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鑫
當33歲的以色列人世民(ShimiAzar)在2014年成為以色列駐華使館官方微博賬號的運營者時,他并不知道自己會為中國最受歡迎的使館社交媒體賬號工作。“多數與我交流過的中國年輕人很了解以色列,這讓我很意外。社交媒體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以外的地方”,世民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這樣說。
盡管在2016年年初離開了以色列大使館,世民回想起在中國社交平臺工作的一年半時間,依然覺得那是一段令人興奮的經歷。“這是一份成就感很高的工作,因為我為推進祖國在中國的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依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各國駐華使館捕捉到這個數量巨大的讀者群,以期在擁有超過7億網民的中國塑造自身形象。而以色列,作為一個以科技和創新著稱但國際聲望頗有爭議的國家,在這場社交媒體戰中占得先機。不久前,聚焦中國社會與文化潮流的博客“微博新鮮事”發布擁有最多粉絲的五大駐華使館名單,以色列位列榜首,粉絲量高達191萬,比位列第二的加拿大多80萬。
據了解,2013年左右,中國人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表現出對以色列的興趣。世民認為原因之一是當時以色列領導人訪華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關注。2013年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出訪中國,2014年時任總統佩雷斯出訪中國。“這兩次訪問都成為媒體話題。大使館充分利用這次機會,為西蒙·佩雷斯創建新浪微博賬號。這一舉動非常成功,很快吸引50萬粉絲。”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笑盈對《環球時報》表示,以色列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吸引大量關注在意料之中,“盡管以色列并不是一個大國,也不是中國的鄰國,但它是一個特點鮮明的國家,備受媒體關注”。他說,在歷史上,以中有著緊密聯系,早在一千多年前,猶太人就來到中國。“即便今天,依然有猶太人生活在河南省開封市。所以,中國人對這個國家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
據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問題專家李偉建研究,近年來,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以色列的了解明顯加深,而以色列政府功不可沒。李偉建告訴《環球時報》,多年來,以色列一直花費重金提升中國公眾對該國的了解,包括邀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中國人去以色列參觀,提供獎學金以及交換項目以吸引更多的中國學生。以色列大使館在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上所做的努力也已見成效,“與老一代相比,中國的年輕人對以色列的印象明顯更積極”。
李偉建說,部分出于地緣政治原因,以色列人一直很善于講自己國家的歷史和現在。建交早期,以色列不希望中國參與到涉以國際事務中,而現在,它期待中國在中東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世民回憶說,巴以沖突,尤其是2013年的沖突被中國媒體廣泛報道,引起公眾注意。由于很多媒體的報道并不傾向于以色列,大使館決定通過社交媒體講述自己的故事。“大使館努力改變中國人對以色列的看法,將他們的注意力從戰爭轉向真實的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的創新精神。”
以色列駐華使館新聞發言人裴俐(EfratPerri)對《環球時報》表示,盡管所有駐華使館都在嘗試通過社交媒體傳達訊息,以色列依然以中國視角及與本地人的密切互動引人注目。裴俐說:“我們努力將我們的帖子與中國讀者聯系起來。比如,如果以色列有一個音樂節,我可以將發送給我的音樂節視頻上傳,這也是大多數使館會做的事情。但是,如果我的視頻中有一個中國人拍攝自己參與音樂節,那會更好,因為中國的觀眾可以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們想做的。”
趁熱打鐵,以色列大使館在2014年開通了微信賬號,但未公布粉絲數量。裴俐坦言,微信和微博平臺非常不同,微信上的工作更難。原因是,盡管微信更受中國人歡迎,但它不如微博開放,更依賴人際關系進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