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朱亞運
美國對通奸是否違法的爭論一直此起彼伏。在美國,要指認此類案件為犯罪者少之又少。事實上,美國法律明文規定,不允許因私人性行為出錯,而用行政手段來取代法律。當然,他們也認為,通奸案不應影響支付贍養費和撫養金,也不應作為制造暴力事件的理由。若要改革,那也不應以降低對婚姻的社會尊重作為代價。
在總統大選前,美國聯邦法院駁回了民主黨人針對特朗普與多個女人有染的指控。《紐約時報》記者向競選獲勝的特朗普提問,他與其他女人的隱情是否正確。特朗普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前總統克林頓任期內與蒙尼卡·萊溫斯基在白宮內通奸,沒被彈劾。希拉里自家門前雪都沒掃清,怎能與我爭奪江山。而我過去那事根本不值一提!因為我還不是美國總統。如果說這是錯,那也是美國法律的問題。”這或許也是大選后美國各地街頭出現大量抗議者反對特朗普當選的緣由。
2016年6月,美國施里夫空軍基地上校尤金·馬庫斯考伊與一女軍人通奸被逮捕,可是被告竟在法庭上打贏了這場官司。律師為其辯護稱:軍法明文規定,軍中男女建立私情并不構成違法,這也不與軍婚定義相悖,且無不良影響,談何犯罪。最終,考伊免予起訴并獲釋。
與美國《反通奸法》相悖的案例數不勝數,罄竹難書。2004年,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盧雷小鎮,一涉事女告發66歲的律師約翰·布希犯有通奸罪,被告因此丟了工作。之后聯邦律師對起訴的決定進行辯護:“我們不會拐彎抹角,也一定不會為其辯護。該案讓我們顏面盡失,但這與工作毫無關聯。”最終被告承諾將功補過,為社區服務20小時了結此案。
關于涉及通奸的刑法
在美國,涉及通奸的刑事訴訟案很少,而通奸行為卻無處不在。在強令禁止通奸的州,各類刑事訴訟案也帶有任意性和特異性,并包含侵犯個人隱私。在把通奸定為犯罪的州中,大多數將其歸類為輕罪,只有個別州將其作為重罪懲罰。處罰范圍從10美元罰款(馬里蘭州)至終身監禁(密歇根州)不等,定義也各不相同。在一些州,公民只要已婚而做別人的情婦就被認定為犯有通奸罪。有些州法院將通奸案僅公之于眾而了之,其目的是使其臭名昭著。個別州則允許依據涉案夫妻一方提起訴訟,在一定程度上是擔心危及仍可挽救的家庭。
被指控為通奸罪的個案表明,強制執行具有特定性和某種偶然性。2010年,41歲的紐約婦女成為該州歷史上第13個因通奸被捕的人。她曾在布法羅公園里的野餐桌上與一男子做愛,而她卻否認其行為是明目張膽,理由是當時附近沒有孩子。地方檢察官在闡述其提出起訴決定時強調,警察并沒有調查尋找實施通奸的人,而是她的行為不端。然而,這種個案卻需要行為證人,若無證據則不被起訴。當事人甚至不清楚檢察官為什么要選擇判定通奸而不對某些其他顯而易見的罪行進行判案。如當眾猥褻他人屬于普遍存在的犯罪卻乏人問津。若被定罪,那也只是處以90天監禁或500美元罰款。
在美國,多數通奸案都牽涉夫妻受害一方的投訴。2005年,北達科他州29歲的空軍工程師盧修斯·詹姆斯·佩恩的妻子向警方投訴,其丈夫和16歲少女偷情。1991年,一紐約水手妻子指控其夫曾多次與另一女子發生性行為。該案引發人們高度關注,因為紐約州記錄在案的最后一起通奸案要追溯到1940年。
1989年,在威斯康星州的一樁唇槍舌劍的離婚案和爭奪監護權訴訟案中,丈夫對其妻向法院提交訴訟,妻子當庭承認與人通奸。原告律師聲稱,證據確鑿,這是違法行為案。但法官卻以過期為由駁回該訴訟申請。這樣做的目的是,法官并不想因此讓人說明該州的某法規無效。
事實上,出于種種原因律師經常接收通奸起訴案申請,卻決定駁回起訴。與起訴案相比,更有報道價值的是,不能認定為通奸罪的丑事。例如,2008年,紐約州州長戴維·帕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聲稱他曾有幾段婚外情,但“沒有違法”。《紐約時報》隨后發文稱,通奸在紐約當屬輕罪,可以判處500美元罰款或監禁90天。從20世紀70年代起,通奸作為案件鮮有發生,若東窗事發,訴訟也可能取消。當問及州長刑事起訴的前景時,紐約律師回答說,“該州通奸行為數不勝數”,甚至政治家涉淫亂的案例也屢見不鮮,但并不被起訴。
