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倫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論孔子思想在《人文頌》序曲中的體現
吳昆倫
(深圳大學,廣東 深圳 518000)
合唱交響曲《人文頌》是一部使用西方交響形式來闡述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音樂作品,其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以及新人文主義,宣揚一種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智慧。本文主要分析《人文頌》中的序曲,分析序曲中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與思想。
人文頌;合唱交響樂;儒家文化
合唱交響曲《人文頌》是作曲家王寧的第五部交響作品,該作品分為序曲、“仁、義、禮、智、信”五個樂章加上尾聲共七個部分,采用現代西方交響的形式闡釋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人文頌》的構思始于2006年,深圳交響樂團的原創交響樂《神州和樂》在浙江—杭州—舟山舉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演出獲得成功,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京生以此萌生出用交響樂的形式來表達儒家文化的想法,在2009年8月,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召開的交響樂《人文頌》創作座談會上,王京生說:“三年前就有這么一個想法,想搞一個儒家文化交響樂,最早就叫《儒家大典》……受此啟發,就想用交響樂的形式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在此想法下,由深圳市外宣辦主任韓望喜為主導的文學創作小組開始撰寫關于《人文頌》的文學腳本,編著有《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人文頌》一書,后邀請中國音樂學院教授王寧進行編曲。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體現出濃烈的人文色彩,旨在培養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智慧。《人文頌》分五個樂章對“仁、義、禮、智、信”進行逐一表現,突出了生命的尊嚴、快樂,表現了生命欣欣向榮、民族的無限生機。序曲的主題是“天·地·人”,是對生命的贊美,體現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除此之外,序曲還講述著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起伏沉浮的一生。
(一)序曲中的配器
在配器方面,《人文頌》除了使用傳統交響樂的樂器,更增加了中國樂器古琴、笙和蕭等,在打擊樂器中,更是運用了編鐘和編磬,還有古代雅樂必不可少的柷和敔,多種樂器的使用加上合唱更好地塑造和構建這部宏大的作品。
(二)序曲的音樂分析
序曲的開始由風鈴和三角鐵響起,在編鐘同時奏出三個音后童聲合唱加入,而且次高、中聲和低聲部合起來正是c1、d1、e1三音并且用模音“wu”用來模仿鐘聲效果。

譜例一(以后譜例均出自于《人文頌》總譜,2014年7月版)
此后的中聲部和低聲部一直保持平穩,聲部移動基本都是二度進行,形成三、四、五度,沒有跳進,此現象一直延續到第49小節。次高聲部表現相對平穩,偶爾會有小的跳進,而且是根據高聲部的旋律走向而跳進的。

譜例二
高聲部是主旋律,演唱歌詞,開頭是一個g1-d2的五度跳進,這與開頭電顫琴演奏的c1-g1同樣是五度關系,五度關系在樂曲中經常出現,代表著一種“中正之聲”。《禮記·樂記》中記載,“中聲”即中正和諧,無過無不及之聲。“‘雅樂’即‘正樂’,《詩經》中的雅樂,即周王室之樂。推而廣之,雅樂便成為國家正統音樂的代稱。”“正聲”即合乎禮的規范的一切音聲,雅頌之聲正好是“正聲”的代表,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平穩、緩慢的節奏;
莊嚴、肅靜的氣氛;
寬廣、曲直的音聲。
這些特點在《人文頌》的序曲中都能體現出來,在序曲第一部分(第1-49小節)是以合唱為主,樂器使用很少,中、低聲部平穩而緩慢,烘托出一種莊嚴的氣氛,配上高聲部吟唱般的旋律賦予這部作品強烈的畫面感。序曲開始的速度定在,速度平穩、緩慢。在第1-13小節中,樂器交替演奏使音樂不斷延續,塑造了一種莊重、嚴肅的氣氛,在第14小節高聲部旋律以一個五度跳進并用模音“a”演唱的旋律音程進入(見譜例二),旋律進行平緩,其它聲部則繼續以模音作伴唱跟隨主旋律進行。在第32小節開始調性發生變化,從A商調式轉向降B宮調式,聲部間采用輪唱方法不斷把音樂情緒往上推高,到第37小節達到最高點轉向D宮調式。在第39小節各聲部用p的音量齊唱“仁、義、禮、智、信”五字,且每個音符都使用了延音符號,意在訴說作品主題,經一連串的情緒鋪墊,序曲第一部分的高潮落在第二遍演唱“高尚之光”,音量一直漸強。第47小節的“光”中,音量達到f后開始漸弱,最后音量達到ppp。
第二部分從第50小節開始,但在前兩個小節定音鼓就開始演奏,定音鼓的音量從ppp過渡到fff。

譜例三
王寧曾在訪談中提過這像是巨人的腳步,不斷前進,且向我們越走越近,在音量達到fff后緊接著出現代表孔子的固定樂思,一個五度的旋律音程,,與此同時樂器柷也開始演奏,表示序曲第二部分正式開始,接著,大鼓、大堂鼓慢慢加入,其它樂器也爭先恐后奏響,隱喻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狀態。在第53小節孔子的固定樂思出現后,弦樂組、木管組和銅管組的演奏音量逐漸加強,到第57小節達到最強,然后引出主題旋律,速度變為,預示孔子開始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理念,此時高亢恢弘的音樂表現出一個圣人光輝和高大的形象,但情緒高亢的樂句只演唱了兩次,往后的音樂便趨于平淡。

譜例四

譜例五
在101小節合唱停止的同時豎琴進行刮奏,拍子變為1/2拍,預示音樂開始轉折,也表示孔子受到挫敗后開始重新思考,轉向自己傳道教學,因此102小節速度又變回,拍子也恢復到4/4拍,弦樂組和木管組開始演奏愉快的旋律,到108小節速度改為,且從108到122小節都是弦樂組的獨奏(因弦樂最能表達人的情緒,見譜例七)。這段弦樂的獨奏中也出現了關于孔子的固定樂思——五度的旋律音程,不過是從升為d2-a2,表示孔子已有所變化,當中的音樂有起伏也有平穩進行(見譜例五),描繪孔子感到生不逢時的復雜心情。
序曲的主題旋律是由古琴曲《碣石調·幽蘭》提煉出來的,據古代漢族琴曲著作《琴操》記載: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因得不到重用,在從衛國返回魯國的途中,看到山谷中蘭花勝放卻與雜草為伍,不禁觸景生情,產生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感概,因而創作出琴曲《猗蘭》。整首序曲正是根據孔子一生的遭遇而寫的,開頭部分是一段祭祀孔子的音樂,然后關于孔子的固定樂思出現,音樂恢弘大氣。在序曲中段的音樂較為暗淡,代表孔子周游列國不受重用感到生不逢時的狀況,然后音樂轉向平靜,表示孔子在不受重用后轉向辦學、傳道,后被奉為圣人,但在生前他并不輝煌,一生中都在平淡中度過,序曲最后在雷鳴般的音響中結束,表示孔子的思想永垂不朽。
[1]王秀臣.“三禮”雅樂的藝術構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5(29).
[2]張耀.雅樂含義以及先周雅樂的表現形態[J].中國音樂,2006,(2).
G64
A
吳昆倫(1991-),男,漢,廣東,碩士,就讀于深圳大學,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