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梁國瑞 郭 萍
黨報如何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以《浙江日報》生態報道為例
□ 文/梁國瑞 郭 萍
地方黨報如何更好地讓生態報道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正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浙江日報》在生態報道上的積極探索和持續創新,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主旋律 黨報 生態報道 浙江日報
近年來,《浙江日報》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不斷增加生態報道的比重,充分關注這場以環境治理倒逼經濟轉型的變革,以打造精品欄目為抓手,多媒體、可視化呈現,推出了一系列優質報道。尤其是2016年初開始,《浙江日報》推出生態版,開出常設版面,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不是簡單地緊跟黨委政府、被動地宣傳中心工作,而是主動參與、積極作為,真正成為黨委政府生態治理的有力臂助、推動基層問題解決的輿論力量。
《浙江日報》生態報道的最大特色,就是新聞輿論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同頻共振——黨報不是簡單地宣傳展現中心工作,而是主動參與其中、積極發揮作用,成為推動工作的一股重要力量。這在《浙江日報》自2014年開欄并持續至今的《治水拆違大查訪》欄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2013年開始,浙江陸續在全省范圍內重拳推出“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兩項行動,以雷霆之力整治城鄉水陸環境。緊隨其后,《浙江日報》在要聞版推出常設欄目《治水拆違大查訪》,開展持續的輿論監督報道。截至2016年10月底,欄目共計推出報道近千篇。
《治水拆違大查訪》從一開始就明確了輿論監督的欄目定位和任務,通過監督曝光環境違法典型案例、共性難題,探討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為地方政府的環境治理工作找出盲點、痛點,最終促成問題妥善解決。
《治水拆違大查訪》欄目的報道線索,主要來自省“三改一拆”辦、省治水辦、省信訪局等部門,以及記者跟隨省督查組在基層實地發現,還有大量讀者來信來電舉報信息。通過記者的實地調查核實,這些扎實的監督報道迅速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高度關注、多次批示,有力推動了基層問題的解決。欄目曝光的大部分問題,特別是一些延宕多年的“硬骨頭”,也因為輿論監督的介入,很快得到了妥善處置。很多基層干部和群眾感嘆說:“筆頭比榔頭更有力,攝像機比推土機更有效!”
將新聞輿論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在《浙江日報》的生態版上同樣有著清晰體現。生態版的兩大核心欄目《將“三改一拆”進行到底》《打好“五水共治”攻堅戰》,聚焦的正是黨委政府的兩項中心工作,這兩個核心欄目,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版面上,對浙江各地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行全景式、深層次、多角度、高頻率的呈現。
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不僅要“眼睛朝上”,傳播黨委政府的生態發展主張,更應該“目光向下”,善于發掘和記錄基層的生態治理實踐,引領正確的發展導向,用生態理念成風化人。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既是經濟發達省份,也是較早踐行生態發展理念的省份。生態發展的理念,從提出到普及再到深入人心,這一過程看似平靜,實則波瀾壯闊。觀念的變革,往往需要刮骨療毒的勇氣、痛徹心扉的領悟,而這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背后,最生動的故事。
為了真正記錄好這一“時代風云”,《浙江日報》生態報道深耕基層,從小處著眼,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下這種種變遷。
一是緊跟各級黨委政府一系列生態治理重大創新、政策舉措,這是生態報道的主旋律。2016年6月6日,《浙江日報》刊登《為官一任,生態家底知多少》,湖州編制完成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提供依據,從制度上扭轉和校正“唯GDP”的發展觀、導向觀和政績觀。這是浙江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的又一突破。與此類似,《浙江日報》還報道浙江啟動新植1億株珍貴樹五年行動計劃、富陽首創鄉鎮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制度、安吉發布全國首個美麗鄉村水環境地方標準等一系列省、市、縣各級的重大生態治理舉措。
