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新聞攝影實踐與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王建華
天空之眼,攝影升維
——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新聞攝影實踐與思考
□ 文/王建華
硬件變革會催生新的媒介形態。無人機的種子已經種進傳播的土壤里,它讓攝影記者的照相機能輕易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同時,作者認為這僅僅是無人機應用于傳播領域的第一步,未來它將發揮潛力促進新聞傳播向全新的維度開拓。
“天空之眼”無人機隊 無人機新聞攝影 創新
2016年國慶前夕,“天空之眼”瞰祖國系列報道首站在天津起飛。17年前,新華社攝影記者乘坐直升機和運輸機,發起“空中看祖國”大型航拍紀實攝影活動;今天,年輕的新華社記者操作無人機,踏上一次航拍的致敬之旅。
從2013年起步,到2016年建成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國家攝影隊的空中力量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已形成一支由30余名“機長”領銜,100余架無人機和近200名“記者飛手”組成的專業化無人機新聞報道隊伍,并且通過新華社各個分社輻射全國。
2016年,無人機讓新聞攝影向前跳了一格。
說起航拍,曾經是一個“高門檻”的攝影領域。對參加1999年那次航拍的老記者,我一直懷著英雄般的崇敬之情。為保證拍攝效果,他們乘坐的直升機通常不關閉艙門,用安全繩索固定好身體,然后探出機艙俯拍。此外,載人航拍成本高、協作復雜,投入巨大。現在,無人機改變了新聞航拍。
在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報道中,新華社天津分社記者岳月偉是最早使用無人機對現場進行航拍的攝影記者之一。他說,無人機在這次采訪中發揮了“地面部隊”無法替代的作用。當時現場情況不明,濃煙遮蔽視線,夾雜著刺鼻的氣味,無人機可以更接近爆炸中心點。同時,無人機傳回的圖像,不僅用于新聞報道,也為當時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6年夏,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多地的抗洪報道中,無人機發揮了更廣泛的作用。7月14日,湖北牛山湖破垸分洪,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程敏用無人機拍攝了爆破作業的壯觀場面。為了報道這一事件,當時有20余家媒體的無人機升空拍攝,爆破引發強大的沖擊波還造成一些無人機失聯。
相對于突發事件和特寫新聞,重大報道中無人機的應用面臨更嚴格的管控。這對新華社來說,不啻于是一個機會。2016年8月25日,正值G20杭州峰會倒計時十天,“天空之眼”無人機隊記者分兩個時段、三個起飛點,對峰會主場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及附近地標建筑進行航拍攝影報道(見下圖)。通過“申報飛行”,新華社攝影部成功地在重大事件報道中引入無人機航拍技術,實現重大報道的無人機“第一飛”。
無人機與新聞攝影結合,再次激發了攝影記者的創作熱情,成為攝影記者應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挑戰,重新挖掘自身價值的有力武器。
從自發掏錢購買到作為攝影器材進行配備,無人機已成為新華社攝影報道采集力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2016年,在新華社總編室的指導下,攝影部牽頭成立了“天空之眼”無人機創新工作室。在我們看來,無人機引入新聞攝影,要想“飛得更穩”,有四項任務正處在進行時。
任務一:無人機報道常態化。攝影記者使用無人機航拍,既是職業需要,也是業務本能,應將無人機航拍看作攝影記者的一項重要技能升級。成本降低、操作便捷、安全性和成像品質提高,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便攜型無人機成為攝影記者的一支“常用鏡頭”。
2016年,無人機在新華社攝影部已基本實現常態化發稿。在G20、博鰲論壇、上海迪士尼樂園開園、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大型報道中;在江西豐城電廠事故、南方洪災、江蘇鹽城龍卷風冰雹等特別重大災害等突發事件中;在“扶貧攻堅”“四季美麗生態”“天空之眼瞰祖國”等系列策劃中,記者熟練地運用無人機,題材涵蓋經濟、科技、文化、扶貧、社會、體育等領域,全年為通稿線路提供的照片近2000張。

□ 圖為無人機拍攝的杭州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和杭州國際博覽中心(2016年8月25日攝)。(王建華/攝)
