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江蘇南通 226500)
巧用歷史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以《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一課為例
徐小燕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江蘇南通 226500)
歷史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緊扣教學目標,慎重地選擇與教學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歷史、感悟歷史。
高中歷史;創設情境;歷史故事
實際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常會遇到一些困惑:一是從學科地位來講,長期以來,歷史學科一直被眾多的家長和學生看作小學科,無足輕重;二是從學生認知基礎來講,學生初中歷史基礎薄弱,初中基本知識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沒有初中歷史知識作依托,高一歷史教學舉步維艱;三是從教師因素來講,歷史教材變更不大,加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師缺乏工作熱情,形成職業倦怠。上述現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的首先可能還是教師自身的努力。怎樣讓歷史教學生動起來,以使學生能夠真正走入歷史中。
2012年12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在演講中稱自己為“講故事的人”。巧合的是,筆者在南京師范大學攻讀教育碩士期間有幸聆聽了著名歷史學家張先生的教誨,聽他介紹如何嘗試一課時講完隋唐史。這節課上,張先生旁征博引,緊扣教學選取歷史故事,成功地把學生帶回當時的情境,枯燥的歷史立即變得鮮活生動起來。這樣的事實讓筆者領會一個道理,那就是高中歷史的教學不能只是基于知識的層面進行教學,因為歷史不是歷史知識的堆砌,而應當是由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組成的,可以讓現代人在對這些人與事的體會與理解中獲得智慧,好的歷史教學應當瞄準這個目標去實施。
從心理學的認知規律上來看,高一學生初步具備了相對獨立的判斷思考能力,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討厭教師的“滿堂灌”。高中歷史必修二《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新經濟政策》這一課屬于經濟史,理論性較強。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根據高一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巧妙設置歷史故事,創設情境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教師講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世界上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支持資產階級發動了國內戰爭。蘇維埃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挽救政權?
情境一:1918年,革命成功,蘇俄人民歡呼慶祝,一切開始重建。村里開起了煤礦廠,城里的小商店也開始營業。可不久,報紙上又說了,仗還得打。
情境二:戰爭開始了,前線部隊卻極度缺乏糧食,紅軍餓得無力上戰場。政府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派征糧隊攜武器到村里。農民們留下口糧和種子,其余的全部以低價賣給國家。煤礦廠也交歸國家管理,小商店也要關門了。工人和小商販經常幫國家從事義務勞動。
情境三:老百姓艱難度日,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紅軍部隊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國內外敵人。按理說,快要有土地和面包了,可是一個水兵基地卻發生了起義。
設置問題:仔細體會這段故事,結合課文P94引言和課文,思考:情境一中戰爭勝利了可為什么“還得打”?為此,蘇維埃政權采取了哪些對策?請概括這一政策的內容和特點。
設計意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一知識點理論性比較強,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所在。這種用故事創設情境的方式一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中來,二能使學生通過這幾則故事并結合教材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背景、內容、影響進行自主梳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三個情境的創設,給學生提供的是幾個活生生的歷史事例,而且這些事例可以讓學生比較順利地進入其中,從而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之后,學生再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就變得容易多了。
設置問題:情境三中,老百姓發現戰爭結束了,水兵基地卻發生了暴動。這又是為什么呢?如何是你,你會想什么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生成,加深理解。這是一個讓學生基于具體的歷史事件去思考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參與其中,需要學生梳理歷史邏輯,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情境四:基于教訓,政府改變了管理方式,讓百姓交糧食稅,剩下的都留給自己。工廠恢復經營了,小商店重新開張了,國家還把一些礦產資源交給外國人開發,工人的待遇也增長了不少。
設置問題:結合情境四和課文P95課文,思考:面對新的形勢,俄共(布)采取了什么對策?相比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它有何不同?起到了哪些效果?我們可以從中得出哪些啟示?
本文模型的實質是處理模式分類問題,且訓練多組超參數模型極為耗時,因此選用Caffe框架作為模型訓練工具,利用Python圖形庫Matplotlib對實驗數據進行可視化,同時采用CUDA平臺實現多GPU編程環境,并使用深度學習專用加速庫cuDNN提高訓練速度.
設計意圖:情境四的創設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如果直接分析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新經濟政策“新”在何處,學生是很難做到的。而以歷史故事的方式創設情境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結合故事和教材進行探索有效地將這兩個難點化解。
在高一教學中,歷史作為一門必修科目,課時較少、任務較重。同時,我們面對的是剛剛升入高中、尚未能完成初高中銜接的學生。所以,在必修課的教學設計中必須既要克服任務重時間有限的困難,又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充分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但是,情境的創設不是漫無邊際的,要注意以下原則:
第一,史學不同于文學。歷史是過去發生過的客觀事實,不能像文學作品那樣虛構。教師不是評書演員,講故事不是為了學生捧腹大笑,不能隨意添油加醋。因此,情境的設定必須以史料為依據,緊扣教學內容。
第二,歷史課不是故事會。歷史課如果只停留在教師“講故事”、學生“聽故事”的層面,這種課堂熱鬧有余,內涵不足。沒有思維的碰撞和能力的培養,沒有學生的自主生成,這節課就會上成無效課,學生在這節課上一無所獲。因為故事情境的創設,不僅是為了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對歷史問題、歷史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從而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拓展,幫助他們掌握重點難點。
第三,歷史故事的引入重在激活學生的思維。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載體的作用。歷史故事的引入本身是一種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如果只有歷史故事而沒有歷史思考,沒有相關結論的得出,那是不行的。但是思維的激活也是有技巧的,主要的技巧就是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歷史故事,根據歷史故事的題材設計好問題,因為只有問題才能驅動學生思考。而且要強調一點,只有從歷史中讀出今天生活的智慧時,這樣的歷史教學才是高效的。
歷史故事的魅力是無窮的。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緊扣教學目標,慎重地選擇與教學有關的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歷史、感悟歷史。
[1]陸虎.歷史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12(9).
徐小燕,1979年生,女,江蘇省南通人,現就職于如皋市第一中學,教育碩士,主要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研究,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