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館,云南 玉溪 653100)
包頭燕家梁出土鐵銹花釉瓷器與玉溪窯青花瓷器紋飾特色
陳 凱
(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館,云南 玉溪 653100)
鐵銹花釉瓷器是北方磁州窯宋、元、金時期瓷器裝飾的特有品種,玉溪窯青花瓷器代表著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燒制的最高水平。元代鐵銹花釉瓷器與元明時期玉溪窯青花瓷器雖地處南北兩地,卻共同具有元代瓷器的時代風格和裝飾特征。
燕家梁遺址;鐵銹花釉;玉溪窯;青花瓷器
在陶瓷發展史上,元代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代。此時,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宋、金時期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此時仍有新的發展,在元代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在繼續生產。元代陶瓷一方面繼承了宋瓷胎體薄、質地細膩、造型清秀典雅、裝飾精細的風格,另一方面又創燒胎體厚重的大件器物,具有器型端莊渾厚,裝飾層次多,多以弦紋相隔,紋飾繁密,用筆、用刀酣暢有力的特征。元瓷裝飾方法有繪花、印花、刻花、劃花、貼花、捏塑等,花卉紋是這一時期主要的紋飾種類,有纏枝花和折枝花等多種圖案,花朵留有白邊,不填滿色,葉有一至五個尖瓣,呈葫蘆狀,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色彩多為平涂,極具裝飾性。以上元瓷工藝特征,在磁州窯、耀州窯等窯系陶瓷燒制中得以體現。
總的來說,元代制瓷工藝的發展較前代略顯緩慢,在元統治者長期施行的民族歧視及壓迫政策,及元后期社會動蕩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民間瓷窯大都質量不高,很多瓷窯燒制已呈末勢。
磁州窯因地屬磁州而得名,窯址位于今河北省磁縣的觀臺鎮與鼓城鎮一帶,是宋元時期較有成就的地方瓷窯,窯場遍布中原地區的大河南北各地,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
磁州窯在各個歷史時期,其燒造狀況均不相同。北宋前期至五代后期為磁州窯創燒時期,以燒造日用瓷為主,器型有碗、盤、香爐、瓶、枕等,裝飾以刻、劃花居多,尤以珍珠地劃花具時代特色,紋飾以植物紋為主。北宋中后期至金初為磁州窯的發展時期,裝飾上繼承前期技法,并發展了白釉剔花,出現了黑釉剔花,紋飾仍以植物紋為主。到了元代,磁州窯在繼承宋金時期傳統品種的基礎上,擴大了生產規模,大量生產渾圓碩大的器物。明清兩代仍保持相當高的制瓷產量,清朝末年由于“洋瓷”的大批輸入,磁州窯傳統的藝術風格逐漸沒落,瓷器品種銳減,產量下降。
磁州窯器的突出特點是粗獷、淳樸,大件器物雄偉豪放、古樸端莊,小件器物別致精美、線條流暢。器物很多裝飾圖案簡率隨意,以靈活的筆法和流暢的線條,表現出自然圖景和世俗的人間百態。
磁州窯在元代中期以后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除河北磁縣外,在河南、陜西、甘肅、山西、內蒙古、東北等地區也有類似風格的瓷器出產。包頭燕家梁遺址出土的鐵銹花罐等元代磁州窯器,在繼承宋代磁州窯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加入了北方蒙古高原民族裝飾元素。
鐵銹花蓋罐(圖1),高37厘米,口徑18.3厘米,底徑12.6厘米。圓唇,口微斂,直頸,鼓腹,圈足。通體施白釉,并以褐色花紋裝飾。蓋為子母口塔形頂,蓋中部由三組雙弦紋分隔為二部分,上飾點狀紋和水波紋,蓋邊沿略上翹。器身肩、腹部由四組雙弦紋分隔為五部分,肩部分別飾二周點狀紋。上腹部以草葉紋隔“花”字,下腹部飾水波紋。器型端正飽滿,為元代分層裝飾手法,花葉紋的描繪筆法暢達、靈活自如,呈水墨畫濃淡效果。
