而粉筆字的處理,書寫本身更要注意位置大小及版塊等關系。
臨摹的好處毋庸置疑,可以深入研究某一碑帖的細微點畫及字體結體,這也對江湖書法的識別相當有幫助。一些江湖書法家的技法與成名機制讓人好奇,而要判斷其是否為江湖書法家其實也頗簡單,其所學之書是哪一家或從哪家化出?是否認真研習某碑帖的形式、筆法、點畫、結體、章法什么的,不能每次都如大醉后惡墨滿紙地亂寫一氣。有些不學無術者,清醒的時候也未必寫得好,是因為根基不夠。
而書法創作時,往往為了某些字寫得好看,常選用異體字或是將字的結構重新組合。比如“好”字,女旁在左,子字在右,創作時可以反寫,只要能認也就不算錯;再如,左中右結構的“樹(樹)”字,木字旁處理成上下結構的上部,而中右部分寫成上下結構的下部,也不能算錯。而在整體方面,為造成一定的動勢及氣韻,往往會穿插交錯、迂回揖讓。雖然,這與規范性的書寫會產生矛盾,在有一定基礎之后,追求書法的藝術趣味應是水到渠成之事,兩者并不矛盾應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這時的學習已是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需要有一定造詣的書法家指導,當然也可以如白蕉那樣自悟。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繼續學習的態度。與中小學的寫字課常常被主科老師“占領”的情況不同,高校并沒有這種情況。但同學們未必清楚開這門課的目的是什么,茫然與希望并存。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手段?鼓勵學生在完成臨摹為主的書法課后,繼續有著創作的沖動,比如展覽投稿、自己搞展、自創書作裝飾學校和家庭等等。改革開放初期,不少高校并沒有開設通識類書法課,但不同專業的學生自發組織書法社團研習書法,而且走出了白謙慎、華人徳和曹寶麟等名家?,F在雖也有這樣的社團,但精神勁頭估計大不如前,學生受游戲、兼職、戀愛、享樂等方面的誘惑太多。
高校通識類書法課程,既有提高書寫水平及藝術審美的實際需要,也有抽象的文化精神塑造作用。我認為常識性、普及型的書法教育,對高校而言正是一個發展契機。大學生知識結構全面、無太大學業壓力、身體與精力也是人生最好的時光,這要比那些小學畢業后在車間工地上班但苦練書法數十年通過入展晉升為“書法家”的那批人有著更好的上升潛質。在教學中,處理好通識與專業、技法與理論、臨摹與創作等關系,可以實現書法文化對普羅大眾的潤澤,這也正是蔡元培等人美育理想之一?,F在的公務員考試已增考書法內容,這至少可以為未來的官員鋪墊一點兒正確的書法常識,為避免以后為所欲為的“我體”“干部體”書法打下預防針,還可輕易識別一些動輒比肩王羲之、老子天下第一的江湖書法騙子。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一如古代文人堪稱同齡人之翹楚,對其訓練得當自會提升普通國人知曉書藝的整體素質。這在美丑不辨、藝術市場混亂、傳統文化意識薄弱、江湖書家橫行的時代自有其積極意義。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