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翔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
探析中國傳統文化真人秀節目的成功之道
——以北京衛視《傳承者》為例
蘇 翔
(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一筆巨大財富。在當下國內綜藝節目熱衷于大手筆邀請明星加盟,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和高收視率的背景下,北京衛視繼續堅守“有價值觀的收視率,才是有價值的收視率”的獨特理念,推出了以非遺等傳統文化項目為核心選題的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節目《傳承者》,開創了大型季播節目的全新題材類型,也讓北京衛視“差異化”“極致化”的辦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傳統文化;傳承;真人秀;《傳承者》
在中國觀眾全民追逐《奔跑吧,兄弟》引發的“跑男”收視狂潮之下,瘋狂癡迷于“爸爸”系列節目的萌娃帥爸之時,北京衛視低調前行,不動聲色地推出了國內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節目——《傳承者》。由著名演員陳道明、好奇逗哥范明、資深主播侯佩岑、電視“教父”王紀言組成導師陣容,以及能言善辯、代表年輕人心聲的青年代表組成青年團,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節目宗旨,選拔出十位非遺文化的傳承者,走向聯合國的舞臺,向世界人民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節目一經推出,便好評如潮,收視率也一路攀升。《傳承者》11月14日首播就獲得了1.55%的收視率,在競爭激烈的周六晚間同時段排名第三。此后,《傳承者》的收視率和口碑不斷走高。2015年12月26日播出的第七期《傳承者》收視率獲得34城1.75%、全國份額5.08%的好成績,同時段收視率排名第三。“《傳承者》證明了收視、口碑、內涵三者可以通過創新手段融合兼容。”[1]在當下國內電視真人秀節目盲目跟風、同質化嚴重導致觀眾審美近乎疲勞的情況下,北京衛視獨樹一幟,堅守“有價值觀的收視率,才是有價值的收視率”的獨特理念,給國內真人秀節目帶來了一縷清風。
原因或許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電視業現存在的真人秀節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以《奔跑吧,兄弟》《非誠勿擾》為代表的娛樂類真人秀,《交換空間》《贏在中國》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類真人秀,《公民行動》《夢想合唱團》為代表的公益類真人秀,《為她而戰》《婚姻保衛戰》為代表的情感類真人秀。在這四類真人秀節目當中,明星是永遠不變的主角,娛樂和高收視率是節目最終的追求。在國內真人秀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扎堆出現之際,北京衛視并沒有一味跟風,而是著眼于內容創新,別具一格地推出了以選拔中國傳統非遺項目為節目宗旨的真人秀節目,卻意外地收獲了收視率和好評率的“雙豐收”。可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戰場上,“內容為王”是一個永遠也不會過時的真理。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文化未遭中斷的國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神,五千年的文明經久不息,在世界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雖然我們有著眾多豐富的資源來進行創作,但是中國電視業卻陷入了一個怪圈,一味地購買海外電視產業的版權,有的甚至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其他國家引起轟動的高收視率節目,這樣做雖然在國內播出后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收視率和轟動效應,實質上是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放眼電視產業的未來,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如果想在國內競爭日趨激烈的電視業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須推陳出新,打造屬于自己的名片。北京衛視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的賣點,是節目關注度和收視率的有力保障。在此背景之下,北京衛視另辟蹊徑,著眼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非遺項目,將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請到演播室的舞臺,向中國觀眾展示他們的獨門技藝,在觀眾大呼過癮的同時,也反思了當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忽視,間接地呼吁人們去關心愛護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去關注那些被我們漸漸遺忘的文明和精彩。節目用“真摯情懷、真實爭鳴、真誠致敬”三重定位,讓觀眾把視線拉回到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上來,為13億現代中國觀眾找回遠離了的文化之根,激活潛藏著的文化基因,喚醒丟失過的文化之魂。傳承者還能在導師的帶領下,走上聯合國的舞臺,讓世界人民領略其獨特的魅力。
