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肖正強 饒力文
“太空日記”背后的秘密
□ 文/肖正強 饒力文
11月17日下午6點,在電視機前看完史上第一堂“天地聯講科普課”順利播出,記者長舒一口氣。北京航天城招待所窗外,金黃的銀杏葉落盡。后方發來信息:“航天任務完成,請前方記者返回‘地球’”。
33天前,我們接到一個“絕密”任務,兩天后解密: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成為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我們受命拍攝制作“太空日記”的視頻部分。
航天萬眾矚目、任務艱巨,特約記者能否抽出時間發回報道?報道能否如愿完成?第一期上線前,所有人心里都沒底。
18日晚,我們換上了航天員中心的工作服,進入飛控中心。從下午5點開始,我們就一直盯著大屏幕拍攝視頻畫面。但負責人一直讓我們再等等,每位記者心中都充滿了焦慮。直到晚上22點05分,天地聯絡人終于在醫間通話前爭取到寶貴的10分鐘,拿著錄音筆沖進密話間,與特約記者進行了首次對話。
拿著拍攝的畫面和錄制的聲音回到新聞中心,所有人恨不得要跳起來。看到畫面中景海鵬招起手,聽到“我是新華社特約記者、航天員景海鵬”的聲音響起,我們知道第一炮沒有啞火。經過緊張的剪輯和手動上字幕,并加入事先準備好的片頭片尾等包裝內容,第一期《太空日記》于當晚23:55分成功上線,眾多媒體紛紛轉載。
如果只是航天員對著鏡頭陳述,時間一長難免有些單調。所以報道小組仔細挖掘已知的安排,并不斷提出新的創意。
整個報道過程中,最大難題是航天員工作繁忙,很少能擠出時間錄制《太空日記》。好不容易爭取到了通話機會,卻又因為時間較短,帶來的信息量也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增加了地面專家的采訪。事先請地面專家對航天員當日的實驗內容進行出鏡解讀,再和航天員通話的內容結合起來,這樣就在不影響航天員工作的前提下極大地豐富了報道內容。《太空日記:中國人首次太空泡茶 航天員也能“挑食”》就是以這種方式制作,報道播發后,被眾多媒體轉載,網易和騰訊還為此報道制作了彈窗,形成刷屏之效。

□ 新華社記者們與王亞平(中)討論報道內容。
制作一堂天地聯講青少年太空科普課創意源于生日祝福激發了眾多青少年的參與熱情,我們決定為他們做點啥。這個想法一提出,每位記者都非常興奮,齊心協力共同創作視頻腳本。隨后,航天員中心確定由有過授課經驗的航天員王亞平配合完成。
為了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很多科普內容,我們希望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出鏡講述。這樣他們得抽出一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來錄制。此時已是飛行后期,兩位航天員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根本不可能騰出這么多時間。
經過商量,我們決定將問題細化拆分,在每次錄制《太空日記》的時候都預留幾分鐘來提一到兩個科普課問題,最后再將這些零散的回答剪輯拼接到一起,既有信息量,也不影響航天員的工作。
進入實拍階段。我們希望王亞平的出鏡充滿“科技感”和“太空感”,最終選擇在綠棚中錄制王亞平串場和講述的部分。王亞平大方從容而富有親和力,整個攝制過程輕松而愉快。從一開始就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我們知道,這次太空科普課一定能夠成功!
天上的航天員已開始打包“行囊”,我們則開始了緊張的后期制作。摳像、制作三維效果、合成,將影視特效的制作手段和新聞報道結合在一起。
11月18日傍晚6點,《全球首堂天地聯講太空科普課》同步登上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黑龍江衛視、樂視視頻。隨后,東方衛視等電視媒體紛紛轉播,優酷等網絡媒體也在首頁頭條進行展示。報道播出后在一些中小學生間引發新一輪的“航天熱”。(作者肖正強是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饒力文是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記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