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滋宜 金兼斌
西方媒體事實核查新聞的特點與趨勢
□ 文/張滋宜 金兼斌
《中國記者》2016年第11期刊發了封面專題“‘網紅’當口下,如何做一名稱職的編輯”系列文章,第12期刊發了《“事實核查”的發展及在新傳播形態下的運用》文章;本期繼續選發學者的同類主題文章,可見新媒體沖擊下強化把關、強調嚴謹,是中外媒體皆十分重視的事情。本文回顧了事實核查工作和事實核查新聞的起源和演變,并以三個典型的事實核查案例介紹西方事實核查新聞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進一步反思西方媒體事實核查新聞發展的問題。
事實核查 涉謠新聞 真實性測量儀 用戶生產內容
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使新聞生產和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諸多非職業“記者”介入內容生產和傳播,一方面加速和豐富了信息的傳播,使人們離社會現實和事實更近;但另一方面,新聞話語權的平民化,也使新聞內容常常良莠不齊,從而又拉遠了人們與“真實”間的距離。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需要和新媒體搶時效,許多傳統媒體調整發稿流程,弱化內容把關,使新聞報道的嚴謹性大打折扣,損害了媒體公信力和品牌。
如何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使其成為人們信息獲取的依賴和標桿,媒體公信力建設是不二選擇,而事實核查則是提升媒體公信力的一大抓手。
20世紀20年代,事實核查制度在美國興起。最先引入該制度的是雜志,先行者是《時代周刊》和《紐約客》。《時代周刊》于1923年創刊。刊物創立后不久,為確保刊物內容質量,該刊兩位創始辦人Henry R· Luce和Briton Hadden決定成立一個由女性組成的特別團隊進行事實核查,以確保文章能夠準確無誤。這批女事實核查員便成為歷史上首個事實核查團隊。《時代周刊》編輯Edward Kennedy曾在他的備忘錄中對事實核查員的工作有過如下描述:“在核查中要時刻牢記,文章的作者是你的‘天然敵人’。他試圖想盡一切辦法蒙混過關。但你要記住,當讀者來信指責我們的錯誤時,他們會直接將矛頭指向你們而非作者。”[1]1927年,《時代周刊》的主要競爭對手《紐約客》也成立了事實核查部。
20世紀40年代,事實核查制度發展到歐洲,德國《明鏡周刊》在1946年成立之初便設立了檔案部,負責整理、收集、核對新聞報道所涉及的材料,這一傳統延續至今。據其內部統計,目前該周刊在全球共有采編人員245人,其中僅全職事實核查人員便有80人。[2]《明鏡周刊》規模龐大的事實核查隊伍也成了一大特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隊伍中有很多人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很多還有博士學位。
顯然,上述事實核查應屬于媒體內容把關的一部分,屬于事前核查。
20世紀80年代,美國電視上的競選廣告鋪天蓋地,政治人物言論對受眾選舉投票的影響越來越大。為檢驗政治人物表態的前后一致性和兌現承諾的行動力,不少媒體開始展開事實核查工作,以驗證政治人物言論,并逐漸將其發展成一類專門報道內容,成為事實核查新聞(fact-checking journalism)的早期雛形。此后,政治成為事實核查新聞的主要關注領域。尤其在大選期間,媒體對候選人言論的事實核查往往會受到廣泛關注。這類事實核查新聞從性質上更像一種媒體對政治言論和政策執行的一種社會監督。
進入21世紀,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模式和信息傳播生態,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專業媒體人在信息發布上的壟斷地位,新聞事實和觀點言論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迫于搶時效的壓力,再加上事實核查本身工序的復雜性,不僅網絡媒體在新聞發布前常常忽視事實核查,一些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也忽視了事實核查環節。面對日漸參差不齊的新聞質量,一些有經驗的新聞從業人員開始嘗試創辦事實核查新聞網站或欄目。于是,作為第三方事后核查的事實核查型新聞正式誕生。如今,西方的一些事實核查欄目或網站已發展成熟,成為西方新聞輿論生態中發揮獨特功能和作用的一種存在和建制。本文重點介紹三個各具特色的事實核查新聞欄目或媒體:《華盛頓郵報》Fact Checker欄目、PolitiFact網站和Storyful網站。