二是從基層的創新實踐中找亮點,這是廣大群眾智慧的結晶。2016年3月24日,《浙江日報》以《綠水青山入股 治水資金不愁》為題,報道了衢州市常山縣將山水折價入股的環境治理新模式——由村集體與全體股東商定,將河道、山林資源及基礎設施等集體資源折算為股份,入股到獨立的法人公司。根據股權協議約定,開展治河清塘、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并按照門票抽成,給予村民紅利。這一基層創新做法,不僅為環境治理找到了持續的資金支持,更為全體村民創收,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非常生動的注腳。
三是從群眾的生產生活細節中探究和挖掘理念變化。2016年3月14日,《浙江日報》以《小山村的生態“大手筆”》為題,報道了寧波鄞州區龍觀鄉李岙村的生態故事。李岙村的村民在新村建設中,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民除草”的習慣,反而在新居的房前屋后“種草”。這是記者在走基層時發現的新鮮事兒。村民不僅拿出80多萬元做生態景觀,村集體還拿出360多萬元,給新居屋頂裝上分布式光伏電站。小山村的大手筆,展現的正是發生在浙江基層群眾身上生態理念的深刻轉變。
四是深耕相關行業領域,從動態中發現新趨勢。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不斷推進過程中,相關的行業和領域,會不斷出現新情況、新趨勢,需要記者真正扎根一線才能敏銳察覺。2016年4月19日,記者在寧波象山港采訪時敏銳地發現,這個馬鮫魚的重要產區,馬鮫魚正面臨資源枯竭的窘境。記者從馬鮫魚出現個體變小趨勢、洄游通道阻塞嚴重等方面分析了原因,并重點介紹了當地政府成立保護區、增殖放流、開展“一打三整治”等努力。
五是為給“生態達人”們畫像立傳,樹立榜樣的力量。《牛糞堆里養蚯蚓一畝產值8萬元》《云和“甲殼蟲大王”養成記》《錢塘江邊,有支小小測水隊》《“無聲河長”,護水7年不“失聲”》《云和農婦的“花街夢”》《外籍環保志愿者結緣莫干山》……《浙江日報》在生態版上開設“生態達人”欄目,專門呈現這些在生態領域默默堅持、探索的平凡人的故事。
類似的選題和呈現方式,在浙江日報的生態報道中俯拾皆是。這些報道,帶著新鮮的泥土氣,凝結著基層實踐的蓬勃活力,更體現著生態理念在浙江人心中的深刻轉變。
唱響“綠色主旋律”,在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唱響“主曲調”的同時,也要拓寬報道視野,既可以在空間上放眼國際尋找坐標定位,也可以回溯歷史借鑒傳統的古老智慧,唱好這些“協奏曲”,“綠色主旋律”才能更豐富、更有力。
關注自然界的變化,介紹生物多樣性知識,聚焦珍稀動植物保護,這是傳統生態報道關注的主要領域。在新形勢下,這一報道領域同樣值得關注,既可滿足廣大群眾對生態知識的需求,又可以展示和呈現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的成效。
《浙江日報》生態版開設后,一直留足版面,用以呈現全省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就,主要分為兩類題材:一是各地為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動植物作出的努力。如《(肩)為平陽海岸線筑起綠色堤壩——(主)南麂列島引種紅樹林守護生態》《(主)百艘沉船變身魚蝦樂園 (副)探秘浙江最大人工魚礁群》《(肩)德清首次實現朱鹮自然繁殖大量存活 (主)濕地深處朱鹮蹁躚》等。二是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發現,如《象山發現成片野生海濱木槿》《曹娥江發現諸多珍稀魚類資源》《中華秋沙鴨頻頻光顧浙江》《野生梅花鹿現身龍王山》等,以珍稀動植物的新發現為由頭,介紹和普及生態知識。
在呈現全省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的同時,發揮媒體輿論監督功能,曝光盜獵、偷捕等違法行為,也是媒體守護生態安全的職責之一。《浙江日報》在生態版上專門開辟監督欄目《生態瞭望哨》,專題關注全省各類珍稀動植物盜獵、偷捕行為,以及各地積極作為打擊此類違法行為的努力。2016年年初,欄目開欄首篇就推出《六橫島,偷獵野鳥何時休》,曝光了舟山第三大島盜獵野鴨行為屢禁不止的現象,并配發編輯評論《善待大自然 守護生態鏈》,提出“我們有必要未雨綢繆,加強對飛鳥走獸的保護。只有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和諧,才是健康、可持續的自然界”的觀點,這正是欄目的核心宗旨。
關于生態,浙江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做法成為焦點。2016年以來,這類題材在《浙江日報》上得到了充分展現,如《世行為浙江農村治水點贊》《臺州小伙登上聯合國講壇》《溫州一企業家3次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向世界展現中國環保民間力量》等。關注此類題材,不僅可以提升浙江生態治理在國際上的認知度,更在于進一步介紹了生態治理的新嘗試、新理念。
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境內多山,丘陵遍布,河流縱橫,生態條件非常多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在這里上演了數千年,不少古老的做法和理念一直傳承、影響至今,值得學習推廣。《浙江日報》將這類內容納入生態報道,推出了一系列稿件,如《(肩)這里,有保存數百年的排水系統,也有影響至今的好家風 (主)仁義沈家,小山村有大智慧》《(主)500年前暗堰為何能沿用至今 (副)——探秘諸暨明朝水利工程遺跡》等。這類報道,并非單純地挖掘傳統做法,而是從古為今用的角度,尋找先民智慧對于當下的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日報社)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