在2015年11月14日《傳承者》第一期中,最后一位出場的世界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就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感動。馬頭琴是我國蒙古族一種兩弦的弦樂器,音色圓潤、低沉、婉轉,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是蒙古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聲音。馬頭琴的傳承者,今年72歲高齡的齊·寶力高大師,拉馬頭琴65年,是全世界4/5馬頭琴樂曲的創作者。他是內蒙古新一代馬頭琴學派的杰出代表,演奏風格熱情奔放、雄渾沉實,培養出許多青年馬頭琴演奏人才,代表作有《草原連著北京》《草原贊歌》《萬馬奔騰》等。在演奏完恢宏大氣的樂曲后接受主持人采訪時,齊·寶力高大師表達了對馬頭琴這項非遺文化傳承的擔憂,因為在全世界只有一所學校是專門學習馬頭琴這項民族樂器的,而這所學校現在只有一百多個學生。我們的馬頭琴將何去何從?從成吉思汗時代流傳至今的非遺項目難道要在當代消逝嗎?齊·寶力高先生對馬頭琴文化的執著堅守和“只要馬頭琴在,我永遠不死”的宣言成功將節目帶到高潮,并引發了觀眾對我國非遺文化傳承的沉思。
在收看節目的同時,觀眾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們今天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2]。在《傳承者》節目中,傳承者向觀眾展示的不僅僅是一門門獨門絕技,還有傳承者背后那令人敬仰的精神。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之一,古有程門弟子站在一尺厚的大雪中的堅持不懈,今有陳道明時隔30年與鼻煙壺大師王習三的深情相擁。在《傳承者》第一期節目中,第三個出場的鼻煙壺傳承者王習三大師,就與四大導師之一的陳道明老師有著不解之緣。在1987年香港導演李翰祥執導的電影《鼻煙壺》中,王習三和陳道明就演了一對師徒,快30年了,兩人終于在《傳承者》的舞臺上見面了。王習三老先生還給陳道明連夜趕制了一個鼻煙壺內畫,畫中陳道明的形象栩栩如生。30年過去了,電影中的“師徒”再次相見,陳道明深情擁抱自己的老師,用力握手,稱呼王習三老先生為“大腕”。節目組為了照顧上了年紀而腿腳不便的王習三老先生,還專門準備了一把座椅讓老先生坐在上面展示內畫藝術,貼心之舉著實令人感動。這不僅是對中國內畫藝術的尊重,更是對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精神傳承的表現。
團結協作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之一。福建霍童線獅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線獅的操作需要十幾個人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如果中間有人出現了差錯,那么這個線獅表演就會失敗,這是一個對團隊協作提出很高要求的非遺傳承項目。在節目中,第十四代傳承人黃振鍵帶領霍童傳統線獅團表演霍童線獅這個非遺傳承項目時,由于演播室的舞臺比線獅團平時表演的場地要小很多,再加上現場燈光、舞美、音樂和觀眾的多重不確定因素,表演難度要比平時大很多,對表演者的心理素質尤其是團隊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下,線獅團的成員們并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齊心協力,在比平時不確定因素更大的舞臺上出色地完成了表演,贏得了導師和觀眾的滿堂喝彩,團隊背后的團結協作精神令人敬佩。就像主持人栗坤說的那樣,在《傳承者》的舞臺上,傳承技藝是節目要做的一點,但是在傳承技藝背后,傳承一種精神,也是《傳承者》這個舞臺的使命。
《傳承者》由陳道明、侯佩岑、范明、王紀言四位風格各異的業界模范擔任導師,四位導師都是熒屏首秀,尤其是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陳道明老師,之前一直拒絕上綜藝節目,覺得上綜藝節目是一種嘩眾取寵的行為,這次卻擔任了《傳承者》的導師。陳道明老師坦言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傳承,這已經不是北京臺的事了,這是中華民族的事。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都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其低調沉穩的個人風格和豐富的人生閱歷與節目氣質相得益彰,不僅吸引了更多年齡段的觀眾,也使節目更具質感。
