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 欣
困境與突破:都市報三十而“礪”再出發
——第21屆全國都市報(晚報)總編輯年會論壇側記
□ 文/陳 欣
2016年12月2日,《錢江晚報》創刊30周年暨第21屆全國都市報(晚報)總編輯年會論壇在杭州舉行,各路媒體大咖濟濟一堂探討都市報的當下與未來、困境與突破。
都市報發展 未來 錢江晚報
三十而立,恒者行遠。《錢江晚報》的30年,也是中國都市報(晚報)發展的縮影。和《錢江晚報》一樣,《齊魯晚報》《揚子晚報》等也都剛剛到了“而立之年”。對于一張30歲的報紙而言,它記錄了30年的時代變遷、歲月沉浮,也經歷著30年來媒體變局的風起云涌。回望過去,有一紙風行的輝煌和快意,也有新媒體挑戰、日漸落寞蕭瑟的失意和迷茫,更有直面行業巨變、創新前行的勇氣和定力。
世事滄桑,唯勇者勝。“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都市報該怎么走下去?這個問題沉甸甸地擺在參會的數十位總編輯面前。
“今年的日子不好過。”總編輯年會論壇上,這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而讓總編輯們心里更沒底的是,不知道2017年的日子,會不會更難捱?報紙,該怎樣堅持、堅守?
經營、廣告“斷崖式下滑”是報業不景氣最直接的反應。“2016年也許還不是最困難的一年,下一年,再下一年,會如何?要做好廣告清零的思想準備。”對于已經處于“寒冬期”的紙媒,這樣的預測更是讓參會的總編輯們添了幾分寒意。
讀者的流失、優秀記者編輯的出走,也讓老總們有一種痛徹心扉的感受。
隨之而來的,是報紙影響力的式微。移動端的日漸風行,網絡社交平臺的普及,紙媒在互聯網時代的話語權一點點被削弱。無奈的現實讓與新聞紙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總編輯們多少有些沉重,然而,傳統媒體人的本色也在這時充分顯現。
面對嚴峻挑戰,參會總編輯們意識到,這是考驗都市報定力和自信的時候,也是運用新的傳播媒體和方式加強傳播力、提升話語權的機遇。
《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認為,報紙在不同階段不同程度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無論閱讀方式傳播模式如何改變,報紙的核心價值還在,那就是優質的、原創的精品內容,不管用什么樣的傳播路徑、形態發聲,優質內容永遠是需要的、稀缺的。因此,不能放棄,要堅持。
《齊魯晚報》總編輯支英琦表示,沒有必要唱衰自己,對于傳統紙媒而言,只是正在經歷迭代,經歷一次產品換代。
《南方都市報》總編輯任天陽認為,新聞的專業素養,寫作的工匠精神,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技能,這個技能就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思想深度、思考能力、思維方式、新聞理想、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是傳統媒體人的珍貴資產。思想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思想和觀點永遠不可復制,一個向上成長的社會對嚴肅新聞的需求一定會存在與回歸,思想、價值、精神產品一定會得到尊重,社會永遠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三湘都市報》總編輯張云夢則把紙媒當下的狀態比作是從高鐵到動車的換乘——“經過了一段高鐵般奔馳的發展,再換乘一趟動車會不會就亂了方寸?未必,放松心情,欣賞一下窗外的風景,不僅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更是一種生存的態度。”

□ 《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右)為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頒發特約記者證。左為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代表。
面臨困境,都市報該如何突出重圍、涅槃重生?參會總編輯們從自身報業實際出發,從新聞產品、技術支撐、產業延伸等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融合發展:找回傳統媒體在互聯網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融合發展是當下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都市報要轉型求變,也必須積極推進融合發展,這是本次論壇的共識。但什么是真正的融合?怎樣才能在融合中協同發展,在創新中尋求突破?
