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錦
摘 要 當前,在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的背景之下,紀錄片《創新之路》應運而生。片子的主題構架、敘事技巧及講述方式可圈可點。它是一個借助電視媒介進行科學傳播的范例。不論是對“創新”這一主題的解讀,還是對科學歷程的展示,均為當下科普活動設計、科技場館內容建設提供了有力借鑒。文章主要從敘事學角度剖析此片,思考該片的敘事技巧作為科學傳播的借鑒,由此借他山之石,開辟一條科學傳播之道。
關鍵詞 紀錄片;創新之路;敘事;科普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2-0009-02
2016年5月,中央電視臺推出了一部大型紀錄片《創新之路》,探索財富與創新的故事。攝制組采訪了臉譜公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等幾十位世界頂尖創新企業家,沃倫·巴菲特、彼得·蒂爾等眾多知名投資人以及約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在內的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近百位來自政界、商界、投資界、教育界的各國人士在片中談論創新,從不同視角探尋國家崛起和人類發展的創新之路。
該片由科技部和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強大的制作陣容已決定了片子的高度和立場,它在某種程度上代表的是國家視野。片子構思巧妙、氣勢恢宏,深入闡釋了創新與創造財富的關系。作為一部契合國家政策與時代主題的紀錄片,它不僅引領時代精神,更訴說了各領域精英的故事。當前我國科普工作正在全面發展,科普設施日趨完善,科普平臺日漸廣闊。媒體在科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紀錄片《創新之路》在電視媒體上播出,有利于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引導公眾樹立科學意識,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
《創新之路》不僅是對創新的注解,更開辟了一條進行科學傳播的路徑。片子的主題構思、敘事技巧、文本表述對科學傳播提供了借鑒。
1 主題與視角:如何圍繞一個主題做好科學傳播
1.1 主題
《創新之路》選擇的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創新,這個主題既新鮮又老生常談,那么要如何展開呢?片子前期做了大量調研,由專業人員多次商討最終選定了圍繞主題展開的線索: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探討歷次工業革命、科技革新,為不同國家、產業帶來了命運轉折。在人物主體選擇上,通過采訪全球頂尖企業家、投資人、科學家,以及眾多諾貝爾獎得主,來展示不同視角之下的創新理念精髓,可謂集眾家之所長。地域范圍上,遍訪世界創新強國,從北美到北歐,從英國到德國,從日韓到中東,涉及10多個國家,具有很強的全球觀。這只是基本的框架選擇,在內容展示上,凸顯不同主體在創新前后的境遇對比,通過講述、對比、數據分析、評論等將整個線索串起來,構成一幅宏大的創新
詩篇。
1.2 視角
作為一部傳播科學思想、講述時代最強音的紀錄片,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學科領域出發,講述創新帶來的巨大效益,它不只體現在經濟生活中,更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片中用大量案例來講述創新故事,有國家層面的,如以色列、日本、德國等;有企業層面的,如索尼公司、蘋果公司;還有個人在締造商業帝國過程中的涅槃,如馬克·扎克伯格、巴菲特、喬布斯等。不同層面的講述和立體的剖析,讓人深刻體會到了創新的巨大魔力:創新對于國家、社會、企業、個人而言都是重要的財富,唯有創新,才能突出重圍,獲取勝利。
紀錄片的文本是從幾大維度展開的,第一,是時間維度。從多個主體歷史上的表現與事實出發,講述到現狀,凸顯歷史感和時間性。第二,是地域維度。片子包含不同國家、不同區域,既有行政區域的劃分,又有宗教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區隔。第三,是人物主體維度。片子講述了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投資人及政界人士的不同故事與見解,從多個人物主體身上體現了創新的注解,或講述故事、或談親身體會、或回憶歷史、或前瞻未來……不同主體圍繞同一主題展開,印證主題,服務于