在《傳承者》節目中,陳道明和范明組成“明明”組合,侯佩岑和王紀言組成“王侯”組合,兩大戰隊爭奪非遺傳承人。擔任青年團代表是來自《我是演說家》《奇葩說》等節目的辯才,以及清華大學才子梁植、《我是演說家》第一季亞軍陳秋實、被余秋雨稱為“中國最會說話的人”陳銘等等杰出青年代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代表了新生代的心聲,不僅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還為節目提供了有內涵的補充。導師和青年團代表兩個不同年齡段的思想,兩種迥然不同的思想相互交融和碰撞,尤其是青年團和導師意見不同而觀點交鋒時,更是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導師們談記憶與文化,青年團成員注重傳承和發展,兩代人的話語交鋒,新老觀念的碰撞,都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與思考價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導師和青年團的青年代表們一樣,在決定非遺傳承人去留之際,手里只有一票的權利,沒有特權。在投票期間,還會有導師和青年團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老兩代“觀點交鋒”在《傳承者》的舞臺上絢麗綻放,大家各抒己見,為的就是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在前段時間,陳道明老師因為在《傳承者》這個節目上發飆怒斥年輕人而著實在網絡上火了一把。在12月27日播出的《傳承者》節目中,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臺花鼓,贏得了現場觀眾和導師們的滿堂喝彩,但是在之后的“青年說”環節中,該節目卻被幾位青年人評價為“人這么多,都找不到焦點,不知道該看誰”“傳統文化節目形式沒有變化,沒有創新”“這項技能不能當飯吃”。這時,一向給人沉靜、儒雅印象的陳道明在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現場,竟然頗為嚴厲地教育幾位年輕人:“你們好大的膽子啊!”看到青年團的年輕人這么盛氣凌人,陳道明講了自己的看法。陳道明說:“這個群體性節目就是群體性的,它需要整齊劃一的,有些節目就是需要這樣的。儀仗隊,你體現個性行么?總體的要求它是整齊劃一的,它的難點也在整齊劃一上,這么多人,讓他做成一個制式的動作,是很難的。”陳道明老師大膽批評青年、毫不留情的事情立即在網絡上流傳開來,被網友們盛贊“說得好”,不僅增加了其個人魅力,也為節目傳播了正能量,贏得更多關注。
在節目中,各位身懷絕技的非遺傳承人登臺獻技,由導師和青年團以投票的方式決定去留,5票即可留在舞臺上,登上“一席之地”的寶座。若雙方都超過五票,則權利反轉,由參賽選手自行選擇加入哪一戰隊。節目最后將會選出10個非遺項目,由導師帶領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走向聯合國的舞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年團的拉票環節中,各位青年代表都是用妙語連珠的口才和真誠懇切的態度留住傳承者,雙方沒有因為搶人而鬧得不可開交,互相拆臺,節目始終處于一種友好融洽的氣氛中。
2015年是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30周年,以非遺等傳統文化項目為核心選題的《傳承者》,開創了大型季播節目的全新題材類型。因2015年第一季《傳承者》在業界和觀眾中產生的強烈反響和高收視率,第二季《傳承者》也在北京衛視如火如荼地播映開來。第二季《傳承者》的觀察團成員由陳道明、華少、朱丹、范明組成,華少和朱丹兩位“新人”的加入讓節目更加具有看點。雖然在大眾文化時代,非遺類節目并不是刺激觀眾收視的首選,但總導演冷凇表示,《傳承者》的創新首先在于題材定位的突破。在此之前,沒有任何超過億元投入的季播節目敢把“文化傳承”與“非遺”作為自身定位。他說:“如此選擇必然承擔巨大收視風險,但創新的沖動是北京衛視對大美公益、首善媒體定位的堅守。”[3]在泛娛樂化的大潮中,北京衛視從不曾迷失。
[1][3]趙楠楠.《傳承者》挑戰文化綜藝節目創新總導演:承擔收視風險[DB/OL].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105/c22219-28011860.html.
[2]百度百科.中華民族精神[DB/OL]. http: // baike. baidu.com/link?url=sTS2pPngUWF_25aRgjzuHxFg Oqrk7VWoXAzkn7RgCcROFzwa7iolgg-yKs_t92GhP2 V1C86dAXTLb0X1UqI_6K.
(責任編輯:景虹梅)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3.022
2016-12-06
蘇翔,男,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2014級博士生。
J905
A
1002-2236(2017)03-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