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光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的地位與作用
——從山東藝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談起
王瑞光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進程中,高校自然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高校擁有眾多學者,智庫資源,在承辦文化部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計劃的過程中,理應打造成一個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平臺,在學、研、產等方面發揮自己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讓非遺傳承人能夠有尊嚴地生存,這樣非遺才能真正發揮其承載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結合具體項目鍛煉、培養學生,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
高校;非遺保護與傳承;非遺培訓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當前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承諾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2011年,我國專門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明確了非遺保護的責任主體和基本原則,規定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都應在非遺保護中發揮各自作用。文化部在近些年的工作任務中,也將非遺保護工作作為重要內容。
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進程中,高校自然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其中,培訓非遺傳承人群或曰非遺從業者,是一個必要選項。2015年,作為試點院校,山東藝術學院承擔了文化部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任務,當年舉辦草柳編技藝、剪紙技藝兩期培訓班,共培訓了100余名非遺從業者。2016年,山東藝術學院又承擔三期泥面塑培訓、一期琉璃燒制技藝培訓,共培訓了230余名非遺從業者。2017年,山東藝術學院將承擔泥面塑、琉璃燒制、核(木)雕、風箏制作技藝4個項目的培訓任務,計劃培訓200名非遺從業者。除培訓非遺從業者外,高校還可以在科學研究、產業鏈打造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高校擁有眾多學者,智庫資源,在承辦文化部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計劃的過程中,理應打造成一個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平臺,在學、研、產等方面發揮自己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
所謂學指兩個方面,一是非遺傳承人群的學,二是在校大學生(以下簡稱大學生)的學。有研究者認為,非遺傳承人群不應也不需要在高校學習,高校的學院式教育,比如雕塑、色彩、素描等課程會破壞非遺的傳統底色,使其喪失古樸、純真的特點,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韻味。這種觀點有其偏頗之處。所謂的原汁原味實際上是對過去的原封不動的使用。誠然,原汁原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非遺的傳統底色,但當今的研究者都認同非遺保護的原則是“活態化”保護,即非遺一定要活在當代,適應時代的要求。固守過去,一成不變,并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相反,我們注意到很多非遺作品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發展變化之后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這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很多傳統的釀酒技藝現在都是非遺項目,但這些項目都是與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緊密結合起來的,比如貴州茅臺,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很多現代的科技,融入了大量現代的成分,但與此同時,保留了其核心的發酵技藝,仍然是非遺。筆者認為,作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是要保留其核心技藝和核心理念,外圍的內容可以進行調整,這是可行的,不會影響其作為非遺項目的合理性。
對于非遺傳承人群來說,學習的首要目的在于增強非遺項目的活力和生命力,提高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山藝非遺培訓的主要內容是結合案例,向非遺傳承人群介紹現代創意理念、現代設計理念、現代營銷理念。
現代創意理念、現代設計理念的學習和使用是非遺產品適銷對路的捷徑。物質遺產,特別是文物的保護講究“原真性”保護,即不要破壞文物的原貌,使其保持原來的風貌,即便后來修復也要做到“修舊如舊”,這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特質。但在非遺的保護過程中,不能不遵循這一原則,它有自己的特殊原則,即“活在當代”,正如書畫藝術所提倡的“筆墨當隨時代”,非遺也要適應其所處的時代,根據時代的變化進行必要的改變。我們可以注意到很多現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加入了非遺的元素,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對于非遺而言,同樣可以如此,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與現代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相結合,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是非遺能夠活在當代,真正能夠傳承的一個重要理由。而學習現代創意理念、現代設計理念無疑是一條捷徑。非遺傳承人群要學習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對非遺產品進行包裝,這種包裝既體現在產品的外包裝上,也包括對產品的造型、功能,甚至理念上。比如陶壺制作,在設計上,必須要在氣密性、實用性上下功夫,使其符合現代人的飲茶習慣;同時,可以在精致化、精細化路線上適當用力,因為很多陶壺、紫砂壺的愛好者,把玩過程中將其視作精致的藝術品,把它作為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