元至元十三年(1360年),元朝政府在云南設置行省,農業、手工業和社會經濟得以發展。明朝建立后,明政府大力推行屯田制,將江西農民遷往云南,開拓了疆土,充實了人口,也使得景德鎮先進的制瓷技術在云南得以推廣。元代景德鎮制瓷工藝影響和帶動了很多地區制瓷業的繁榮和發展,玉溪窯深受其影響,在明代成為中國三大青花瓷產地之一。
玉溪窯創燒于元末明初,瓷器器型包括罐、碟、盤、壺、碗、杯、瓶等,造型樸拙、紋飾繁多、線條簡練,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其青花瓷紋飾的內容及表現手法純樸、率真,與景德鎮可說是如出一轍。
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圖2),時代:明。口徑9厘米,腹徑17.4厘米,足徑10.3厘米,通高34.4厘米,撇口,束頸,鼓腹,圈足,胎色青灰,施釉不及底,釉色青黃。頸、腹之間以四組雙弦紋相隔,由頸及腹分別飾白莖蕉葉紋、開光牡丹紋及幾何紋,腹部中央飾魚藻紋,下腹部飾簡易蓮紋。

圖2 玉溪窯青花魚藻紋玉壺春瓶
鐵銹花是北方磁州窯宋、元、金時期瓷器裝飾的特有品種,即用含有氧化鐵的斑花石作顏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然后施一層透明白釉入窯經高溫燒制而成。在燒制過程中,圖案中的鐵晶體呈現出斑斕的鐵銹紅色,燒成后釉面呈現燦爛的褐色花紋,望去如鐵銹質感,故名。磁州窯器器身多為分層描繪,符合金末至元末時期的紋飾特征,由弦紋分隔為多個部分,運筆時斷時續。花、葉紋的勾勒僅廖廖數筆,多以筆尖起筆,筆跟落筆,花卉紋飾為“繪”而非“描”,各具變化。通過黑白紋飾的強烈對比,呈現民間剪紙畫意味,色調明快、筆法靈動,體現出民窯瓷器粗獷、質樸的風格;器型碩大、紋飾生動的罐、瓶等實用器,體現出北方蒙古族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及草原地區陶瓷工藝的生機與活力。
玉溪窯借鑒和學習景德鎮青花瓷裝飾手法,主要表現人們喜聞樂見的植物、動物、人物、文字和輔助紋飾等,與當時百姓追求吉祥寓意的風尚相符。常見纏枝紋、折枝紋、開光紋等裝飾紋樣,紋飾一般遍布器身,繁縟秀麗,常用單、雙弦紋來進行分隔,主次分明,使器物充滿豐富的層次感。玉壺春瓶器身往往遍布四至六層圖案,主題紋飾多位于肩部和上腹部,魚藻紋、獅子繡球紋、鳳穿牡丹紋、纏枝折枝牡丹紋是其常見的主要紋飾。而在器物的上、下方,一般出現的是蕉葉紋、水波紋、云紋、卷草紋、蓮瓣紋等輔助紋飾。玉溪窯青花瓷的紋飾筆法舒展灑脫、豪放自如、樸實自然,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從紋飾風格來看,包頭地區磁州窯鐵銹花器與玉溪窯青花瓷二者相較,異多于同。磁州窯鐵銹花器由于鐵銹花工藝的原因,下筆沉著,濃墨重彩,器身留有較多空白,復雜的紋飾往往集中于上腹部,且多為折枝花卉,器蓋、肩及下腹部的紋飾常常反復出現;玉溪窯青花瓷由于釉料等復雜因素,釉色稍顯輕薄飄浮,筆法呈現濃淡變化,紋飾多布滿器身,不僅上腹部紋飾充滿主次變化,就連肩、下腹部紋飾也較少重復。玉溪窯青花瓷工藝從時代來說晚于磁州窯鐵銹花器,雖創燒于元末明初,卻是在整個明代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青花瓷工藝,因而在器型、工藝、紋飾、藝術內涵等方面與元代那種粗獷、簡率、豪放的風格有了較多不同,更多初具明代特征。然而,玉溪窯青花瓷器身分層且以弦紋相間的裝飾手法,卻與包頭燕家梁磁州窯鐵銹花器如出一轍,且靈活輕盈的畫風筆法也基本相同,二者在紋飾上雖盡顯各自不同的地域與民族特色,但總的裝飾風格卻是殊途同歸,鮮明地反映出元代陶瓷工藝及中國傳統繪畫手法對南、北兩地瓷器紋飾風格的重要影響。
J52
A
陳凱(1979-),男,湖北武漢,文博館員,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