主題。
2 敘事與文本:講故事是內容建構的最佳
手段
2.1 敘事學在電視媒介中的應用
敘事學,最早是由法國文藝理論家托多洛夫在1969年提出,產生初期是一種對文學中敘事作品的結構分析。經過發展,敘事的含義已不再是古典敘事理論所單指的文字文本,而是涉及了符號、故事、方法、傳播、詮釋、接收的整體描述與信息展現,是一個和傳播內容、方法與過程相關和動態化的概念。今天,運用敘事理論的領域包括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將敘事視為人類一種基本與重要的傳播行為,文學作品、新聞信息、影視劇等各種形式,都涉及敘事理論的研究。研究學者認為,敘事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行為,它的基本功能就是傳播故事。借助敘事理論去觀察和解釋傳播活動,并加深傳播研究對于傳播者、文本、受眾互動的探索指向[1]。
不論我們要傳播什么內容,表達什么觀點,講故事是一種簡單、直接、吸引受眾,并給受眾留有思考余地的表述方式。在新聞報道、紀錄片、電視節目中,多采用這種手法,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觀眾是喜歡看故事、聽故事的。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調查和受眾分析充分印證了這一特點。電視紀錄片,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敘事,這種敘事,不是事件或者情節的一種靜態地呈現和反映過程,而是敘述者通過某種敘述行為或者技巧,運用敘述話語敘述故事或者事件給受眾的一種動態的雙向交流
過程[2]。
《創新之路》中有豐富的故事:日本、德國從某一階段的衰落發展到強盛大國;索尼公司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轉變為企業巨輪;諾貝爾獎獲得者從一個不經意的發現到站上學術巔峰……正是這些故事,撐起了整個主題,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看完此片,讓人印象最深的內容就是片中的故事。
2.2 《創新之路》的敘事特點
2.2.1 懸念設置
《創新之路》紀錄片的第一集《活力版圖》開篇的解說詞,奠定了全片的基調。“是什么讓人類的財富在過去半個世紀里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是什么帶給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過去的一年多,“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一次前所未有的國家行動?!岸鴦撔戮烤故鞘裁??創新應該怎么做?中國創新有過怎樣的成績,而未來又該尋找怎樣的道路?”這段解說詞,既是在提出問題,更是在為全片設置總懸念。這個開篇強烈地吸引人看下去,讓人期待跟隨片子的講述去探尋創新之路。
懸念不僅體現在第一集的開頭,更是貫穿始終。幾乎每一集的開頭都為全集設置了引子。每集的懸念基本上按照“提出問題—引人思考—層層剝繭—給出結論”展開,不僅如此,每集的最后還為下一集的內容設置了懸念。
2.2.2 深入淺出
《創新之路》片中貫穿了大量的科學發現和故事,其中不乏對科學原理的闡釋,而作為一部電視紀錄片,它不能像教科書或是科學典籍那樣去闡釋原理,解釋科學事實。它將科學原理轉化為了更加通俗易懂的內容——與之相關的人、事、物,從而上升至科學理念、科學精神。在觀看的同時,觀眾不僅通過每一集劇情了解了科學知識,更被敘事的內容和情節深深地感化,培養了科學意識,領悟了科學精神,甚至可能進一步在行動層面做出改變。
敘事的最大特點就是將晦澀難懂的內容轉化成了大家更容易接受的人、事、物,并按照時間、空間、主體的角度逐層展開,原本不熟悉的內容在敘事中鋪陳,化繁為簡,深入淺出。
2.2.3 構架完整
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敘事線索,像骨骼撐起整個主體。好的故事線能將觀眾的注意力有力地牽引起來,敘事性較強的展覽遵循著“起、承、轉、合”的發展脈絡,是一個完整的敘事體[3]。引起觀眾共鳴的最佳方式,就是加入故事線的設計,讓展示本身說話。展示場域融入故事情節,常常會讓文物具更深的意涵,觀眾也較容易了解與親近文物,甚至與之互動[4]。紀錄片也是如此。
