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敏
河南省濮陽縣大弦戲擁有皇家血統,被譽為唐代“御戲”,該縣大弦戲劇團被稱為“中國最后的唐朝宮廷戲班”,這里還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唐宋大曲、宮廷音樂等鮮見的藝術形式。由于資金缺乏和后繼無人,這個被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稀有劇種,正處在消亡的邊緣。
高貴的“御戲”
談起大弦戲的歷史,戴建平神采飛揚。戴建平是大弦戲劇團的前任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他是目前我國唯一能掌握“唐朝宮廷梨園音樂——唐宋大曲”的人,被專家們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他創作的《杜鵑山》中“家住安源”等唱段在民間廣為流傳。他說,大弦戲起源于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相傳為唐玄宗所創。流傳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比號稱“戲曲之祖”的昆曲還要早四五百年。
筆者從濮陽縣大弦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上看到,唐宋時期大弦戲全部禁錮在皇宮高墻內,為皇室專用。自唐代始,每當一個朝代衰亡,便有一批宮廷樂師流向社會。唐朝衰亡后,宮廷梨園弟子紛紛遷往宋都開封。為紀念梨園的祖師爺唐玄宗,梨園弟子在朱仙鎮建了一座廟宇,俗稱“唐王廟”。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開封朱仙鎮的群眾還敲鑼打鼓迎接到那里去的濮陽大弦戲班社,并四處傳告:“御戲進鎮了,都不要說狂話。”大弦戲的演員到街上買東西格外便宜,有的甚至不收錢。
過去其他劇種的演員都稱濮陽大弦戲演員為“師傅”,而大弦戲演員是從不稱其他劇種演員為師傅的。當舉行拜師收徒、起戲封箱、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時,必先拜郎神唐玄宗。人們尊大弦戲為戲劇之祖,“郎神”唐玄宗所創建的梨園戲為正宗。
在宋代,已基本形成了現在的大弦戲模樣,當時有不少文人雅士為大弦戲填詞,流傳至今的許多宋詞都是當時的大弦戲唱詞。元代時,大弦戲借鑒胡樂樂器嗩吶,改制錫笛以代竹笛,加強了曲牌的表現力,并吸收了元雜劇的大量曲牌,逐漸趨于成熟。北宋末年,當時最大的大弦戲戲班——“公興班”從宮廷走向民間,這便是濮陽大弦戲的前身。“公興班”相傳為唐玄宗欽封樂師的子孫所創,被稱為正宗的宮廷大弦戲班。大弦戲樂曲文場抑揚頓挫、武場激越勁烈,素有“大弦戲過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鉆”的美譽?!肮d班”先后在濮陽、開封、漯河和山東菏澤等地表演,最后滯留在濮陽縣,至今千年不散。
在戴建平看來,大弦戲是絕妙的藝術。他說,專家說中國古代音樂是無聲的音樂,因為只知道名字沒有聽過聲音,而唐宋大曲填補了我國古曲牌音樂斷代的空白。但是,作為典型高雅音樂的唐宋大曲是曲高和寡。為了生存,大弦戲從廟堂之調淪為俗曲小令。除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演唱過一次,從1952年到現在沒有演奏過唐宋大曲了。
孤獨的傳人
一縷徐緩悠揚的錫笛的清音傳來,細膩柔和,余韻悠長,身著紅色宮廷服飾的演員正在演奏唐宋宮廷音樂。這是2005年8月份,濮陽縣大弦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特地為大弦戲劇團演奏的唐宋大曲中的五大套曲錄制的光碟。2007年年初,濮陽縣大弦戲被公布為全國首批國家“非遺”項目。戴建平說,大弦戲有唐宋大曲和俗曲小令等七大聲腔,唐宋大曲是以演奏為主,演唱為輔的欣賞型曲牌,集唐詩宋詞及宮廷音樂為一體,是典型的陽春白雪。過去的曲牌有2000多個,保留至今的有180多個,經常使用的有30多個,使用較多的有《浣溪沙》《步步嬌》《海里花》等。唐宋大曲是大弦戲中的精髓,曲調細膩高雅,旋律優美動聽。五大套曲又是唐宋大曲曲牌音樂的上乘之作,可用純樂器演奏,也可歌舞樂混合演出,細吹細拉,纏綿悱惻。一支大曲幾句唱詞,往往能演唱十幾分鐘,《步步嬌》全曲六句詞,竟演唱了13分鐘?!捌咝潜倍愤档ゅ贰敝械摹斑怠弊郑星婚L達四十五拍。
2008年2月28日,戴建平在北京參加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大會。專家這樣評價他,戴建平對大弦戲的伴奏樂器樣樣精通,熟練地掌握了前輩藝人傳授的300多支曲牌,演奏起來得心應手,諳熟自由。他用簡譜記譜法整理出了《大弦戲音樂集成》(上冊)一書,為搶救和保護大弦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1958年,年僅10歲的戴建平師從古曲牌第六代傳承人常增善,學習古曲牌。那時,大弦戲沒有樂譜,靠口口相傳,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學習,他掌握了大弦戲的300多個古曲牌。他是第一個使用簡譜來記錄古曲牌的人,并將大弦戲的190多個古曲牌匯編成書,使瀕臨滅絕的唐宋大曲等古代音樂得以傳承。他還運用古曲牌,為40多部歷史戲和現代戲設計了音樂唱腔。戴建平根據大弦戲音樂創作的錫笛獨奏《火龍陣》《黃河謠》在全國嗩吶邀請賽上獲得銅獎。此錫笛樂器還深得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時樂濛贊揚,稱之為全國罕見的民間音樂瑰寶。由他設計的音樂唱腔《趙氏孤兒》、傳授的唐宋大曲《海里花》等在2004年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中摘得5枚金牌和1枚銀牌。他創作的《火龍陣》《古澶新韻》在河南省第六、七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中獲銀獎。