現代營銷理念的學習和應用對于非遺產品活在當代功不可沒。當代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國家、政府要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中國有數量巨大的非遺項目,在其保護經費方面,政府只能承擔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可能承擔所有的費用,大部分的費用需要在市場中獲得,而現代營銷理念正是打開市場大門必不可少的鑰匙。通過學習現代營銷理念,研究消費者的心理和訴求,生產出適應他們需求的產品是保證非遺產品能夠適銷對路的有效途徑。
學習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聘請省級以上非遺傳承人為非遺傳承人群授課,讓他們在技藝上有所提升。有研究者認為這會抹殺不同地區不同風格技藝之間的豐富多彩。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其一是在高校舉辦培訓班之前,這些學員大都追隨一些省級非遺傳承人學習,其二是民間的這種交流非常普遍,技藝的交流和融合現象突出。二是參觀考察。參觀考察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參觀相似的非遺傳承區域和該項目開展的比較突出的地方,學習、了解相關的經驗。其次是參觀其他非遺項目的地方,此方面我們有一些感觸,比如有黑陶創作的學員在參觀了琉璃燒制的工廠后,創作了黑陶琉璃融合的作品,在第二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中獲得銀獎。
三是學員的互相交流學習。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的學員之間的相互學習也很必要,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從事的工作也不盡相同,各自也都要一些成功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相互交流,對于他們今后從事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他們當中,有的學員擅長創作場景,有的學員擅長創作人物,有的學員擅長把握全局,有的學員擅長細部創作,各自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互相學習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個不斷完善技藝的過程。除技藝外,理念的交流也有其重要性?,F在是一個特別需要“講故事”的時代,我們都知道美國大片之所以能夠橫掃全球,一個顯著的原因在于其“講故事”的能力,講動聽的、有魅力的故事。如鐘馗的外在形象是丑陋的,但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他是能打鬼驅除邪祟的神,因此人們認為他的畫像、雕像可以辟邪除災。因此在制作時要把這種特質突出出來,在銷售時也要重點闡述這種理念。泰安肥城的一位同學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他善于分析購買者的心理,通過講述面塑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精彩故事打動購買者,出售的作品價格大多在2000元以上。材料的創新、創意也是交流學習的一個選項。學員中有一些擅長制作傳統面塑,而另外一些學員則善于在材料、功能以及衍生品開發上下功夫。濱州的一位學員在這方面有很多心得,她將面塑和機械器件結合起來,制作了“走路面塑”、“面塑車飾掛件”等,既有傳統面塑的特點,又增加了實用的功能。在她的啟發下,其他學員制作了“面塑汽車”等機械面塑作品。
第二個學是大學生的學。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從事相關工作。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他們的加入,無疑會對非遺保護和傳承有重要的促動作用。在舉辦非遺培訓班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生被學員精彩的技藝所吸引,參與到培訓過程中來。為此,山東藝術學院專門邀請技藝水平較高的學員為大學生講授相關的手法,如面塑、泥塑、剪紙、草柳編的各種操作方法和技巧,大學生大都很感興趣,很多學生還加入到創作隊伍中來。除了學習技藝、了解非遺傳承人的個性特點之外,在非遺培訓過程中,山東藝術學院還重視利用項目培養學生的宣傳營銷能力。當今,宣傳營銷在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懂得營銷的概念對于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幫助。為此,山東藝術學院還專門組織了“山藝非遺+”工作室,申請“非常有遺思”微信公眾平臺,負責非遺的宣傳和推廣工作。工作室的目的就是通過項目實際操作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如何進行有效的宣傳和推廣的技巧。通過撰寫文章、建立銷售平臺、與客戶交談等方式,讓學生對銷售的整個流程有更為清晰、明確的認識,為將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學生正在進行黑陶和陶壺的推廣宣傳工作。
山東非遺培訓由山藝藝術管理學院和設計學院承擔,教學場所設在藝術管理學院,這對于學院的教學工作十分有利,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的非遺技藝和理論。藝術管理學院主要設有藝術管理專業、文化產業和文化遺產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都可以從非遺培訓工作中獲益匪淺。保護與傳承是藝術管理專業將來從事的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了解非遺技藝,了解非遺傳承人群的所思所想對學生將來就業很有幫助。文化產業專業的一個工作去向為從事各類文化產業的開發工作,善于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是他們取得成功的要件,而非遺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無疑對該專業學生的就業很有幫助。文化遺產專業本身即是研究非遺技藝和非遺保護理論的專業方向,通過與非遺傳承人群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切實了解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對于非遺保護理論的學習助力明顯。