——融合的本質是改革。
《華西都市報》旗下封面傳媒總編輯周琪說,報社正在傾力打造封面傳媒,推動《華西都市報》和封面新聞“雙品牌”支撐、“雙引擎”驅動、構建全媒體覆蓋、多平臺共振、多元化發展的生態傳媒集群。
為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徹底融合,打造全媒體傳播平臺,《錢江晚報》日前也開啟了“全面融合、全面改革、全面創新”的全媒體轉型序幕。全面融合,就是要打破紙媒與新媒體的界限,打破不同新媒體產品的界限,實現一體化內容生產、一體化運營。全面改革,就是要打破現有組織架構,按照互聯網傳播規律,全面整合采編經營、技術、運營人員,重新架構組織體系。全面創新,就是要通過自主申報、雙向選擇等方式,激發員工積極性、創造性,鼓勵創新、鼓勵試錯。
30年來,《錢江晚報》從一張報紙,發展成為到現在的由報紙、邊鋒資訊、24小時APP、微信矩陣、微博、錢報網等組成的全媒體矩陣和24小時在線的立體傳播平臺,用戶數超千萬。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全媒體集群,要構建以互聯網傳播為主渠道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必須重塑傳播關系、生產流程和組織架構。《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介紹說,在這輪改革中,《錢江晚報》將通過重塑流程,實現各媒體產品的一體化生產、一體化運營,以及內容的一鍵分發和互相導流,形成具有多種功能的一站式全媒體營銷平臺。簡單來說,生產流程上,就是以“24小時”客戶端為主要發布平臺,以24小時在線全天候發布組織生產,《錢江晚報》媒體集群的所有產品都在“24小時”上呈現,形成新聞合力。不同媒體產品之間形成環流、有效協同,在用戶資源和流量上互相引流,在內容生產上互相促進,最終實現優質內容多渠道分發與傳播。
與此相對應,報社內部的組織架構也將進行全新改革——打破原先單一以紙媒為核心、按新聞版塊不同設置的部門架構,而是按照內容、經營、支撐三線并列的原則進行部門重置,實行中心制。每個中心下設若干欄目,欄目是最基本的生產單位。
欄目制的實施是改革的切入口。通過新聞+服務的模式,以欄目、中心制來結構人員分組,報社所有員工,以欄目為基本申報單位進行重組,欄目采取自主申報方式,申報可以與目前的工作領域相結合,也可以跨領域;可以單兵作戰,也可以抱團申報。欄目的人員規模由該欄目的傳播力、用戶數量、經營能力等因素決定。
——媒體融合是人的融合,需強化用戶理念。
對傳播來說,用戶就是陣地,擁有多少用戶就占領多大陣地。傳統媒體遇到的困境,不能完全歸結于新媒體的強勢來襲,就行業來說,是同質化產能過剩;微觀來說,則是作為媒體首先脫離了讀者用戶,傳統媒體變革,很重要一點,就是要重建用戶關系。
競爭的核心還是內容。《錢江晚報》提出,要通過內容人格化+用戶相關性,打造精品內容。內容人格化,就是內容要有鮮明的人格特性,而不是千文一面,要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粉絲經濟,重點打造一批報社自己的“網絡大V”和 “網紅”;用戶相關性,就是生產的內容必須是用戶需要的、喜歡的,也就是新聞為用戶創造價值。
如何重新找回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傳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怎么讓新聞做得更有溫度、更有品質、更吸引用戶?是很大挑戰。媒體融合是否成功,既要看我們擁有的用戶規模、用戶活躍度,更要看內容、傳播在用戶當中的口碑和吸引力。
在這點上,不少都市報已經在實踐中。比如《南方都市報》正在打造的“南方名記”以及一直堅持的深度調查。2016年12月12日,南都歷時一個月暗訪推出五個版的“隱私泄露”調查,報道上線僅6小時,297家媒體轉載,新浪微博上總閱讀量超過7000萬,短短一天,互聯網上總閱讀量超過1個億。過億的閱讀量再一次證明,報紙原創精品內容永遠是稀缺的,“爆款”永遠對用戶有足夠的吸引力,不管這些用戶來自報紙還是互聯網。
(二)技術變革:“微軟小冰”成晚報特約記者
