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敏(安順學院體育學院貴州安順561000)
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排球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以安順學院為例
□韓志敏(安順學院體育學院貴州安順561000)
俱樂部教學模式在國內很多高校已經是一種很成熟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和保持。本文采用教學實驗、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高校公共體育排球課程的教學設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
俱樂部教學模式教學實驗
隨著2002年9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提出,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就是俱樂部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綱要》中提出的“打破原有系別、班級制,重類的組合,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學生的興趣,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主導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該有選擇課程內容的自由,學科教師選擇的自由,選擇時間的自由”等要求。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俱樂部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國家《綱要》的硬性要求之外,也有其自身存在的理論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表明人不但有生理需求,同時還有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俱樂部教學模式把有同樣愛好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學習,滿足了其情感需求,因為同一種愛好的人群會有更良好的情感溝通;俱樂部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運動項目,而不是強硬的規(guī)定必須學習哪些項目,這也滿足了學生的尊重需求。
2.1、研究對象
本實驗利用安順學院2014級公共體育學生60名進行實驗研究,其中對照組為安順學院某一公共體育自然班30人,實驗組為采用自由報名方式選擇排球項目的全校2014級公共體育學生,前提要求為零基礎。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互聯(lián)網及圖書館查閱了相關俱樂部教學文章,對理論依據類、實際操作類以及出現問題等類的文章加以匯總,形成一整套的關于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基本文獻資料,為實驗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問卷調查法。
在實驗開始前和結束之后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同質的兩套問卷調查,問題涉及到對排球興趣、學習態(tài)度以及每周參與排球運動的次數兩大類問題,對于獲得數據利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理統(tǒng)計。
(3)教學實驗法。
實驗前對兩個班學生進行了排球基本技術的摸底測試,對測試數據進行了差異性檢驗,結果為P>0.05兩組學生無顯著性差異,實驗可以進行。同時對照班上課時間為學校規(guī)定的一周一次課2學時,實驗班采用俱樂部教學模式,俱樂部活動時間為每天下午4點至6點及周六周日全天,但是教師授課同樣也為一周一次課2學時,其余活動時間由學生自行組織。兩個班授課內容一致,為公共體育課教學大綱規(guī)定內容。
3.1運動興趣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俱樂部教學模式對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前提是對于學生的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本次教學實驗也對這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在實驗前對兩個班學生對于排球運動的興趣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由表3可知,不同配方速溶油茶得率不同,配方1~7的茶葉均為春綠茶,得率在17.64%~19.62%;配方9為冰鮮烏龍茶(成熟葉片),CK為市場上油茶企業(yè)常用的原料(粗老茶),得率分別為8.13%和10.77%。因此,速溶油茶得率與原料嫩度呈正相關,原料越老,內含物越少,得率越低。另外,此次試驗只浸提1次,下一步會增加浸提試驗次數,研究最佳浸提次數,提高得率。

表1 實驗前后兩個班學生對排球運動興趣調查(N=60)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之間對于排球項目的興趣就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說明通過自主選擇而形成的實驗班的學生從興趣上來說還是稍好于對照班的,雖然幅度不是太大,但還是存在著差異性。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興趣差異由原來的P<0.05變成P<0.01,差異性非常明顯,這說明能過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教學以后,實驗班學生的興趣有著明顯的提升,這也直接說明了,俱樂部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3.2、學生參與排球運動次數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從教學上來講,學生參與排球運動的次數也能反映其對于這項運動的態(tài)度,而學習態(tài)度的好壞也直接關系到學生運動技術形成的好壞。針對這個方面本次實驗也通過問卷做了基本情況調查,其結果如下。
通過表2、表3綜合來看,實驗前實驗班的學生有53%左右的人一周參與2-3次,另有40%的人一周參與0-1次,而在開始教學實驗之后大部分人參與次數有明顯提升,有60%左右的人參與次數達到每周4-6次。對照班在教學實驗之前有70%的人每周參與0-1次,而在開始上課之后每周參與2-3次的人數達到了57%。由此可見不論是實驗班還是對照班平時參與排球運動的次數都有所提高,只是俱樂部教學實驗班的學生參與次數更多。另外通過平時訪談可知實驗班的學生出勤率提高的原因在于興趣提高,同時也借著俱樂部活動之機更多的參與排球運動;而對照班學生參與排球運動次數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為了期末考試能夠達到考核標準而進行自主訓練。

表2 實驗前兩個班學生參與排球運動次數調查(N=60)

表3 實驗過程中兩個班學生參與排球運動次數調查
3.3、運動技術的實驗結果與分析
體育項目檢驗教學方法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看最后學生運動技術掌握的情況,本次利用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實驗對于運動技術掌握的考核方法是除平時出勤成績外,對傳球、墊球、發(fā)球三項技術的綜合評分占總比重的70%,比賽意識占總比分的30%。而且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采用同樣的考核方法,考核由本校三名排球專業(yè)教師進行打分并最后取平均分。具體成績評分情況如下表:

表4 運動技術評分表
從表4中可以看出,實驗班運動技術平均得分60.22分,比賽意識平均得分在22.14分,而對照班運動技術平均得分為54.71分,比賽意識平均得分為13.80分。并且兩個班成績通過SPSS軟件進行差異性檢驗后P值都小于0.01,可見實驗班學生不論是在運動技術上還是比賽意識上都顯著高于對照班。究其原因在于實驗班學生平時自主訓練的次數相比于對照班學生多。另外,由于實驗班學生都是自主選擇來參與俱樂部教學的實驗,在自主訓練的時候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學習氣氛,在情感上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平臺。
首先,在實驗開始之前就遇到了上課時間互相沖突的問題,由于本校公共體育課程還屬于傳統(tǒng)分班制教學,每個教學班的上課時間都是教務處根據該情況安順固定在某一時間上課。而俱樂部教學模式要求每天都有活動,所以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俱樂部活動時間沖突問題相當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俱樂部教學的教師都把課程安排在周六周日進行,以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正常上課,而每天下午的俱樂部活動則根據自己課程時間自行安排。
其次,是教師的課時量問題,俱樂部教學模式要求每天下午的俱樂部活動時間必須要求有教師進行指導,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并且有時也與教師自己的課程相沖突。為解決教師工作量問題,俱樂部教師教學時間規(guī)定在每個周六周日,并且嚴格按照教學進行度進行講授,總授課課時量規(guī)定在32學時。而平時下午的活動時間,當教師時間不沖突時進行指導,有沖突時則安排其他教師或者體育學院排球專業(yè)學生進行指導練習。但是有一個硬性要求是平時下午俱樂部部活動不講授新內容,只做指導性練習。
第三,師資、場地、器材嚴重不足。由于俱樂部每天下午都進行集中活動,這就與本校體育學院排球課程存在場地和器材的沖突。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聘請體育學院排球專業(yè)學生在平時參與俱樂部活動,并充當助教角色來指導學生練習;而在場地器材沖突時,則優(yōu)先保證體育學院排球專業(yè)課程教學,俱樂部學員則在非排球場地進行傳墊練習;排球也在專業(yè)課程借完器材之后用剩余的排球來進行練習,這樣就不能保證球的數量足夠使用,只能在練習方法上想辦法完善。
第四、學生的考勤管理問題,由于很多實驗班學生的專業(yè)課與俱樂部活動時間相沖突,導致這些學生的俱樂部活動時間無法保證。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如果俱樂部教學在本校全面實行,那么就得由教務處對全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時間統(tǒng)一進行調配,這將是一個很大的改革。好在教師統(tǒng)一授予課時間規(guī)定在周六周日,俱樂部教學進度可以保證。
5.1、結論
(1)由于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特點是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學項目,所以在學生學習某項運動的興趣上要好于統(tǒng)一規(guī)定教學內容的傳統(tǒng)班級教學制;
(2)俱樂部教學模式有自由的集中活動時間,使得大多數學生可以更多的參與課余訓練。實驗也表明,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參與排球運動的時間也有很大的提升;
(3)俱樂部教學模式有著自由的集中活動時間并且集中活動時間有教師指導,導致了學生參悟次數增多,這直接決定了學生的運動技能有著明顯的提高。
5.2、建議
根據以上在俱樂部教學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實踐表明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課中推行俱樂部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技術,并且最終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2)由于俱樂部教學存在著自由選擇上課時間,自由選擇上課項目,自由選擇教師的特點,建議學校在推行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時候,充分考慮到時間、項目以及教師的調配問題;
(3)針對學校教師和場地不足的問題,建議學校盡快做到資源與社會共享,充分利用本市內其他學校的場地以及教師,可采用租借或者外聘等方式加以完善。
[1]高順德.淺談快樂體育教學中應處理好的幾種關系[J].才智, 2012,11.
[2]楊旭.快樂體育理念應用于高校排球教學的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
[3]何柳泓.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疾病的病理學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1.
[4]唐健,劉強輝.大學體育理論與方法教程[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9.
[5]張潔.高校學生籃球社團的構建與發(fā)展——以河南理工大學大學生籃球協(xié)會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1,03.
[6]王理君.永州市高校體育社團經費運行模式之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02.
G807
:A
:1006-8902-2017-(01)-ZQ
2015年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高職體育課采用俱樂部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研究”(課題編號:JG15EB070)中期成果。
韓志敏(1983-),男,內蒙古赤峰人,安順學院體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