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玲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怎樣教學才能使閱讀這一奇妙而充滿創造性的交際活動煥發神采呢?經過實踐,筆者發現:標題是閱讀文本極好的切入點,圍繞標題巧妙尋讀,可使教學勢如破竹、水到渠成。
標題尋讀之“尋”有兩層含義:一是圍繞標題尋章摘句,整體把握文意;二是圍繞標題尋根究底,領會深層蘊涵。具體操作可從以下幾種方法:
步步設疑法
有一些課文的內容比較深奧,標題的意思也比較含蓄,一眼看上去并不是一目了然的,甚至讓人心生疑惑。有疑惑是一件好事,那就從標題入手,步步設疑,再一一解答,順流而下,以疏通文意,領會作者意圖。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為你打開一扇門》,作為小學生進入初中語文學習的第一課,意義重大。但其內容對剛入學的初一學生而言是比較深奧的,文章題目也因為采用了比喻修辭而比較含蓄,很多學生不能馬上知道作者是要和大家談論有關“文學”的話題。再加上其序言的特點,初讀課文,學生不能明白的文題中的“你”指代的含義是“廣大青少年讀者”,更不能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這類文章的教學往往會因為難度給學生一個“下馬威”。倒不如圍繞標題,由易到難步步提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去領會文意,學以致用。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去啟發學生發掘文本的內容:作者要為我們打開一扇怎樣的門,是我們生活中看見的門嗎?作者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如果打開這扇門并且走進去,我們能看見什么、了解到什么、得到什么?
捕捉題眼法
所謂“題眼”,即標題中的關鍵字詞。“題眼”往往是文章的核心。在閱讀教學中,準確地抓住文章的題眼,從而提綱挈領,輻射全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傳統篇目《皇帝的新裝》,可以扣住題眼“新裝”,去思考文中眾多的人物和新裝的關系,紛繁頭緒馬上便能理清為: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群臣看(贊)新裝、百姓議新裝、小孩揭新裝,從中可以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在整個騙局中,人物關系如下: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這一關系鏈無情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虛偽、愚蠢、腐朽的本質,啟示了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
推敲結構法
從語法的角度出發去引導學生尋讀標題,也不失為整體把握文意的簡便方法。標題無外乎是四種語法形式:字、詞、詞組、句子。認真推敲一下,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文體、重點、結構等。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標題卻是一個并列詞組,點明文章重點寫了兩個地方的生活: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其中“從……到……”既表明文章是以時空變換為順序來記敘往事的,又表明了由“草園”尋樂轉為苦讀“三味”的成長歷程。
聯想延伸法
讀文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想象,獲得個人的獨特感知、體悟,是和文章和作者進行一種更深層的交流,能更好地發揮閱讀過程的創造性,讀出別樣的滋味。
進步青年阿累深悼魯迅先生的名篇《一面》,可以引導學生由標題“一面”二字聯想開去,聯想到相關的常用四字詞語“一面之交”“一面之緣”。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阿累是個平日里低人一等的乘務員,是什么讓他對這一面之交如此銘刻在心?是物品還是感情呢?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由此便直接切入了主題“一面之緣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精神力量,鼓舞我不斷前進”。
品味情理法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才能體味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產生共鳴。
賈平凹的散文《月跡》清新雋永,標題解讀可引導學生用組詞法反復涵詠,進行深層意蘊的品讀:“月亮的軌跡”,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賞月的痕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尋月的印跡”,也就是說尋月的過程就是追尋美好事物的過程。
素有文章“眉目”之稱的標題肯定大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是閱讀文本極好的切入點,如果熟視無睹,無異于錯失教學良機。反之,圍繞標題巧妙尋讀,可使教學勢如破竹、水到渠成。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立足文本,尋找更多巧妙的切入點,發掘文本,活用教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是閱讀教學的根本。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