縱觀全片,每集都有一個主線將全集串連起來。例如:第三集《放飛好奇》,以好奇心為主線,開篇講到了日本未來科技館如何引導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著用一些教育學家的觀點來佐證,如約翰·約克的“白板說”,提出環境對人的影響,否定了遺傳的作用,強調兒童時期所接受的影響對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又如,《市場為王》闡釋的是創新應用于市場中的效應;《資本之翼》講的是將資本與技術相融合帶來的效果。
敘事讓整個片子的結構更加完成,緊緊圍繞主題展開,而又形散神聚??赐?0集片子,一條清晰的故事構架邏輯線在腦中展開:1)創新為世界經濟帶來的活力;2)創新的理論基礎;3)創新產生的根源;4)創新的人才積累;5)創新的制度保障;6)政府在創新中的職責;7)創新與市場的關系;8)資本對創新的力量;9)創新的大眾參與;10)創新戰略與國家崛起。正是有了一條清晰的敘事主線,不僅是每一集,全片的構架也十分完整。
3 對科普活動的啟示
1)敘事手法便于展示科學主題。講故事的方式值得我們在科學傳播中借鑒。設計一個展品、寫一段介紹性文字、講述一段科學發展過程,都可以采用敘事的方式展開,敘事為科普活動、展覽展示設計提供宏觀的理念和框架。
針對不同的對象和不同的話題,敘事的方式與技巧也有所區別。比如,闡釋科學原理時,不僅要講述原理的前因后果,還需要拓展到相應的現象、發現的過程、帶來的效果、原理的新發現或發展等;還原某個科學家的探索歷程時,我們可以通過描述他曾經的一次小發現、嘗試的過程、探索的奇妙等來吸引公眾的關注,提高傳播的效果。
2)敘事適宜科技場館內容構架。敘事理論中,一個完整的敘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體,當展覽以一個敘事的方式進行時,展品就成為了一系列完整敘事結構中的一個事件元素,展品的個體意義就成為了被規劃了的群體意義中的一部分。傳統博物館以“物”為主角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過去,現代的博物館展覽像個劇場,展品、燈光、布景等營造出的場景類似劇場中的舞臺……觀眾進入聲光電配合下的展廳,行走在設定的空間路線中,就像穿梭在時空隨道中完成與展品之間的交流[3]。
在現代科技館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由物到事”的變化,科技館不僅在傳播科學原理,匯聚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展覽展示中向公眾傳達科學精神,引導公眾改變對科學的看法,從理念更新到行動轉變。因此,在科技場館中,運用敘述手法更有助于實現這一目的。觀眾在場館中游覽、參觀、體驗,在認知故事的過程中,完整地掌握了與一個科學原理相關的內容,更加深入了解科學背后的動因、探索的奇妙、科學家的頑強毅力、科學的偉大等,從而在場館體驗中收獲完整的科學之旅。
4 結論
敘事在電視紀錄片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影片中較多使用,也有多種敘事結構。通過以《創新之路》的敘事模式為范本,來探討敘事對于紀錄片的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地將這種手法運用到日常科普活動及科技場館建設中,有利于科學傳播走向大眾,有利于為公眾營造良好的科普環境,有利于創新科普形式,服務于大眾,為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搭橋鋪路。未來,借鑒新媒體形式,開拓更加廣泛的科普渠道,利用日益豐富的傳播平臺,必將推進我國科普事業的大力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增添力量!
參考文獻
[1]劉佳瑩,宋向光.博物館的媒介優勢——結構主義敘事學視角的博物館展覽試析[J].博物館研究,2009(4):3-7.
[2]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15(6):8-10.
[3]金曉穎.當代博物館的展示敘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5).
[4]耿風英.懷舊與創新:21世紀歷史展示新定位[J].博物館學季刊,2007,22(3):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