高校有眾多學者,研究是高校的特長。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高校完全可以發揮這一優勢,利用自身強大的智力資源庫,在非遺理論、具體非遺項目的發展歷史和淵源方面進行充分的探討。非遺項目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是保護非遺的基礎,只有了解非遺項目的產生才能更清晰的探索其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存在的原因;只有了解非遺項目的發展歷程,才能洞悉其興衰歷史及其原因,為當今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參考。現狀是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基點,近幾年興起的非遺保護熱,包括文化部等各級政府部門推動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非遺遇到了一些困難,正確認識這些困難的實際情況,是科學保護和傳承的前提。而未來是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目的,即通過非遺保護和傳承,使非遺在將來能夠產生更大的作用,這是非遺傳承的歸宿所在。高校在這些方面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對其進行科學和縝密的思考,對非遺的進一步傳承提出好的建議。山東藝術學院之前已進行了很多相關的研究,李新華教授出版了《山東民間藝術志》,于亮老師帶領部分碩士生共同梳理了肥城“尚氏焗藝”的發展歷史,幫助其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項目,舞蹈學院師生走遍山東大地,對山東“非遺舞蹈”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舉辦了展覽,并形成了詳細的研究報告。今后,結合政府的要求,山東藝術學院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
各類非遺項目的特點也是特別值得研究的內容。非遺傳承人群在非遺的技藝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也可以吟誦經典的名句名段,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敘述非遺發展的歷史。但一方面大部分傳承人群在記錄這些技藝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出現了很多技藝斷代的情況,而高校研究者的介入可以補足這一缺陷,通過規范的書面語言清晰完整地記錄非遺的面貌。另一方面,很多非遺傳承人往往局限于本派的技藝,視本派的技藝為最優,歧視其他流派,因此盲目性不可避免,而高校的研究者通過多方觀察,可以較為客觀公正的辨析各種風格、各種類型的非遺技藝的特點,更好地推動非遺項目的保護。
研不僅包括研究非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及特點,還可以研究非遺傳承保護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非遺傳承對于中國文化、中國風格的重要性,以及非遺對于中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擴大在世界范圍內話語權,消弭國外對中國誤會等方面的作用。
當然,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一系列理論,最終的歸宿是“研以致用”,通過研究,發現非遺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向政府和社會機構提出建議,推動非遺保護的合理化改革。研究成果最終是要造福非遺,推動非遺傳承和保護的科學化。這就要求研必須結合具體的實踐,通過充分的田野調查和技藝觀摩,充分了解非遺技藝。唯此,研究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符合實際,真正服務非遺。
產即解決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問題。非遺保護和傳承要持久穩定地進行下去,非遺傳承人群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得到保護。而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獲得好評,銷量能否得到保證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產既包括產品,又包括產業鏈條。就產品而言,可以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非遺傳承人群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創作出的產品,二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定制的產品。其中,前者創作起來更為容易,第二類產品較為復雜,需要根據客戶的興趣愛好單獨設計制作。
就產業鏈條來說,由創意到生產,由生產到產品,由產品到銷售,這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在其中,產品只是一個環節,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特別是打造銷售平臺,對于非遺產品同樣如此。在產業鏈條中,生產主要由非遺傳承人群完成,創意和銷售平臺方面由山藝完成。目前,結合非遺傳承人群的技藝與社會需求,山東藝術學院正在設計相關的伴手禮產品,主打山東藝術學院的品牌,賦予其較濃厚的文化藝術含量。而銷售平臺方面,山東藝術學院金種子孵化基地已成立專門的公司,進行非遺產品的銷售。但山東藝術學院并沒有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平臺推廣銷售學員的非遺產品。目前,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與山東新聞大廈正在共同打造非遺產品銷售平臺。在合作過程中,山東藝術學院的“山藝非遺+”工作室負責拍攝圖片、撰寫文章,介紹非遺學員及其作品,進行微信公眾號推送,而山東新聞大廈則整合齊魯網、大眾網、齊魯壹點等媒介進行宣傳。山東新聞大廈是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四星級酒店,客戶都是高端人群。借助于新聞大廈的智匯品質生活聯盟這一網絡平臺,面向企業家、社會精英提供高端的定制產品,為非遺傳承人群提供更為有力的市場和銷售支撐。網上形成訂單后,由學員進行線下發貨,從而完成整個銷售過程,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除了網上平臺外,山東新聞大廈還有現場的展示平臺,其大廳、展館、專題房間都是很好的展示和銷售平臺,在現場即可實現交易。通過山東新聞大廈的智慧網絡平臺以及現場展示空間讓更多的人群關注山東藝術學院的非遺培訓成果和學員作品,助力非遺產品的銷售,提高非遺從業者的生活水平。
總之,高校要發揮服務社會的職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通過學研產相結合的方式,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智力和銷售平臺等各類服務,讓非遺傳承人能夠有尊嚴地生存,這樣非遺才能真正發揮其承載的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結合具體項目鍛煉、培養學生,使他們更好地成長,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同時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杜 娟)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4.002
2017-04-20
王瑞光,男,博士,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藝術管理。
G122
:A
:1002-2236(2017)04-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