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權(曲靖市文化館)
師宗壯族民間小調音樂初探
劉洪權(曲靖市文化館)
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所產生的共生共榮,是順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近年來中央提出加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來源于生活,服務于大眾,并產生了很好社會效益,乃至有了一定的市場經濟效益。目前,縣轄區的壯族居住最多的五龍、龍慶等鄉鎮,白沙和黑沙兩個支系的壯族,他們建立和發展了多支壯族民間音樂小調演唱隊,演職人員達百多人,他們在逐步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中,也成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的主力軍。但是,他們在傳承和發展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由于有其他民族的干擾,逐漸產生了“漢化”的趨勢。尤其市場經濟激烈沖擊,適合于現代大眾的極流行的歌舞音樂,大量占領了農村陣地,而獨特的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在一些組織部門的忽視,加之人才的匱乏,資金的緊缺,在發展中越來越有舉步維艱,抑或是在沒有資金、沒有人才的情況下,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這塊天然“綠色之寶”,缺失得較為嚴重。
筆者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多年,由于工作關系,也多次深入到師宗壯家山寨采風,并且在此期間,和壯族同胞能夠親密接觸,和他們共同分享千年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的快樂。其中,對他們的民族民間音樂小調不斷地探索研究,并粗略地了解了一些。認為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白沙支系曲調,另一種為黑沙支系曲調,統稱為音樂小調。一般在蓋新房、討媳婦、三月三會友、家中有喜事時才唱,曲調分上下兩句式,詞多為五字句、七字句式。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調式繁多,像他們資格老一點,具有權威性的老藝人說,切莫小視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的魅力,它在不斷傳承的演繹中,形成了有如涓涓細流,舒緩悠揚小溪的美,也有如情緒轉換頗多,洶涌澎湃河流的氣勢。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真可謂層出不窮,五花八門,在給人一種飽耳福眼福的同時,心靈又一次得到原生態綠色音樂小調的洗滌。從中給你感受到了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幾天幾夜唱不完音樂小調,雖然用現代的詞曲說法就是換詞不換曲,但是它一首特定的曲調可以有很多很多的詞來形容、來表現,它也可以體現很多不同內容、形式,及所要表達的意思。其真正的歌者在演唱時,對詞的記憶力是強大的。他們有著“小調寶庫”這種非凡的記憶力,完全是口傳心授,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傾訴,在特定區域及特定的族群中有著深刻的影響力。
師宗五龍地帶這種壯族小調在白沙支系中廣為流傳,演唱者在演唱中大多采用波音、鼻音進行裝飾,波音以肺部帶動聲帶發音,這也是壯族小調一種很特別的演唱技巧,從樂譜可以看出曲調以6(la)、1 (do)、3(mi)為主音,2(re)為句式輔助音,整個旋律最低音(la)最高音到3(mi)五度,使用四個音,6(la)、1(do)、2(re)、3(mi),整首樂曲為上下兩句換詞不換曲調,這是師宗白沙族人演唱的基本特點。
在五龍白沙支系傳統民族民間小調中,類似這種調性結構形式的曲調有很多種,除個人演唱風格外,調式調性結構上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一致,只是在2(re)、音的擺放位置有所不同,2(re)、音與其他音擺放距離遠時顯得高亢一些,擺放距離近時顯得比較委婉細膩,再加上長音演唱時采用的波音技巧、結尾時帶上鼻音,整首樂曲顯得委婉動聽,非常具有少數民族民間演唱特點。
師宗黑耳地帶這種壯族小調在黑沙支系中廣為流傳,演唱者在演唱中結尾處帶鼻音進行裝飾,從樂譜中可以看出曲調以6(sol)、1(do)、2(re)為主音,(la)、為句式輔助音,整個旋律最低音(sol),最高音到2(re)五度,使用4個音6(sol)、(la)、1(do)、2(re),整首樂曲為上下重復式樂句換詞不換曲調,這是師宗黑沙族人演唱的基本特點。
在黑耳黑沙支系傳統民族民間小調中,類似這種調性結構形式的曲調有很多種,除個人演唱風格外,調式調性結構上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一致,只是在(la)、音的擺放位置有所不同,(la)、音擺放的距離一般很近,旋律中起到一個輔助作用,整首樂曲結構簡單明了,以配合詞的多樣變化述說為主,黑耳地帶一般有人家討媳婦、建新房以及家中有喜事時會以傳統的形式演唱小調。
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充分體現了一個依山伴水的民族特征,心理素質和審美情緒,具有強烈的心里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壯族音樂小調主要以五聲調式為骨干音列、上下兩句為主體結構,個人演唱風格為輔,一般演唱時以低音開始。
在師宗壯族民間音樂中,歌與小調應該是也有所區別的,一般歌是在三月三對山歌,節日期間的對歌賽,接受一些鄰近地區的外來歌曲,這一類的曲目應該稱歌。而壯族人家討媳婦、建新房、答謝、祭祀等這些傳統儀式中固定的曲目(以傳統坐唱為主)稱之為小調。所以說,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它與眾不同,強調的個性特征,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它所體現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等,都不能混同一般。就像有人說的,這種東西來之不易,它有千年的根基,祖宗“血脈”的傳承,是無價之寶。
