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滯留印度54年的78歲老人王琪元宵節如愿返國歸鄉,親友們與他激動相會,情景令人唏噓。然而與此同時,有些媒體從一開始把這位老人的經歷近乎當成英雄故事來講述,變成了“挖”他1963年初在中印邊境沖突結束情況下脫離部隊的原因,而那些報道變得對王琪越來越不利。
王琪當時離隊沒有請假,他的班長因為他的失蹤受到一定牽連,王琪當年戰友們的這些講述給這件喜事似乎添了一點陰影。有同部隊的老兵抱怨,那些回來的戰友們50多年來從未受過這樣的關注,脫隊者反而成了“英雄”,這顯示了一件輿論場上的好事如果用生活的常態加以衡量,實際反響會多么復雜。
也許我們應該不去對這件事做太多的深究和引申,就讓它在給我們的第一直覺中定格。一位老人、曾經的邊境沖突中的戰士,由于某種原因而流落他鄉50多年,現在他得以重返故土,我們為他高興,有過如此不尋常遭遇的人值得我們的祝福,這就夠了。
事實上,人道主義的同情和祝愿應當說是中國公眾對王琪老人的總態度。中國的國力強了,有能力向有他這種遭遇的、身處境外的人施以援手了。但是國家任何機構都沒有稱他是“英雄”,也沒有首先辨別他當年脫隊的原因,并以此作為是否幫助他的依據,這總體上體現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中國對老兵的照顧已在超越意識形態,希望輿論對王琪的態度能讓這個趨勢更加牢固。王琪當年脫隊的原因或許已不再重要了,王在印度滯留54年這個事實,更能撥動今天人們的心弦。
當然了,只要有關注度,就會有媒體繼續“深挖”,但公眾看這件事,宜粗不宜細。用“政治正確”的方式對待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大概不是關心這件事情人們的集體愿望。
輿論場上有時候有對立思維,一定要把一種價值判斷闡述到極致,從而排擠掉了必要的回旋空間。這樣的爭論常常要把事情搞成鬧劇或是悲劇才算完,凡有不同意見就要撕破,佳話有時反轉成了笑話。這不應當被提倡。
王琪看來沒什么英雄事跡,同時也不像做過什么對不起祖國的事。他畢竟參加了中印邊境沖突,與戰友們一起做出了貢獻。那場沖突是歷史大事件,其中小人物的故事不太可能都很精彩,有些可能是尷尬的,或者主人公更愿意以剪輯的方式將它們留給后人。今天我們應當以寬厚的態度對待那些絕大多數故事。
至于王琪回國受到歡迎和照顧,如果引起相關人士圍繞切身利益的復雜感受,輿論不應進一步刺激那些感受,把一件好事朝對立和麻煩的方向引導。畢竟總的來說,王琪回國受到歡迎代表了社會不斷豁達、仁愛的趨向,這件事的正面意義值得大家一起來珍惜。我們都不應出于自私目的來消費它,最后把它搞變味。
我們不認為媒體報道一些對王琪不利的細節就是不好的,中國社會應當有這樣的承受力,不那么完美的好事可能更加真實。我們想說的是,當更多信息不斷披露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最初的那個出發點:我們在歡迎一位老人重回故土,而不是拉他回來做道德審判?!?/p>
(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