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發射的是什么類型的導彈?在世界一片猜測之中,朝鮮13日揭開了謎底:發射的是“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朝中社說,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自到現場指導發射工作,并對該導彈表示滿意,稱它是名副其實的“主體武器”,朝鮮又增加了一個具有威力的核攻擊手段。外界對朝鮮的說法仍然將信將疑,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朝鮮的導彈技術在進步,威力在增加。韓媒稱,朝鮮這種以固體燃料為動力的新導彈將使韓國正在構建的“殺傷鏈”系統變得無用武之地,即使是韓國寧愿與中國鬧僵也要部署的“薩德”系統,對付速度超過10馬赫的“北極星-2”也是極不靠譜的事情。在國際社會的一片譴責聲中,美國的回應反而出人意料的謹慎,《紐約時報》稱,特朗普的不予理睬似乎表明,每當敵人試圖挑起他的怒火時,他不會上鉤。但也有分析認為,與前任們相比,特朗普現有的選項并沒有好到哪兒去。
金正恩表示滿意
據朝中社13日報道,朝鮮12日成功試射了“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自到現場指導發射工作,并對朝鮮擁有又一強力核攻擊方式表示滿意。金正恩在發射現場聽取發射報告后,下達發射命令。
據朝中社報道,此次成功試射的“北極星-2”型導彈是使用固體燃料的大推力彈道導彈,可攜帶核彈頭。考慮到周邊國家安全,此次發射調高了發射高度,以高發射角進行發射。“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后,金正恩表示,“北極星-2”型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不僅作戰使用方便,還能保證打擊的迅速性。發射車以及彈道導彈從設計生產到發射,全部依靠朝鮮自身智慧、力量和技術,是名副其實的“主體武器”。朝鮮又增加了一個具有威力的核攻擊手段。金正恩還說,此次成功發射對于朝鮮的火箭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朝鮮火箭工業已從液體燃料火箭過渡到大推力固體燃料火箭。由于開發了新型戰略武器體系,朝鮮人民軍將能夠在水下和空中任意空間最準確、最迅速地完成戰略任務。朝鮮最大的節日之一“光明星節”即將到來(編者注:朝鮮將已故領導人金正日誕辰紀念日的2月16日定為“光明星節”。)此次成功發射是朝鮮國防科技工作者為即將迎來誕辰75周年的金正日將軍獻上的一份最忠誠的禮物。
朝鮮《勞動新聞》13日頭版和第二版大篇幅報道了此次導彈試射,并配發了金正恩到現場進行指導的照片,以及導彈發射瞬間和發射車的照片。
“北極星”型號的導彈出現在世人面前還是最近兩三年的事。去年8月,朝鮮成功發射了一枚“北極星”戰略潛射彈道導彈。據朝鮮媒體報道,當時金正恩在觀察哨聽取水下發射計劃后,下達戰略潛射彈道導彈發射命令。潛射彈道導彈發射成功后,金正恩表示,朝鮮已經躋身具備全面核打擊能力的軍事強國行列。朝中社13日報道說,這次發射的導彈被命名為“北極星-2”型,是在2016年8月成功發射的潛射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的。
韓國《文化日報》13日分析說,朝鮮突擊試射固體燃料動力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北極星—2”型,說明朝鮮導彈體系正從以往的液體燃料動力更換為固體燃料動力,這也意味著朝鮮導彈迎來更新換代。如果朝鮮成功將地面的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海上的潛射彈道導彈應用到實戰,美國軍事偵察衛星將很難事先探測到發射跡象。如果朝鮮實戰部署上述導彈,將讓韓國的“殺傷鏈”體系變得無用武之地、對韓美安保形成致命威脅,進而改變整個東北亞的安保局勢。“殺傷鏈”是韓國計劃于2023年完成構建的系統,它能探測朝鮮核、導彈基地以及移動式導彈裝載車輛,并鎖定對方的打擊武器、予以先發制人打擊。
韓聯社稱,固體燃料動力彈道導彈不需燃料注入過程、具有高度的隱蔽性,而注入液體燃料所需時間一般約30分鐘,因此,朝鮮一直致力于研發能縮短發射時間的固體燃料動力。韓國國防研究院金星杰研究員評論稱:“將彈道導彈動力改為固體燃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朝鮮成功做到這一點,著實令人震驚。”
特朗普不會上鉤?