新華社攝影記者還把無人機帶到了海外。以色列作為駐外試點,成為新華社攝影部為駐外專職攝影記者配備無人機的首個海外分社。駐外攝影記者在以色列、俄羅斯、美國等地多次運用無人機進行新聞攝影報道。
在技術方面,“大疆創新”發布了一款可折疊的無人機“御”,不少性能就是針對新聞應用設計的。零度、昊翔、曼塔智能等甚至推出了適合自拍的掌中寶型無人機。無人機便攜性的發展方向明確,在將來會越來越適用于新聞攝影。
任務二:重大報道“申報飛行”。重大事件的視覺傳播已成為一門綜合程度高、專業性強、組織嚴密的“科學”。無人機航拍既必不可少,也不可能人人都飛,“申報飛行”是此間的必由之路。
“申報”本身也是一項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技能。在G20航拍的申報過程,“天空之眼”團隊嚴格按照航空管制的要求,提供了一整套具體到經緯度和起飛時間點的飛行計劃,體現了“申報飛行”的專業性。無人機將會越來越多地介入重大題材報道,這是受眾與傳播的需要,也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無人機參與此類題材時,既要考慮傳播效果、視覺表現,更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責任重大。
任務三:培訓專業化。航拍核心技術一是“航”,二是“拍”。“航”涉及飛控、航空氣象、相關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的綜合知識。坦白地說,現在消費級的無人機操作門檻并不高,有的人看看說明書就去戶外飛了。但我認為,應該把無人機航拍(新聞攝影)作為一門嚴肅的學科(專業)來對待,記者在執行航拍任務前應該經過系統、科學的培訓。
在美國,無人機用于新聞采訪,導致“無人機新聞學”或“無人機新聞”(drone journalism)一詞的誕生。美國的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搶先于2011年開設“無人機新聞學”課程,并建立“無人機新聞實驗室”(Drone Journalism Lab)。密蘇里新聞學院隨后跟進,開設無人機新聞學課程。這兩所大學的新聞學院不僅展開有關無人機新聞學的理論研究,并理論聯系實際,購置無人機讓師生嘗試如何將無人機用于實地新聞采訪。雖然這兩個課程后來被叫停,但無人機新聞報道應當由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士執行,這一趨勢沒有改變。隨著美國相關法規的出臺,美聯社、《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新聞機構先后開始嘗試無人機采集新聞素材。CNN則成立了“AIR”無人機團隊[1]。
新華社擁有一支在新聞攝影界堪稱一流的“國家攝影隊”,在“拍”的方面基礎好,起點高。2016年7月,新華社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專職記者無人機航拍取證培訓班,30多名專職攝影記者參加培訓,取得無人機“機長”合格證,為新華社未來無人機報道“按規飛行、持證飛行、安全飛行”奠定了良好基礎。航拍G20杭州峰會主場館的7名記者,均來自此次培訓的“機長”隊伍。
據官方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國無人機駕駛員已經激增到2142人,預計2016年這一數字將會以每天增長50-80人的速度井噴式增長[2]。對于無人機新聞攝影從業人員應取得何種資質,主管部門和業界尚無定論。我認為,目前培訓目的不必糾結于究竟取哪種證件,而應把“取證”作為一種手段,讓我們需要執行無人機航拍任務的記者,通過“取證”培訓,真正科學地掌握無人機航拍這門技術,從而在專業上達標,在操作中把可能遇到的意外和風險降到最低。
任務四:行業運行規范化。無人機技術進入新聞攝影,是必然,也是挑戰。一度,無人機總是和“黑飛”聯系在一起。北京、成都是兩個最早發布“限飛令”的城市,此令一出,這兩個城市的“飛手”苦不堪言,要想飛一下,還得驅車到幾十公里以外。對于無人機,“一禁了之”略顯簡單粗暴,也不利用無人機產業發展和新聞報道應用。好的管理需要“關上一扇門,還要打開一扇窗”。
2015年12月29日,中國民航局頒布《輕小型民用無人機系統運行暫行規定》,為占據了國內民用無人機大半江山的輕小型無人機監管提供了“交通規則”。作為“當事人”的媒體或行業協會也應該發揮作用,向內“定規”,向外“開路”,既要讓無人機飛得起來,又要飛得有規矩。新華社于2016年9月成立了“天空之眼”無人機創新工作室,除了技術引進、器材測試、報道策劃以外,加強行業間的交流,共同促進無人機新聞應用相關規范的制定,是工作室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希望,“按規飛行、安全飛行、持證飛行”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成為無人機新聞攝影的三項原則。
