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局長 武曉明 編輯 | 張小彩
墊好師德師風的教育“基石”
文 |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教育局局長 武曉明 編輯 | 張小彩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素質,師德為本。良好的師德師風,對于形成和提升區域教育核心競爭力,實現區域教育的創新、協調、綠色、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鑒于此,近年來,姜堰區嚴格按照“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師德、師能并重,著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如今,通過一系列精神熏陶和制度引領,姜堰區不僅徹底剎住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等不正之風,還鍛造了一支不忘初心,滿懷教育熱情,不斷傳遞出正能量的教師隊伍。
99字《姜堰區人民教師誓詞》、“萬名教師訪萬家”、“完美”系列文化建設、“五聯五促”、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回望師德師風建設之路,姜堰區教育局在不斷收獲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加深對于師德師風內涵的理解。
99字教師誓言激發教育情懷。為了凸顯“履行神圣職責、捍衛師德尊嚴、追求高尚人生”的教育理想,姜堰區教育局在廣泛征集的基礎上,形成了99個字的《姜堰區人民教師誓詞》,作為新教師入職教育和師德培訓的重要內容,每年組織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公開宣誓,莊嚴承諾,激發廣大教師熱愛教育事業、崇尚教育智慧的情懷。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姜堰區教育局借助各類媒體系統宣傳報道師德師風建設的工作舉措、工作成效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先進事跡。此外,姜堰區教育局還組織教師閱讀近年來本系統編寫的《紅燭頌》《姜中情緣五十年》等師德教材,學習師德模范先進事跡,撰寫心得筆記。教師節慶祝活動是樹師德師風、塑教師形象的契機,姜堰區教育局通過一年一個主題活動,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幕幕催人奮進的場景讓“姜堰教育人”內心泛起了漣漪。敬業愛生、立德樹人、嚴謹篤學……在榜樣的引領之下,越來越多健康陽光的教師行走在姜堰的校園中,活躍在姜堰的講臺上。從2012年開始,姜堰區教育局啟動了“萬名教師訪萬家”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廣大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實地走訪學生家庭,建立家教聯系,讓全體教師的思想受到教育,靈魂得到洗禮。
新時期的師德師風建設不能“畫地為牢”,要有大的格局,更要尋覓到新的路徑,提振整個教育的精氣神。“教育服務校校行”機關品牌建設活動成為姜堰區教育局工作創新的突破口之一。5年來,姜堰區教育局圍繞這一活動,針對教育熱點、焦點問題,重點施策,精準發力,自主推出了20個服務項目,成為姜堰教育工作者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新平臺。
姜堰區教育局還積極探索以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師生幸福指數的新舉措,開展包括“完美教室”“完美辦公室”“完美課堂”“完美課程”等帶有姜堰教育印記的“完美”系列文化建設活動,致力為每位學生提供公平、自由和適合的教育,引導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豐盈教育情懷,涵養教育智慧,成就教育夢想,努力成長為德藝雙馨的“完美教師”。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背景下,全區教育系統圍繞“為民、務實、清廉”這一主題,在加強思想教育和作風建設的同時,深入開展“五聯五促”(聯系農村學校,促進教育均衡;聯系骨干教師,促進專業提升;聯系留守兒童,促進健康成長;聯系貧困農戶,促進脫貧致富;聯系社區村組,促進文明進步)、“三諾三評”(黨員教師向校內師生、群眾作出公開承諾,全體教師向家長作出公開承諾;教師對黨員、家長對教師和學校進行評議,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和意見),所有領導干部每人掛鉤聯系一所農村學校、一位骨干教師、一名留守兒童、一戶貧困家庭、一個社區村組,經常性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解決問題,促進發展。

>>走訪教育現代化建設
良好的師德師風的建設和維護離不開多維度的監管。一方面,姜堰區教育局推行了《姜堰區教育系統勤廉評價實施辦法》,通過采集勤政廉政信息建立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分析評價勤政廉政狀況,及時預警預控。另一方面,姜堰區教育局還在全區200多個社區村組聘請了400多名觀察員,全面監控師德師風,定期交流反饋,做到早發現、早核查、早處置。
此外,姜堰區教育局還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作用,積極探索構建協調新聞媒體參與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旗幟鮮明地動員廣大教育工作者向網上聚集、在網上發聲,唱響師德師風建設的主旋律,掌控網絡輿情的主導權。在此基礎上,區教育局組織專項督查組,深入學校、班級、社區,全面督查師德師風建設、專項治理工作情況。督查組通過聽匯報、查資料、看現場、訪師生等方式,全面督查了解各校師德師風建設情況。定期召開專項治理工作督查情況匯報會,交流匯報督查情況和各校在治理過程中的典型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通過“自我監督”和“他人監督”雙管齊下的方式,力爭把一切與師德師風建設主旋律相違背的“歪風邪氣”扼殺在萌芽狀態。
良好的師德師風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形成的,它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必要的時候還要克服現實中的阻力,需要頂針碰硬。為此,姜堰區教育局定期集中開展警示教育活動,組織學習違紀案件通報,著重剖析違紀行為的思想根源。引導全體教師深刻認識違紀事件對教師和教育形象造成嚴重損害的事實,深刻反思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文明的職業觀和全面的育人觀。
針對有償家教這一關注度非常高的“老大難”問題,姜堰區教育局出臺了“建立教師信息庫、實行房屋租賃和無償輔導報告備案制度、聘請社區監督員”等十余項創新舉措,構建治理在職教師有償家教工作體系,全區在職教師從事有償家教現象基本消除,贏得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教育部原部長袁貴仁專門批示肯定,江蘇省治聯辦以專刊形式發文介紹“姜堰經驗”,江蘇省教育廳沈健廳長在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要求向全省、全國推廣。《中國紀檢監察報》《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新浪網》等國內知名網站給予了充分肯定。該項研究成果榮獲“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二等獎。
教育的工作,歸根到底是“人”的工作。在建設教師隊伍、優化教育生態的過程中,姜堰區教育局始終做到“眼中有人”,牢牢抓住師德師風這個“牛鼻子”。正是因為抓好了這個“牛鼻子”,我們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江蘇省教育廳民意調查顯示,姜堰區師德師風社會滿意度達98﹒6%,相關工作經驗多次得到國家、省、市的宣傳推廣。基于教師隊伍良好的精神風貌,姜堰區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位居全省前列,并在蘇中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先后獲得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教育工作先進市、省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市、省教育現代化建設先進市、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等榮譽稱號。
作為教育人,我們深知,師德師風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靈魂和永恒的主題,是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區域教育品質獲得新提升的重要基礎工程。無論外在形勢如何變化,姜堰區教育局將始終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師資隊伍管理與服務工作的首位,貫穿區域教育發展的全過程,為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堅強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