(一)《華盛頓郵報》事實核查——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把關人”角色。
《華盛頓郵報》是傳統媒體中在事實核查新聞方面的典范,其Fact Checker(事實檢查器)欄目已經在美國具備一定影響力。該欄目創始人Glenn Kessler從1992年起就開始嘗試對總統參選人的競選活動和政策進行事實核查。2007年9月,他創辦該欄目,以對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進行事實核查。Fact Checker旨在解讀政治人物言論的關鍵詞,搜集相關政策的背景資料,為民眾呈現真相。該欄目使用匹諾曹卡通形象指數來展現事實的真偽程度。一個匹諾曹代表基本正確;兩個匹諾曹代表一半正確;三個匹諾曹代表基本錯誤;而四個匹諾曹則代表謊言。此外,事實核查的結果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發布了一篇文章之后,若欄目收到最新消息,也會對評價結果進行更新。該欄目在核查內容的選題上堅持從讀者需求出發,其在選擇核查內容之前,會通過和讀者互動的方式,了解目前他們最想知道什么,對哪些政治人物的哪些政策最感興趣,然后進行相應核查。Kessler曾表示,這個項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者參與。[3]2015年,全美媒介素養教育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授予Kessler媒介素質媒體獎,以表彰他在Fact Checker項目上的突出貢獻。
(二)PolitiFact網站——因事實核查獲普利策獎。
PolitiFact是事實核查類新聞網站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每天該網站都會從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社交媒體等各類媒體渠道獲取政治人物的事實性言論和表態,并對其真偽性進行檢測;隨后,將具象化結果展現給讀者。該網站制定了啟動事實性言論核查程序的五個基本條件:(1)該言論是可驗證的;(2)該言論可能會誤導公眾;(3)該言論具有潛在的政治和社會影響;(4)該言論已廣泛流傳;(5)該言論具有一定模糊性。該網站的另一大特點是自創了多個用于事實核查的工具,其中最著名的是真實性測量儀“Truth-O-Meter”。該測量儀根據事實性言論的真偽度,給其依次劃分了六個等級,分別是:(1)真實;(2)基本真實;(3)半真半假;(4)基本失實;(5)失實;(6)荒謬。PolitiFact在測量言論真偽時,首先會先由一位作者對政治人物的言論進行調查,隨后寫出一篇真偽核查文章。之后,會有一個至少由3人組成的團隊對該文進行審核,最終給出真實性測量結果。[4]

▲ 國內也有一大批事實核查欄目,比如新華社的“中國網事”。
除了真實性測量儀外,該網站還創立了其他幾種更有針對性的測量工具。例如一致性測量儀(The Flip-O-Meter)用來測量政治人物言論立場的前后變化幅度。該測量儀將變化幅度分為三個等級,依次是:(1)無明顯改變;(2)部分改變;(3)完全改變。該網站還專門創立了兩個“承諾測量儀”,用于監督特定人士履行承諾的情況。第一個承諾測量儀是專門用于監督現任總統奧巴馬的,被稱作奧巴馬測量儀(The Obameter),該測量儀主要測量奧巴馬在施政中履行競選承諾的情況。另一個承諾測量儀是共和黨承諾測量儀(The GOP Pledge-O-Meter),用于監督共和黨人士履行承諾的情況。
除了PolitiFact項目外,該網站還擴大了事實核查的對象范圍。2013年,網站和新聞研究機構PoynterInstitute合作,創辦了PunditFact項目,該項目主要是核查專家學者、專欄作家、博客主、時政分析家、主持人、脫口秀主持人以及其他媒體從業人員的言論真實性。為進一步提高透明度,該網站還列出了其資金來源。網站資料顯示,這一事實核查網站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其母報《坦帕灣時報》;此外,網站也接受了諸如Knight基金會等基金的贊助。
2009年初,美國普利策新聞獎評委會宣布,打破延續百年來只接受報社申請的限制,首次接納期刊和獨立新聞網站參選。PolitiFact網站憑借其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出色表現獲得國內報道獎。評委會在頒獎詞中對該網站所發揮的獨特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三) Storyful——社交媒體時代的通訊社。