在《錢江晚報》的30周年慶典現場,一個只聞其聲不見其影的“萌妹子”微軟小冰吸引了大家眼球。這個會賣萌還會寫稿的機器人之前已經在《錢江晚報》新媒體中心當了三個月的“實習生”,而這次正式入職報社,成為錢報的一名特約記者。這是微軟小冰首次與報業品牌合作,同時,也使她成為國內媒體界首個人工智能記者。
微軟小冰的入職,是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與錢報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的一個亮點。 “微軟的人工智能在全球科技圈處于領先地位,希望《錢江晚報》可以借助微軟的黑技術,從數據新聞生產、人機交互體驗等方面‘加持’新媒體發展。”《錢江晚報》總編輯李杲表示。
“萌妹子”微軟小冰并非只是冷冰冰的寫稿機器人,她的“情感計算”框架可以讓人工智能在她的記者生涯中發揮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小冰可以通過文字、圖像、語音等方式與人類對話。基于大數據分析,小冰可以準確追蹤受眾關注的熱點和話題,并以此為基礎有的放矢推送信息,讓新聞從業者從簡單、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新聞產出效率。
這是傳統媒體與新科技的一次熱情擁抱。
人工智能的參與,給傳統報業模式升級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借助機器人,利用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能力,媒體在轉型中步子也將邁得更輕快。
(三)熱情跨界:站在產業高度,營造新的增長點
“要跳出報業,從產業高度看媒體困境。”論壇上,有老總一針見血指出,單純圍繞報紙不可能有發展,報紙的發展,是一個產業的發展,因此,都市報走出困境,要熱情跨界,營造新的增長點,探索新型經營盈利模式。
如何跨界?傳統媒體“賣版面做廣告”的經營模式在互聯網時代顯然已經落伍。媒體深度融合了,經營也要跟著轉變,媒體的整合營銷,關鍵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輿論場如何有效打通,新聞和服務如何有效結合,延伸服務平臺、豐富服務內容,這就要求我們站在產業的高度,延伸產業觸角,建立起符合互聯網特性的新媒體市場主體,探索互聯網下的新盈利模式。
事實上,各都市報已經在且做且探索。
《揚子晚報》表示,電商社交模式是揚子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和模式。
《大河報》也在尋找新的運作、資金增長模式之路上探索。用產品引領隊伍的轉型和服務提升,通過產品帶來新契機,發現新的內容產品模式。
《重慶晨報》提出多領域突擊、多平臺生存的概念。媒體是一個大機構生產,而現在傳播、閱讀的方式正在碎片化,這就需要我們深耕精耕,盡量把過去大規模的生產轉化成小分隊,化整為零。
《錢江晚報》也在探索以新的運營模式創造新的增長點,即融合型的全媒體中心,在房產、旅游等幾個全媒體中心運行比較成熟的基礎上,接下來打造健康、教育、體育全媒體中心。在這些原先份額不多、市場不大的領域,努力營造新的增長點。
對都市報而言,站在產業高度,推動內源式增長、滾動式發展的同時,整合內外資源,加強與上下游的合作,集聚不同市場、資本等發展要素,才能借梯登高,實現跨越式發展。都市報在這方面的探索,任重而道遠。
我們一起走過了30年。那些日子,大城小事,民生百態,伴隨著油墨香,是我們的問候與陪伴。
如今,我們又一起站在了下一個30年的風口。盡管驚濤駭浪,我們還將一起走下去,迎著風,向著下一個30年,堅定、堅持地走下去。報社需要轉型,但報紙依然堅持堅守——堅持應有的價值觀,堅持我們的情懷,堅持了品質,堅持獨特的風格。
“那些殺不死我 的,必使我更強大。”
三十而立,重新出發。一切更新之后,黃金時代,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2017,我們南京“揚子”再聚首!
(作者是《錢江晚報》杭州新聞部主任)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