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健(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淺析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欄間節奏對成績的影響
□趙偉健(南京師范大學江蘇南京210000)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法等對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進行資料調查和研究。結論表明400米欄選手想要提高成績,最直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400米欄欄間節奏入手進行訓練,400米欄一共有9個欄間距離,占了全程的一大半,所以欄間節奏在400米欄起到決定作用。
男子400米欄欄間節奏
2006年7月劉翔以12秒88的成績獲得洛桑田徑超級大獎賽金牌,打破了田徑短道項目是歐美人專場秀的局面,創造了亞洲人的輝煌,自此跨欄跑成為國人關注的熱點。隨著跨欄跑運動成績的提高,與110米欄同宗的400米欄也越來越受到體育工作者的重視。從第二屆現代奧運會開始就有400米欄項目,400米欄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在這100多年發展過程中400米欄的技術發展水平很快,從最初世界400米欄紀錄57秒6提高到現在的46秒78,提高的幅度有10秒之多,在此期間我國的男子400米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從陶英杰1933年創造的全國紀錄59秒2再到孟巖于2006年在亞洲田徑大獎賽印度班加羅爾站的比賽中創造49秒03的新的全國紀錄,成績提高了10秒17,這是一個很大的飛躍。400米欄跨欄跑節奏在不斷完善,教學訓練也有了較為深刻的改革和創新,這樣對運動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年來,各國專家對影響跨欄跑成績的因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對提高跨欄跑成績起到重要作用。
2.1、研究對象
優秀400米欄運動員欄間節奏。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在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搜索和查閱了近幾年來60篇文獻資料,了解與本課題有關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設計與構思提供了參考資料。
(2)數據統計法。
本文通過在網上收集優秀400米欄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以及欄間技術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
(3)對比分析法。
通過對比分析國內名將和國外名將,了解每位運動員所代表的技術類型,從更多方面為我國男子優秀400米欄運動員提供訓練參考及訓練方法。
3.1、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全程步數與各欄間跑步數
400m欄要求跨每一個欄周期都要用預先確定的固定步數。大量實踐證明,要使運動員找到適應欄距的步數,必須具體分析,區別選擇。因為人體測量指標(身高、腿長)是決定欄間跑步數的基礎。此外,身體訓練水平和技術訓練水平同樣決定欄間步數(速度、力量、耐力以及平跑步長步頻,髖關節柔韌、協調,平衡能力等)。世界優秀男運動員為153-165步。全程跑步節奏模式有3種。第一種:從第一欄間到第九欄間,整個步數一致全程都采用男12、13、 14、15步,例如摩西創“47"02”世界紀錄時,全程都采用13步節奏。第二種:采用2種數節奏。前半程或多半程用一種固定步數,后半程或少半程用了比前半程或多半程多的固定步數。采用這種步數的運動員較多,這是根據自己具體情況而選擇的。第三種:采用3種步數節奏。例如前世界紀錄保持者阿基·布阿,第1-6欄為13步、第6-8欄為14步、第9-10為15步。

表1 優秀運動員欄間跑步數
3.2、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全程步頻與各欄間跑步頻
步頻,即腳步的頻率,競走或跑步時兩腿在單位時間內交替的次數。是決定走、跑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用步/秒表示。競走步頻可達3.5-3.7步/秒;短跑步頻可達4.6-5.1步/秒。其快慢主要決定于人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與快肌(白肌)纖維在肌肉中的百分比,運動器官的協調性,肌肉力量及收縮速度等,是一個先天性較強的因素,被列為田徑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科學的訓練,步頻可以提高。步頻在400米欄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它直接影響欄間節奏的快慢。由表2和表3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算出3位優秀運動員的步頻(步頻=步數/時間)。阿基·布阿的全程步頻=2.53步/秒;摩西的全程步頻=2.48步/秒;凱文·楊的全程步頻=2.45步/秒。

表2 優秀400米欄運動員各區段成績
根據表2和表3可以得到表4:

表4 優秀400米欄運動員欄間步頻
從表4可以算出阿基·布阿的欄間平均步頻是3.32步/秒,摩西的欄間平均步頻是3.29步/秒,凱文·楊的欄間平均步頻是3.25步/秒,可見,他們三人中跑的最快的是凱文·楊,但是他的步頻數值是最小的,而隨著成績的減慢步頻數值逐漸增大的是摩西和阿基·布阿,由此得出,在一定條件下,步頻越小400米欄全程成績越快。
3.3、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前后半程對比
(1)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前后半程步數對比。
為了更清晰的對比前后半程欄間步數,這里我們省略5-6欄之間的研究對比。

表5 優秀運動員前后半程步數對比
表5很清晰地反映了7位優秀運動員每個欄間所用步數,赫默利前半程跑了52步,后半程跑了60步;阿基?布阿前半程跑了52步,后半程跑了56步;摩西前半程跑了52步,后半程跑了52步;凱文?楊前半程跑了50步,后半程跑了52步;姚勇志前半程跑了58步,后半程跑了60步;高勇紅前半程跑了53步,后半程跑了60步;楊憲軍前半程跑了56步,后半程跑了60步;7位運動員由于體力及各方面原因后半程的所用步數普遍比前半程要多一些,但是基本上差異都固定在0-4步。
(2)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前后半程時間對比。
為了更清晰的對比前后半程欄間步數,這里我們省略5-6欄之間的研究對比。

表6 優秀400米欄運動員前后程時間對比
表6很清晰地反映了四位優秀運動員每個欄間所用時間,泰勒前半程用了15.24秒,后半程用了17.36秒;阿基?布阿前半程用了15.1秒,后半程用了17.2秒;摩西前半程用了15.2秒,后半程用了16.7秒;凱文?楊前半程用了14.63秒,后半程用了17.24秒;四位運動員由于體力及各方面原因后半程的時間用的普遍比前半程要多一些,除了凱文?楊以外,其他三位運動員前后半程時間相差不大,差異最大的是凱文?楊,他在前半程充分展現了他的個人能力,用時是最少的,當然這也導致他前后半程時間差異最大,不過由于他個人能力比較強與其他三位運動員差異不大。
(3)優秀男子400米欄運動員前后半程步頻對比。
為了更清晰的對比前后半程欄間步數,這里我們省略5-6欄之間的研究對比。

表7優秀400米欄運動員前后半程頻率對比
從表7可以看出,三位運動員前4個欄間距大致都是步頻越來越小,除了凱文·楊在4-5欄的時候步頻略有增大,其他兩位運動員都是逐漸減小的,后半程的步頻三位運動員基本都是在越來越小,而凱文·楊的步頻是降得最快的,這也彌補了他在4-5欄時的步頻,其他兩位運動員則是在6-7欄步頻變大,隨后再逐步減小;根據表6可以得到,阿基·布阿前半程平均步頻是3.42步/秒,后半程平均步頻是3.25步/秒;摩西前半程平均步頻是3.44步/秒,后半程平均步頻是3.25步/秒;凱文·楊前半程平均步頻是3.49步/秒,后半程平均步頻是3.02步/秒;前后對比可見,三位運動員后半程平均步頻都要比前半程的平均步頻要小。
(1)針對全程步數和各欄間步數進行分析。
全程跑大致有三種模式,但是欄間步數大致是固定的12、13、14、15這四種。
(2)針對全程步頻和欄間步頻進行分析。
步頻的快慢也可以反映出運動員的技術特點以及成績的好壞,恰當處理好步數,時間和步頻這三者關系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員400米欄全程的成績。
(3)前后半程的步數、時間、步頻對比分析。
全程節奏離不開前后半程節奏的合理分配,只有合理地處理好前后程的節奏才能跑出更好的成績。
(4)國內外優秀400米欄運動員欄間節奏對比分析。
不同的運動員擁有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身高等等,所以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欄間節奏,在練習400米欄的時候,根據自身身體素質選好適合自己的欄間節奏很重要。
G82
:A
:1006-8902-2017-(0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