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穿越壯家人生活的歷史時空,人們所感受到的在師宗五龍、高良等地壯族的先輩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這些壯族祖輩不斷繼承和延續下來的民族民間音樂小調,不但是一種獨特的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藝術形式,而且是一種與思想和生命密切相關的精神食糧。在壯族人民看來,其重要性可與水、鹽、空氣、食物并駕并驅,相輔相存;所謂“是人不唱調,白活幾十年”,便是壯家人音樂與生命的情愫。在祖祖輩輩的熏陶下,壯家人天生就能唱歌、跳舞,不論是怎樣的心情,他們都會從身上摘下雙管或拿出銅鼓、嗩吶,吹起歡樂的韻律,熟巧的手指打著孔眼的節拍,變換著不同的曲調。隨著歡樂的樂聲翩翩起舞,舞步隨曲調變化,歡樂的場面常常通宵達旦。勤勞的壯家人,一天勞動之后,唱上一支歌,跳上一場舞,是他們的最大心愿,只要滿足了這一小小心愿,再苦再累也都快樂。
師宗壯族蘊藏積蓄千年的《古歌》、《婚禮歌》、《酒歌》等民族民間音樂小調,他們早已把它當作精神富礦,在不斷的發展中延續下去。在城鄉的文化活動中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經常出現,尤其近年市縣舉辦的少數民族歌舞樂展演中,五龍、龍慶、高良等地的壯族音樂小調閃亮登場,贏得許多榮譽。筆者參與創作編排的師宗壯族健身操音樂《碗舞》,在2015年參加云南省第5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榮獲金獎。確實,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像一座難以刨盡的精神“富礦”,也像一部不朽的文化精神詩篇,深深地烙印在人們心海里。尤其在壯家人世世代代傳承和發展中,早成為他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情厚意的婚禮習俗,激情滿懷的音樂小調歌舞,在充分體現壯家人有關生命的情愫里,象征壯家人真實的力量以及真實的本性。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所蘊含的那種偉大而樸素的情愫,真正體現了“有一種生命在生存之外”的意象,并且閃現出生命哲理的光輝。就像我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文中說:“各民族有她自己的文化,在民族的融合過程中,各民族的文化也隨著融合而成為一個大民族的文化,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無疑,師宗壯族的音樂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來,師宗壯族老祖宗的民族民間音樂小調這塊瑰寶,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師宗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師宗縣農村文化戶(文化聯合體)建設的獎勵辦法》,做到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獎勵的同時,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同時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文化發展的主要工作來抓,明確專門有人來抓、來管。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呵護里,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有的在大山深處沉默了多年后,又在這塊火熱而深情的土地上,悄然破繭而出,像師宗菌子山上的馬櫻花紅彤彤地綻放在群山峻嶺之中。
為提高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的品味,師宗文體局適時安排縣文化館文藝表演骨干,下派到五龍、黑耳等地,對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在挖掘和打造上狠下功夫,不斷提高藝術質量。筆者作為多年從事基層音樂藝術創作人員,和千萬人喜歡師宗壯族民族民間音樂小調,不辭勞苦多次深入本縣的許多壯族村寨,輔導壯族同胞表演音樂小調,并且還幫助他們挖掘出了原生態壯族酒歌和用壯語演唱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民歌。通過繼承壯族古老傳統的民間小調歌舞元素中,刻意創新的一些壯族民間小調歌舞,不僅得到師宗成千上萬壯族人民的認可,而且其他民族也十分喜歡。
師宗壯族民間音樂小調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它們是走上了創新的有效途徑。雖然它生于本土,長于本土,它的生命之樹的根也深深扎于本土,但它們有著“老樹開新花”的嫁接辦法,在把古老的壯族民間音樂小調元素傳承下去的同時,創造出與市場經濟接軌,受大眾喜愛的,具有觀賞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壯族歌舞。源于這種不竭的動力,不斷發展壯大的師宗壯族民族民間表演隊,他們表演的節目內容豐富多彩,形成靈活多樣,真可謂濃墨重彩、異彩紛呈。有木葉、竹笛伴奏演唱的《情歌》,有用現代藝術手段編排的壯族山歌情景劇《壯家新歌》,有技巧性震撼人心的幾十人用嗩吶演奏的《古歌》等等,尤其是壯族《酒歌》不僅在壯族地區傳唱開來,而且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開展的各種迎賓活動必唱的歌曲,竟然有的地方把它視為主唱歌曲,要求干部職工和廠礦、學校都要會唱。
千年來,師宗壯族的《古歌》 《婚禮歌》等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它不僅演繹著壯族歌舞美的內涵,而且演繹著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生活的希望。正因為有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民間小調之源,師宗壯族人民生活變得生動活潑、絢麗多彩,也正因為有這些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小調,師宗壯族人民更加有了創造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智慧源泉,才會有積極投入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建設的精神動力,才會有著更加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