與前述兩家媒體不同,Storyful網站主要核查的新聞內容是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如今在世界各地的突發事件中,不少社交媒體的用戶往往成為現場的親歷者和第一信源;但有時也成為謠言、片面不實甚至虛假消息的散播者。Storyful網站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核查糾正這些新聞。Storyful研發出了一套信息監測工具——“新聞專線”(Newswire),可以對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廣受關注的用戶生產內容(UGC)進行實時監測。Newswire將抓取到的熱點素材推送給人工編輯團隊,后者憑借其長期以來積累的職業新聞敏感,判斷出哪些內容具有新聞價值,哪些內容可能存在問題。與此同時,人工團隊還會借助技術手段對視頻、圖片的真偽進行核實。確定其真實性后,Storyful會與信源聯系,根據后者回復的情況,為圖片或視頻貼上“事實清晰”“等待回復”“已經授權”“尚未回復”等“鑒定”性標簽,這個貼標簽的過程就相當于完成了信源的核實工作。[5]以視頻資源為例,核查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確認消息源身份。網站會在所有社交網站平臺上搜索消息源的足跡,使用肖像技術、嵌入式數據技術和定位技術找到新聞消息原始的上傳者。之后,將會與上傳者取得聯系,確認此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等。(2)核驗新聞發生的地點。核查人員會通過逐個畫面的分析,例如對其中的影子、天氣、口音等來辨別新聞發生的地點,并輔以數據取證技術。如果可能,還會與當地社會團體取得聯系,以確定地點。(3)核驗新聞發生的時間。網站會對可交換圖像數據和視頻數據進行評估,確認資料上傳時間,然后通過交叉核驗的方式核實。
Storyful為其員工訂立了十條工作守則,其中包括多條進行事實核查時需要注意的方面。例如,第一條“要意識到永遠有更接近事實的人”;第二條,“不要先入為主”;第三條,“重視細節”;第六條,“時效很重要,但真實性更重要”等等。[6]目前,路透社、《紐約時報》、BBC等在內的多家知名傳統媒體已經成為Storyful的注冊用戶。這些媒體可通過Storyful的數據庫獲取新聞素材和素材提供者的信息。因此,業界稱該網站為“社交媒體時代的通訊社”。通過對子媒體熱點內容進行事實核查,Storyful將非職業記者、傳統媒體和受眾串聯了起來。
(一)從事前核查到事后核查。
早期的事實核查是事前核查,是一項制度或操作流程,本質上屬于媒體內容把關程序的一部分。媒體進行事實核查的出發點是保障報道的真實性和提升報道的準確度。這種核查是由媒體內部機構完成,不需借助第三方。事實核查發展到后期,便演變為事后核查,成為一種新聞形式,即事實核查新聞。在該形式下,事實核查網站將事實核查的過程和結果通過新聞形式展現給用戶,用戶帶著“看新聞”的心態了解事實核查新聞中的新聞是否屬實,從而對媒體報道的公信力做出判斷。這種新聞常由專門的第三方事實核查新聞網站完成。
(二)從政治人物言論到互聯網熱點。
自事實核查新聞誕生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其一直以驗證政治人物言論真偽為核心任務,其所選取的政治人物或為目前在位的有影響力的施政者,或為總統等各職位的參選人。而從其核查的內容來看,也多為驗證所核驗對象的言論是否屬實,以及此人是否履行了施政承諾。此種事實核查新聞的典型代表是PolitiFact,其網站上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關于美國政壇人士。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事實核查新聞的核查內容也被不斷擴大,已延伸到互聯網熱點內容上,此類事實核查的典型代表是Storyful。實際上,由于發布門檻低、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互聯網熱點內容往往是新聞真實性的“洼地”,虛假新聞和謠言常產生于此。因此,將互聯網熱點內容 納入核查范圍很有意義,也將是事實核查未來的發展趨勢。
(三)從文獻、回訪到大數據核查。