辛酸的傳承
萎縮的演出市場讓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捉襟見肘。
2004年7月2日,河南省藝術研究院在《濮陽縣大弦戲劇團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中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濮陽大弦戲演出市場逐年萎縮,演員平均月工資不足150元?!睋私?,現在,演一場戲才千百元,而一年里的演出時間只有5個月,一年演300多場,也就20萬元左右。這其中,30%留在團里作經費用,15%必須交給演出地的演出公司,剩下的55%才是團里演員的工資。提起演員的收入,劇團會計滿腹辛酸。他說,劇團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現在,演一場戲1000元左右,而一年的演出時間不到5個月,每人年收入不到4000元。有的一家幾口都在劇團,生活就更加清苦。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從農村演出回來后,有的演員第二天就在街上賣起了燒餅。劇團放假后,臨時工回家種地,正式人員四處找活兒。經濟條件限制了演出的舞臺設備,團里的服裝道具、舞臺設備極其陳舊。演出質量也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從而削弱了它的市場競爭力。
生存的窘境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因為耐不住清貧,不少人選擇了出走。1991年,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在安陽文藝學校定向培養了27人,現在只剩下了幾人,戴建平的8個弟子中也已有幾人出走。后繼乏人成了大弦戲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過去大弦戲常演劇目有94部,現在常演劇目僅剩下20多部。1999年之后,再也沒有排過新戲。提起大弦戲過去的歲月,一些老演員眼里放光,那時的大弦戲曾唱紅黃河兩岸。他們曾為德國、英國、法國等8個國家的外賓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等人進行專場演出。
幾經輝煌終落寞。現在主要是在農村過古會、搞慶典、祝壽、續家譜時唱。由于收入低,近年來,先后有幾十名演員改行。劇團各行當青黃不接,大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大弦戲已經處于消亡的邊緣。
乏力的拯救
大弦戲搶救工作在缺乏專項經費的困境下默默進行。2004年8月6日,濮陽縣文化旅游局就制訂了大弦戲保護方案。近期目標是:為目前僅有的三位近80歲的老演員建立資料檔案;購置道具等舞臺設備,建立“大弦戲藝術學?!?。遠期目標是:把濮陽縣大弦戲劇團升格為“河南省大弦戲劇團”,成立濮陽大弦戲文化發展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
因為沒有資金,就連近目標也難以實現。濮陽縣是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縣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h里沒有錢,他們便把希望寄托在上級部門,多次向省、市文化部門遞交報告?,F在,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河南省文化廳已將濮陽大弦戲列入了首批重點保護試點單位。處在艱難之中的濮陽縣主管部門,從漓江納西古樂藝術團看到了一絲亮光。他們也萌發了建立濮陽唐宋宮廷曲牌音樂藝術團的想法。濮陽縣文化旅游局在送給濮陽市文化局的報告中說:“納西古樂是明朝初期由屯墾官兵帶入云南的,納西古樂前身也是唐宋宮廷曲牌音樂。如今,納西古樂團每年演出150場,收入100多萬元?!薄敖M建(濮陽唐宋宮廷曲牌音樂藝術團)后,可先在國內大中城市演出,然后到東南亞演出,每年的演出收入會在150萬元以上?!?/p>
經費的匱乏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后繼乏人成了大弦戲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由于難記,一個曲子唱十三四分鐘不重樣,最古老的唐宋大曲目前全國只有戴建平一個人會。“我已經快70歲了,我一死大弦戲就要失傳了,傳不下去可是我的一塊心病?!贝鹘ㄆ綉n心忡忡地說。為了使大弦戲后繼有人,現在,戴建平精心傳授培養了以常紅栓、戴紅軍為代表的大弦戲唐宋大曲、錫笛演奏第八代傳承人。為了把大弦戲傳承下去,戴建平準備從老藝人那里對大弦戲中原有的400多部口傳劇本、100多個口傳古曲牌和已散失的部分俗曲小令進行搜集、整理,對大弦戲中獨特的表演技巧按生、旦、凈、丑各行當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文字資料,傳于后人。
“唐宋大曲屬于欣賞型的高雅音樂,它不受語言和國界的限制。如果政府投資成立一個純音樂、原生態的‘唐宋宮廷音樂團,作為一個文化產業來抓,對它進行錘煉、包裝,通過這個平臺,‘唐宋大曲這一千古絕唱一定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贝鹘ㄆ秸f。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