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劉小輝

俄羅斯在今年1月27日的“列寧格勒二戰解放紀念日”這一天,展出了代表俄羅斯瓷器美工工藝頂尖水平的“鈷網”圖案(如圖),引發外界關注。俄“衛星網”稱其為“列寧格勒圍困中的記憶名片”和“蘇聯軍民樂觀、堅韌和無畏精神的象征”。
“鈷網”圖案是由蘇聯時期列寧格勒羅蒙諾索夫瓷器廠生產,現在已成為該廠標志性花紋圖案。圖案由時任該廠瓷器圖案設計專家、年輕畫家安娜·阿達莫夫娜·亞茨克維奇創作。安娜從美術工業技術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羅蒙諾索夫瓷器廠工作。不久列寧格勒保衛戰打響,在城市被圍困前,安娜曾有機會撤離,可她最終選擇了堅守。在持續900天的艱苦歲月中,親手埋葬了因饑餓而死的母親和妹妹,并目睹了在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許多蘇聯瓷器等藝術品被破壞、遺棄或無法批量生產。也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激發出其創作熱情和不知疲倦的勞動干勁。1946年,在榮獲“衛國戰爭勞動模范”獎章時,她曾表示,數百天的圍困逼迫自己用掌握的工藝來抗擊法西斯,也讓自己下決心用雙手設計出能夠紀念這段難忘歲月的紀念品。
一方面,她利用工廠剩余的普通瓷器燃料研究艦船偽裝,不斷摸索各類光線下燃料的效果。另一方面,她堅持在藝術研究所進行圖案設計工作,這時安娜已成為研究所骨干,并帶學徒從事圖案設計工作,她的學生奧利加·多爾古申娜后來成為瓷器圖案設計領域的專家。安娜創新發明了一種用金屬鈷制作的鉛筆,筆芯則是瓷器燃料,在用這種工具對瓷器進行美化時,圖案會呈現“凹凸有致”的立體感,“給人在平淡的圖案中看到希望的感覺”。但該工具不被工廠工人所接受,理由是操作太麻煩,且一旦某一筆繪制出現失誤就將前功盡棄。安娜和她的伙伴們卻堅持使用鈷筆進行設計,這也為“鈷網”圖案與瓷器的結合提供了一個平臺。
1943年底,列寧格勒保衛戰已迎來勝利的曙光,該市文化界計劃舉辦一系列工藝品展出,設計各類紀念品來慶祝戰爭的勝利。羅蒙諾索夫瓷器廠將這項工作交付給了安娜,她曾試圖推出幾個方案,包括著名人物或地點景觀、紅軍標符或槍彈武器等,但始終不滿意。
一天在回家途中安娜被城市房屋窗戶上粘結成的十字交叉型所吸引,戰爭時期這樣設計據說是為了減少因炸彈爆炸而帶來的震蕩,同時將窗戶全部用被子等不透光的物品封住,可進行燈光管制和防止煙霧滲入。也許是彼時探照燈光線與夕陽余暉的搭配所產生的特殊效果,這個特殊的幾何圖案給安娜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與學生多爾古申娜等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據多爾古申娜回憶,安娜當時見到她十分興奮,她表示要用抽象的線條來勾畫戰爭中這一特有現象,“來紀念列寧格勒在這場戰爭中的英雄壯舉”。
“鈷網”圖像的花紋顏色最初是金色的,寓意勝利和光明,但對成品進行反復斟酌后,安娜將色調由金色更換為藍色。因為這部作品和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的貢獻,她被授予“保衛列寧格勒”獎章和“紅星”勛章。此后,她又推出了帶有“鈷網”圖案的“莫斯科地鐵”餐具等作品。真正讓“鈷網”名聲大震的是1958年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瓷器作品展,羅蒙諾夫瓷器廠參選的帶有“鈷網”圖案的餐具獲得了金獎,并被授予“蘇聯品質標志”的稱號,后在多個國家進行巡回展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