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熹,吳繼敏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新時代下高中學生厭學的心理輔導策略
吳瑞熹1,吳繼敏2
(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厭學是高中生的老問題,在新時代下,高中生的厭學程度不降反升,如何直面厭學問題,從心理輔導的角度,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既是以生為本的需求,也是素質教育的應然需求。
高中生;厭學;心理輔導
高中生厭學問題一直存在,學校和專家也做了較多的研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厭學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筆者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兩個層面都對學生做過輔導,尤其是從心理輔導方面著手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筆者認為,厭學問題最終與學生心理有關,如果不從心理輔導上下功夫,厭學往往會反復發作,導致前功盡棄。而從心理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往往會觸及問題的內核。要做到心理輔導,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厭學其實是一個老話題,是一個表面現象,我們要透過現象,來探尋厭學產生的本質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尋找對策和解決辦法。裴斯泰洛齊說過:“教育要心理學化。”一切厭學的現象都與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關聯性。心理學上的厭學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情感層面;二是認知層面;三是行為層面。厭學的癥狀表現極其繁多,需要教師全方面、多角度、多時段來收集各種表現,并找到這些表現象背后的心理原因。一般來說,厭學的情感層面主要是厭倦、厭惡、厭煩,覺得學習沒什么意思,趣味性不足;而認知層面上學生往往覺得學習對自己來說“無所謂”,甚至對學習持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態度;而行為層面上的心理表現往往是“矛盾、回避、逃避、抗拒”等。
若從學習的外部表現來看,有的學生表現為“無學習目標”,有的表現為“學生無動能”,還有的表現為“對某門學科很不感興趣”等。所有這些,都是筆者在平時收集起來的厭學表征,它們和心理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面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只有收集更多個案,才能集思廣益,有針對性地在心理上給予干預和矯正,從而找到對策。
對厭學原因的分析,往往決定著心理輔導的成敗。在應試教學下,教師針對學生成績的下降,往往習慣性地不分青紅皂白,給予嚴厲的批評。這既有應試背景的推波助瀾,更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師意識到學生平時成績穩定,某段時間突然下降,這里面一定有問題,那么教師應想方設法接近學生,在探明原因后,和學生共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給學生戴上“不思進取”“驕傲”的標簽。其實,“人非草木,焉能無情”,父母離異、親人去世、父母關系不好、家庭經濟困難等,這些因素都是潛在的心理“頑疾”,如果平時不及時疏導,在學習壓力下,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個不確定的因素。教師只有在平時和學生溝通,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和心靈伴侶,了解學生成長背后的故事,才能防患于未然。而學校方面的原因更加復雜,比如學校管理的制度過于嚴格、某老師的管理過于苛刻、某門學科老師的教學方法不適應自己、自己的同桌或好友影響自己,等等,這些也都是造成厭學的潛在因素。
教育專家李希貴說過:“好的關系勝過好的教育。”如果平時不注意對學生的關系進行了解,不能對學生心靈的冷暖了如指掌,則教師很難從根本上打開學生厭學的心結。社會方面也相當復雜,大學生就業難,低學歷的人卻不乏成為大富翁、大老板,人脈關系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等,這些因素也時常給學生造成一個誤解,產生“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價值觀。此外,個人的性格和適應能力也是一大因素,有些學生較內向,也有的學生過于外向,這些都給學生厭學埋下了隱患。
治療學生的厭學,沒有靈丹妙藥。“教育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道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種心理輔導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教師要根據學生個案的特點,尤其是考慮學生厭學后更深層次的原因,給學生的厭學心理解碼,為學生的心靈保暖,讓學生自愈、自治、自強,“解鈴還需系鈴人”,不管哪種方法,最終都要喚醒學生內心的積極向上的力量。
教師常用的厭學輔導方法有:認知療法、陽性強化法、行為契約法、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等。教師要蹲下身來聆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讓學生敞開心扉,并和學生建立一種私人關系,讓學生樂于、敢于將自己的心事和盤托出,從而為厭學的診療指點迷津。
小宋是我班的一名學生,最近白天在課堂上總是昏昏欲睡,晚上卻常失眠。剛進校時感覺良好,但隨著課程的增多,學科難度的增加,小宋顯得力不從心,常常心不在焉,甚至有想逃學或輟學的沖動。我首先通過談心的方式旁敲側擊,和小宋建立很好的私人感情。然后,我以小宋的知心朋友的身份了解到小宋內心的創傷:父母離異、性格內向、對前途充滿迷茫。最后,小宋相信我是他的“自家人”,所以我開始綜合運用陽性強化法、認知療法等方法讓小宋消除了心靈的創傷,幫他樹立成長和學習的自信。最終,小宋在學習上迎頭趕上,并成了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心理原因要用心靈去治,試想,如果我只是批評小宋,或是直來直去,將小宋的傷疤揭個翻天覆地,不但不會有良好的效果,而且還有可能造成他的逆反心理。所以,要靈活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
根據學生厭學程度的差異,教師在心理輔導時也要呈現出不同的方法和特征。無論是哪一種方法,最終都是要喚醒學生內在的求學愿望,培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尊心。如果是學習本身的難度問題,則學生的厭學往往呈現出暫時的焦慮、不安和急躁,此時,教師要知道,這種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是解決疑難學科問題的前奏曲,跨過了這道門檻,眼前就會“柳暗花明”。而對于有偏科的學生,長時間某門學科成績較差,上課沒精打采、提不起興趣,厭惡某門學科甚至老師,對這種現象,教師要一方面從心理上給予輔導,幫他樹立正確的期望值,不要提過高要求,只要求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切勿和其他尖子生攀比,另一方面要和授課老師協商,共同應對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對于由同學關系造成的厭學問題,教師一方面要加強對班集體的構建,另一方面要從學生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自己才是問題的內因,如果能在心理上寬容一點、大度一點、禮貌一點,則問題很容易冰釋,因為同學之間的友誼是非常純潔的。而對于家庭變故或其他不可逆的原因,則教師要和家長、班主任和授課老師共同擬定治療厭學的方案,并定期進行反饋,做好長期付出的準備。相信,學生的表面厭學最終會隨著自信心的增加向樂學、善學和好學的方向漸行漸近。
[1] 石麗媛.高中生厭學心理輔導中的“五要”[J].教學與管理,2016(19).
[2] 王秀萍.高中生厭學心理產生的原因與對策 [J].寧夏教育科研,2012(1).
[3] 劉明威,劉迪.高中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其應對策略[J].科教文匯,2012(04).
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重點課題《高中生厭學因素及可行性干預策略的研究》(立項代碼是2015JK11-Z015)的階段性成果,作者為課題主持人。
1.吳瑞熹,1984年生,女,現任宜興第一中學心理學教師,宜興市教學新秀,一級教師。
2.吳繼敏,1972年生,男,江蘇宜興人,現任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數學教師,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