這與公眾的態度一致。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公民認為,通奸是一種犯罪行為。鑒于這種觀點,有太多的美國法規令人驚訝,涉及通奸的條款仍然存在,并且在最近的法規修訂中又得以保留。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舍曼·阿諾德于75年前所說:“大多數未實施的刑法繼續存在,是用來證明對既定行為模式的道德抗議。因為他們想繼續那種行為,所以未能實施,又因需要保護道德觀念而保留下來。”明尼蘇達州家庭理事會主席對其團隊支持這些法律給出了同樣的解釋,“他們傳遞著這樣一條信息:當你經營婚姻時,它不只是私人活動或私人制度,它對社會其他人也產生巨大影響”。不過在新罕布什爾州,通奸禁令的反對者不同意這種說法。在他們看來,“我們愛誰和怎樣愛并不是重點。每個州都有各自情況”。
1991年,康涅狄格州一被冤枉的妻子竭力提起訴訟,并說服了州立法機構判該案為通奸罪,但法院卻表明通奸屬于非刑事化案例。而后則有人稱該州已變成“道德荒地”。盡管有些州制定了《反通奸法》,但卻法不治眾,一紙空文。
挑戰法律及其爭議
1978年,美國卡內基圖書館館長因與已婚女管理員通奸并與其私生子共同生活而被解雇。這對情侶反而控告其管理部門侵犯他們的隱私權,并表示,其行為與工作毫無關聯。對此,預審法庭駁回了侵犯隱私權的控告。
美國最高法院對此也拒絕加以評論。而聯邦法官馬歇爾卻持反對意見,他抗議“政府未經授權侵犯公共雇員的隱私”。他認為,法庭駁回該案實際上在“決定雇員的性行為和家庭生活正確與否,而他們又無法證明這類隱私與工作有何關聯”。他指出,該州其實在蔑視《反通奸法》,因為圖書館董事會也沒有要求該對情侶終止其關系。董事會成員甚至認為,這對情侶應使這種關系發展為婚姻或停止同居。圖書館董事會顯然“沒有阻止通奸行為,只是原告不愿意隱瞞而已。從根本上說,董事會只是給雇員制定了虛擬的標準,并把違反該標準者解雇”。
在馬歇爾看來,此種歧視尤其令人反感。被告有追求公開關系的權利,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才能享有共同撫養孩子的權利,這與其他隱私權一樣,屬于憲法保護范圍。馬歇爾認為,圖書館董事會的行為根本就沒有合理的評審依據,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表明圖書館不同意該情侶一起生活,也沒有表明圖書館館長失職而予以解雇。同時,也無法證明管理員的工作表現受到通奸的影響。
2003年,德州勞倫斯市法院駁回了對鮑威爾斯與哈德維案的控告,并宣布涉及親密關系的決定是一種自由,應受法律保護。勞倫斯法院還強調此類法律對此現狀沒有強制約束力,并有多個州已廢除通奸禁令。
這一趨勢反映了一種意識的崛起,那就是:在人們選擇性行為方式上給予基本的保護。勞倫斯市法院一反傳統,立法院也已申明,要注重保護隱私權。自愿的性行為是基本的人權,相關部門無正當理由不得侵犯。
由此,有人站出來批判多數派,認為這意味著“反亂倫、反重婚等與通奸相關法律所涉及的倫理道德法就此終結”。一方面,通奸包含一種親密的,雙方自愿的性關系,與勞倫斯市案例類似。其他案件,如生育和性行為已獲憲法保護。在勞倫斯市,通奸不受懲罰,已成廣泛的共識。也就是說,法律很難保護婚姻和無辜配偶的利益。美國法院原有的傳統法律推崇高尚的婚姻。事實上,美國隱私權源于婚姻隱私權。而康涅狄格州一案則宣布反墮胎法無效,因為它侵犯了“神圣的夫妻隱私權”。美國另一案,即兩個不同種族的情侶相愛后遭到起訴,史稱“弗吉尼亞州案”。當地法院宣布該案無效,這實際上宣布《反跨種族婚姻法》無效。法院稱婚姻是“存在和生存的基本保障”。與之同時,該州通奸行為頻發,相關條令并沒有頻繁執行。繼勞倫斯市案后,聯邦法院僅受理過一樁通奸案。
事實上,美國《反通奸法》形同虛設。它在美國家庭婚姻問題上,或強化法律的信心上收效甚微。美國立法機關認為,理應廢除缺乏公眾支持的《反通奸法》。法院應宣布侵犯隱私權的《反通奸法》無效。由于沒有合法的基礎,美國還有部分州的《反通奸法》事實上也已不存在,因此它在保護無辜夫妻和婚姻制度上是無效的。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