還記得故事的開頭么?我們的無人機故事,始于三年前。三名攝影記者和一名技術人員組成“攝影部航拍小組”,用東拼西湊的一堆零件,經過1個多月的組裝調試,終于在新華社大院的草坪上舉行了首次試飛。那一天是2013年9月26日。
新華社攝影部的第一架無人機就是這架組裝的六軸飛行器,直徑90公分,高約30公分,配有人工遙控操作系統、GPS定位系統,飛行半徑約1500米。我現在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天興奮而緊張的心情,這個小家伙不僅花了我們一個多月的心血,從照相機到所有零件,都是小伙伴們自掏腰包。我們悄悄地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動媒1號”。
2013年11月9日,“動媒1號”參加攝影部《好夢麗江》集成報道。這是新華社使用無人機進行航拍攝影報道的第一次嘗試。接下來,無人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很快進入加速助跑起飛的階段。“大疆創新”最可貴的一點,就在于它在最恰當的時機,用工業級的生產線替代了DIY。這不僅是一個企業的崛起,更是一個全新的消費級無人機產業的誕生。
無人機是一個很大的范疇。在新聞報道中常用的無人機,按照重量劃分,一般在7公斤以下,屬于微型無人機;按照動力方式劃分,它屬多旋翼飛行器,以空中采集動態或靜態影像為主要目的。
無人機僅僅是一個航拍工具?這實在是“小看”它。無人機是一個成功地把攝影技術、飛控技術和人工智能緊密結合的案例。它可以拍照,可以根據電腦設計的航線飛行,可以“跟蹤”拍攝設定的主體,還能“聰明”地躲避障礙物。通過無人機,“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新聞攝影領域實現成熟的、規模化的應用。
面對新技術的崛起、傳播平臺的多元化,傳統新聞攝影記者要想適應新的傳播形式,改善生存狀態,就必須大膽嘗試、擁抱新技術,完善自身應對挑戰。技術對攝影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一項新技術的成熟會在某一個節點與新聞攝影完成“合體”。我們正處在無人機和新聞攝影“合體”的節點上,無人機是當下媒體融合發展中先進新聞生產力的代表。
就媒體集團而言,發揮無人機在航拍方面的視角優勢,還只是“合體”的第一步,而且是最初級的一步。在這個層面建立競爭優勢,壁壘效果有限。
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不確定。馬云說過,對于一個新事物,我們先是容易看不見;等看見了,又會看不起;看得起了,又看不懂;等看懂了,一切也就晚了。無人機飛起來,飛到空中,飛到攝影記者以前很難到達的角度去拍攝,這種“采集者”的角色還只是它在新聞報道領域的第一步。很快,它將會進化,會升級,它會彼此聯接在一起,發揮更加意想不到的作用。這個“聯”才是無人機與媒體結合真正的巨大發展機遇。這個“聯”可能是空中與地面的實時聯接;可能是空中無人機群的聯接;可能是受眾與社交的聯接;可能是一個更廣域的無人機資源的聯接……
《2016年中國無人機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到2019年,中國消費級無人機市場規模或將超過240億元[3]。在艾媒咨詢報告的無人機產業鏈和應用場景分析里,我們可以找到媒體無人機的位置。一方面,無人機航拍的應用成熟度和市場需求量標記得很“高”,另一方面在以硬件生產商為核心形成的產業鏈里,無人機傳播還只是一粒種子……
硬件革命會催生新的媒體形態,就象手機攝影催生了Instagram一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人類對于更高視角的追逐一直未變。無人機這粒種子已經種在傳播的土壤里,它讓攝影記者的照相機第一次擺脫了地球引力的束縛,它還將助力新聞攝影向全新的維度開拓。
“天空之眼”項目簡介
“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是由新華社總編室指導、攝影部牽頭、多部門參與的重點創新項目,致力于把最新的無人機及相關技術引入新聞攝影,策劃和實施重大報道的無人機航拍任務,在無人機業務指導、技術引進、器材測試、人員培訓等方面開展工作,推動實現新聞報道中的無人機“按規飛行、合理飛行、持證飛行”。
“天空之眼”看祖國系列報道以無人機航拍為主要技術手段,每次選取一座城市,以新華社客戶端為平臺,進行一天直播式的報道,通過新舊航拍照片的對比,從空中向讀者呈現城市的發展變遷和一日風貌。
(作者是新華社高級記者,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創新項目負責人)
【注釋】
[1]引自新華網等。
[2]引自環球網記者對AOPA無人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段志勇專訪。
[3]根據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詢)發布。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