朝鮮新型導彈將對誰構成威脅?韓國《亞細亞經濟》稱,朝鮮公開的“北極星-2”型導彈以最大發射角度發射,并將射程縮短為500公里。如果按正常角度發射,其射程預計將超過3500公里。照此預測,它的主要目標或為位于日本沖繩以及關島的美軍基地。而朝鮮將韓國作為目標、高角度發射該型號導彈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韓國是打擊目標,朝鮮會使用射程更短的“飛毛腿”系列導彈。
朝鮮試射導彈凸顯東北亞安全困境。據韓國《中央日報》13日報道,韓美兩國將于下月展開聯合軍事演習,美軍的戰略武器正集結到朝鮮半島附近。核航母和戰略轟炸機已經部署至關島美軍基地,隱形戰機也從阿拉斯加轉移到了駐日美軍基地。韓國國防安保論壇首席研究委員梁旭表示“美國將戰略武器集中部署至朝鮮半島周圍,應該是為了應對朝鮮核導武器的威脅”,“同時也是為了牽制從去年年末開始在西太平洋和南海訓練的中國遼寧艦航母編隊”。
對于朝鮮的意圖,英國《金融時報》13日稱,平壤方面在安倍會晤特朗普期間試射導彈,是精心策劃之舉。有專家認為,選擇不發射遠程導彈意味著,朝鮮沒有對特朗普政府完全關上門。相反,他們試圖傳遞一個信息,表明自己的不快,并做出初步警告,特朗普最好選擇接觸政策。
“這是特朗普就任以來其對朝政策面臨的首次挑戰”,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稱,特朗普只說了一句話支持日本,沒有暗示將采取任何報復性措施。
特朗普的回應多少出乎大家的意料。《紐約時報》13日稱,朝鮮在元旦時威脅要進行洲際彈道導彈測試,還是候任總統的特朗普以他特有的說大話式回應:阻止朝鮮研發能攻擊美國的核武器。但6周后,朝鮮果真發射了一枚導彈,而特朗普令人意外地保持了克制:只是承諾美國將支持東京。分析人士認為,朝鮮試射導彈是在考驗特朗普,而特朗普的不予理睬似乎表明,每當敵人試圖挑起他的怒火時,他不會上鉤。
路透社稱,特朗普政府暗示美國方面將做出謹慎回應,避免局勢升級。美國匿名官員表示,朝鮮在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很快進行挑釁早在預料之中,“朝鮮領導人就喜歡像這樣時不時地引起關注”,美方將考慮一切的選項進行回應,但也將謹慎應對,在展現決心的同時也避免情勢升級。該官員還表示,鑒于這次試射的導彈據信并非洲際彈道導彈,加上朝鮮沒有進行新的核爆試驗,任何回應措施都將以避免加劇緊張局勢為目的。
路透社13日稱,盡管特朗普在競選時對朝鮮口氣強硬,但朝鮮試射導彈后特朗普的反應凸顯出,他在遏制朝鮮導彈和核武計劃方面幾乎沒有好的選項。該分析認為,雖然不排除特朗普會在推特上對朝鮮放狠話,但到目前為止他的克制表明,他的助手們已經成功勸服他,不要上平壤的當,發布一些難以兌現的威脅,特別是在美國新政府對朝戰略尚在形成的時候。
安理會緊急開會協調
增加制裁,幾乎成了韓國和日本對朝鮮發射導彈的必然反應。日本自民黨召開緊急對策會議,要求日本政府采取更加嚴厲的制裁手段。自民黨干事長二階俊博表示,“不僅要和美國、韓國聯合,還要和包括與朝鮮關系較深的中國、俄羅斯在內的國際社會加強聯合,這是非常重要的”。另據日本共同社13日報道,日本政府將發射彈道導彈的朝鮮定位為“新階段的威脅”。
韓國外交部長官尹炳世13日在出席國會外交統一委員會會議時,就朝鮮發射導彈一事稱,朝鮮此舉是從多角度對韓美兩國、韓美日、安理會等國際社會進行挑釁。他表示,聯合國安理會將于當地時間13日下午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朝鮮試射中程彈道導彈的應對方案。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哈克13日表示,秘書長強烈譴責朝鮮發射導彈,稱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舉動,進一步違反了安理會決議。朝鮮領導層必須返回到充分遵守其國際義務,實現半島無核化。
事件對中國的影響也受到西方關注。與中國擔心韓美借機加快部署“薩德”不同,西方不少媒體開始炒作“中國受益論”,并要求中國承擔更大責任。英國《每日電訊報》13日的社評稱,朝鮮一直想方設法要讓世界覺得它是個大國,對全世界的意見充耳不聞,國際制裁也不起作用。在朝鮮導彈試射后,特朗普總統強調了對日本和韓國的支持,但是要制服朝鮮,中國才有辦法。英國《泰晤士報》的社評認為,北京對朝鮮試射導彈暗地里感到高興,因為這不僅是研究美國新總統如何反應的好機會,同時也提醒華盛頓,在朝鮮問題上,美國最需要中國。
在13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中方是否支持安理會采取進一步措施時,發言人耿爽說:“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他表示,安理會的決議對朝鮮利用彈道導彈技術進行發射的活動有著明確規定。中方反對朝鮮違反安理會決定進行有關發射活動。當前形勢下,有關各方不應做相互刺激、可能加劇半島緊張局勢的事情。各方都應該保持克制,共同維護本地區的和平穩定。耿爽說,中方也得到消息,安理會將就朝鮮發射導彈一事進行磋商。中方將繼續本著負責任和建設性的態度參加有關的討論。
對于中國的表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3日稱,中國對朝鮮的譴責姍姍來遲。文章說,中國通常對朝鮮核試驗的譴責聲明很迅速,但涉及到導彈測試,譴責聲明取決于導彈類型和測試方式。有學者表示,中國可能認為朝鮮此次導彈試射不是挑釁,而是“引起注意”之舉。還有學者認為,對中國來說,一方面世界需要創造朝鮮棄核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應該關注朝鮮政權對其繼續存在下去的關切。尊重朝鮮政府的生存權或許是中美對朝鮮態度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