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事實核查的方式也在不斷演變。起初,事實核查主要依靠專門的事實核查團隊來完成,其完成核查通常會采取兩種方式:第一,文獻核查法。即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來判斷記者所寫是否屬實。第二,回訪法。核查人員通過對采訪對象的回訪,確認采訪中的事實,以進行驗證。而時至今日,事實核查網站在進行事實核查時,除了采取必要的人工資料查閱和回訪以外,還會更多地利用大數據和計算機技術進行核查。目前,一些核查網站已經將定位技術、肖像驗證技術、數據取證技術等多項技術運用在事實核查中。這一方面增加了事實核查的準確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核查效率。
西方事實核查新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新聞真實性。從核查人員來看,無論是傳統媒體的事實核查部門還是新興的事實核查新聞網站,其核查團隊都具有較強的專業型。在核查過程中,各家媒體都盡可能采取科學嚴謹的方法來核查新聞。從核查結果來看,事實核查新聞網站也保持了開放性,根據事態的發展變化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進行更新。其次,西方事實核查新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媒體公信力。一方面,媒體自身建立事實核查團隊提升了報道準確性,顯著提升報道公信力。另一方面,事實核查網站對媒體報道的監督作用會使媒體發布新聞時更加謹慎。值得注意的是,Storyful網站的興起從信息源采納環節上提升了媒體所采用信源的可信性,也同樣提高了媒體公信力。最后,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事實核查新聞擁有極大的發展前景。數據挖掘和搜索技術的進步提升了媒體進行事實核查的效率,事實核查的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有所降低。
事實上,事實核查制度在近年來的興起,反襯出新聞可信度逐漸降低這一趨勢。當前媒體環境下,新聞的時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新聞人放松了對真實性的要求,而真實性本是新聞最基本的要求,這是催生事實核查這一新聞環節的根本原因。事實核查新聞網站的影響力仍十分有限。相對于大多數媒體而言,專門從事事實核查新聞報道的網站的知曉度仍較低。從美國幾家主要事實核查網站來看,人們對事實核查新聞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大選期間,而在大選之外,其影響力較低。事實核查新聞自身的發展也有一定局限性。盡管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事實核查效率的提升,但事實核查工作在揭示真相方面難以避免地具有滯后性。對于一則不真實的新聞,若借助新媒體被快速、廣泛地傳播,那么即使后來被證偽,但由于公眾注意力已被轉移,事實核查的工作效果也會不太理想。因此,加強新聞發布前的核查,提升發布后核查的效率,應是媒體可循之道。
(作者張滋宜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金兼斌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注釋】
[1] Silverman, C. & Jarvis, J. (2007). Regret the error: How media mistakes pollute the press and imperil free speech. Union Square Press, 引文見p275-276.
[2]明鏡在線網:http://www.spiegelgruppe.de/ spiegelgruppe/home.nsf/Navigation/45CA3E395B329908C12573FC 0038E5B2?OpenDocument
[3] 華盛頓郵報網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news/fact-checker/about-the-fact-checker/
[4] PolitiFact網站:http://www.politifact.com/truth-ometer/article/2013/nov/01/principles-politifact-punditfact-andtruth-o-meter/
[5] 史安斌,饒慶星.事實核查類新聞的興起:救贖還是縱容?[J].青年記者,2016(16):85-87.
[6] 萬小廣.“事實核查”類新聞初創項目的啟示[J].傳媒評論,2014(11):84-86.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