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表現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與之呼應的雷鋒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們的行為都屬于利他的親社會行為。這種崇高的道德精神激勵和鼓舞著一代代人,為社會和諧進步注入無窮動力。幼兒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幼兒的思想道德與行為素養關系到未來社會的走向趨勢。當今,雖然社會經濟增長,但人類道德卻出現滑坡,基于社會大環境的劣變,原本純潔真誠的幼兒難免受到社會、家庭等環境中的負面因素影響,導致其出現任性、自私、霸道等性格,出現攻擊損害他人的行為,幼兒之間的人際關系出現裂痕,幼兒行為出現不和諧音符。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兒園階段是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基礎性階段,對幼兒一生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作為幼兒成長搖籃的幼兒園應當肩負起重要職責。筆者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能夠充分認識到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基于區域游戲活動開展親社會行為培養,讓區域游戲成為砥礪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舞臺。
古人云:“謙受益,滿招損。”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有一種精神瑰寶叫“謙讓”,這種先人后己、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體現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謙讓是親社會行為的首要標志,是人生歷程中的綠色通行證,謙讓意識有助于提高幼兒社會適應性。
區域游戲是幼兒園活動的重要方式,是幼兒交往的重要平臺。區域游戲為幼兒提供了開放性交往的良好環境,自由交往促進了他們個性的發展,區域游戲中的社會化活動方式為學生親社會行為的蘊育提供了土壤,社會化模擬活動為培育幼兒謙讓意識提供了機會。現代幼兒多為獨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家庭條件的優越性,以及家長的溺愛,造成許多幼兒“自私自利”,形成“自我中心”的行為習慣。為了培養幼兒謙讓意識,我巧用區域游戲活動,引導幼兒主動謙讓。例如,建構區是幼兒最喜歡的一個區域活動,操作性強的游戲方式使得許多幼兒都在課后涌向該區域,因而經常出現游戲材料供不應求,導致幼兒之間出現爭搶狀況。我在發現這一狀況后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是增加區域角材料的投放,以緩解材料不足的現狀;二是重點關注該區域角,在幼兒游戲時進行有意識的指導,引導他們有秩序地排隊,依次活動。同時,我會給他們講解“孔融讓梨”的故事,使得他們懂得什么是謙讓,引導他們學會謙讓,讓那些經常玩的幼兒主動把機會讓給那些較少有機會玩的學生。幼兒是可塑的,隨著幼兒謙讓意識的增強,建構區漸漸變得秩序井然,個別幼兒不再霸道自私,而是主動退讓,幼兒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羅曼羅蘭說過:“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互助”伴隨著人的一生中,在自己人生困境時需要他人的幫助,同樣,當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也要伸出熱情而有力的雙手,對他人予以援助。助人是一種中華傳統美德,然而這種美德在幼兒身上逐漸暗淡,我們需要點亮他們的助人之燈,喚醒和培植他們的助人意識。
區域游戲以操作體驗為手段,讓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快樂感與幸福感;區域游戲還增加了幼兒合作互助的機會,我們可以巧用區域游戲提高幼兒幫助他人的意識。要培養幼兒的助人意識,必須讓幼兒嘗到助人的樂趣,享受到助人的快樂,使他們懂得助人是一種互惠。譬如,我專門開設了角色扮演區,讓幼兒利用區域內的服裝、飾品等材料,為他人設計美麗的形象。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發揮想象,為同伴裝扮,從衣服、帽子的選擇,到飾品的佩戴。為了讓同伴的形象漂亮美觀,孩子們就像在給自己打扮一樣,想方設法、盡心盡力。當自己得到小伙伴們的掌聲與歡呼時,小小設計師們內心充滿了喜悅與成就感。角色扮演游戲既發展了幼兒的自主探究與實踐操作能力,還為幼兒提供了幫助他人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助人的樂趣,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
“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分享利人利己,分享讓社會芬芳美好。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現,部分幼兒缺乏分享意識,將自己孤立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內,他們喜歡獨享而不愿分享,具體表現不愿分享美食、用具、快樂等。有的幼兒在吃東西時,個別小朋友向他要著吃,他就是不愿意;有的幼兒買了好看的書、鉛筆、橡皮等,有小朋友向他借著看一看,他堅決不肯借給他人;有的小朋友在區域游戲中不愿和他人互動合作,喜歡獨自一個人摟著玩具玩耍。這些現象反映了幼兒分享意識的缺失,不利于他們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區域游戲是幼兒合作共享的載體,我靈活借助區域游戲平臺,在游戲活動中鼓勵幼兒分享,培養幼兒的分享意識。
譬如,手工區是幼兒動手擺弄操作的場所,孩子們都喜歡到那里去游戲。有一次,小虎用塑料積木拼裝了一輛汽車,小強跑過去想要拿過來玩,小虎愣是不肯。正當兩人爭得不可開交時,我走過去說:“小虎真聰明,拼裝的汽車可真漂亮。老師好喜歡,你能借給老師玩玩嗎?”聽到老師的表揚,小虎高興地將汽車給了我。“謝謝小虎,你可真大方,你愿意教教小強嗎?讓他也能夠擁有一輛汽車。如果你能夠教會小強,那可真厲害啦!”我繼續引導小虎與小強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小虎的指導下,小強終于也搭建出一輛汽車。小強捧著汽車愛不釋手,小虎看到小強開心的樣子,自己心里也是喜滋滋的,分享讓兩人都嘗到快樂的滋味。
親社會行為不僅要利于他人,還要利于社會,利于自然,利于環境。保護環境是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地球的一種呵護行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幼兒階段提出環境意識培養看似過高,實則不然,環境保護迫在眉睫,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環境保護應當從娃娃抓起,從小在幼兒心田播下環保的種子,讓環保意識根深蒂固于幼兒的心靈土壤。
區域游戲是一個集體活動場所,需要投入大量的材料。我在游戲活動中發現一些幼兒不注意環境衛生,隨地亂扔紙屑;有的幼兒不珍惜游戲材料,造成資源的浪費,這些現象都是幼兒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的表現。我在關注到這些情況后,就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我不給他們講一些大道理,而是引導他們從細微做起,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我教導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盡量不要產生垃圾,如果有垃圾要隨手丟進垃圾桶;對每一樣游戲器材要愛護,用力不要過猛,以免造成損壞;對紙張、布條等易耗性材料要節約使用,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細節決定成敗”,區域游戲中的細節性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區域游戲是幼兒成長的搖籃,讓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勇于擔當,當好幼兒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在區域游戲中引領幼兒健康和諧成長,為他們筑起人格道德長城,促使他們形成自覺的親社會行為。
[1]張婧.創設適宜的角色游戲環境 促進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J].基礎教育論壇,2015(30).
[2]陳璐璐.幼兒園區域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探究 [J].教育觀察,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