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雯
(江蘇南京市將軍山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我愛家鄉山和水》是品德蘇教版二年級新教材,我有幸在2017年12月8日承擔了這篇課文的試講任務。這篇課文分“我的家鄉”“家鄉的山水”和“家鄉的故事”三個環節。我把“我的家鄉”和“家鄉的山水”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家鄉的故事”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試教教案片段:老師最喜歡家鄉的一座山——將軍山(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家鄉的什么風景?把你課前畫的畫、拍的照片在小組里分享下吧。生1:這是牛首山,我去過這里。這里的樹木特別多,空氣清新。特別是牛首山上的塔,它非常高,你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生2:這是百家湖,這里有個鳳凰臺,上面有三只鳳凰。下面的廣場每天晚上都有很多人來玩。生3:這是我家門前的小池塘,我覺得它很美。師提問:家鄉的美景讓人喜愛,你的家鄉還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
修改教案片段:老師最喜歡家鄉的一座山——將軍山(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家鄉的什么風景?把你課前畫的畫、拍的照片在小組里分享下吧。生1:這是牛首山,我去過這里。這里的樹木特別多,空氣清新。特別是牛首山上的塔,它非常高,你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師:看來你對牛首山的塔印象深刻,能不能簡單介紹下。生1:這座塔有九層,很高。我爬上去花了20分鐘。師:聽了他的介紹,小朋友們,你們感受到了什么?生2:聽了他的介紹我了解到牛首山的塔又高又大。生3:我雖然沒有去過這個地方,但是聽了這個同學的介紹,下次我去牛首山的時候一定要爬上去看看。師:你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下我們家鄉的牛首山塔。生4:牛首山的塔真雄偉!
簡析:這個活動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環境美。由于所教學生是二年級,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談“景點”,泛泛而談,最后對什么都留不下印象。這個環節的教學應該立足于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他們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就讓他們說什么。教師借助學生說的資源進行“深挖”:通過他的介紹,你能感受到什么?讓學生在認真聽、仔細看,互動交流后才能對家鄉的“美”有更深刻的認識與感受。
試教教案片段:(過渡)家鄉的故事如此吸引人,我們的家鄉還有動聽的歌呢!
兒歌《城門、城門幾丈高》(用方言讀)。師帶領學生先用方言齊讀,讀后讓一小組上臺玩“城門、城門幾丈高”的小游戲,其他學生繼續用方言齊讀。
江蘇名歌《茉莉花》。播放《茉莉花》,生欣賞。
修改教案片段:(過渡)家鄉的故事如此吸引人,我們的家鄉還有動聽的歌呢!
兒歌《城門、城門幾丈高》(用方言讀)。
師帶領學生先用方言齊讀,讀后讓一小組上臺玩“城門、城門幾丈高”的小游戲,其他學生繼續用方言齊讀。
游戲后,師問:你們為什么笑得這樣開心?生1:因為這個“城門、城門幾丈高”的兒歌的內容好玩,游戲更好玩。我之前都沒有玩過這樣的游戲。生2:我媽媽以前跟我說過這個游戲。我媽媽小時候不像我們現在有這么多的電子產品,她們有空就會和院子里的小伙伴玩,玩得最多的就是這個游戲。生3:我爸爸也跟我說過這個兒歌和游戲,這可是我爸爸小時候珍貴的回憶呢!師:南京的童謠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活,它是那個時代所有人的珍貴回憶呢!而且這個回憶還會延續,你看,今天你們也很喜歡它,不是嗎?
江蘇民歌《茉莉花》。播放《茉莉花》,生欣賞。
師:茉莉花你們見過嗎?生1:見過,我家就養了一盆。它的花朵是白色的,香氣很濃。生2:茉莉花的氣味非常好聞,我家就有茉莉花茶。媽媽非常喜歡喝。師:茉莉花在我們江蘇非常常見。看來,茉莉花不但小朋友們喜歡,大人們也喜歡。那這首歌為什么得到大家的喜愛,你們知道原因嗎?生3:我猜大家一唱這首歌就想到了茉莉花的美和香,所以就很喜歡。生4:這首歌唱歌的演員聲音好聽,聽著這么動聽的歌就像聞到了茉莉花香味。師:你們說得真好,想象著美麗的茉莉花才能唱出它的美好。《茉莉花》這首民歌唱出了江蘇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喜愛!
簡析:學生在說一說、唱一唱、聽一聽后不可能立刻對家鄉獨有的文化有深刻的感受,需要老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品德課的教學環節應多一些對資料內容深層次的感悟、探究,讓教學資料用得更有價值。
追求品德課堂教學的實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點也是基點。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再加工、精加工,充分挖掘品德教材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如在設計“家鄉的山和水”這個環節,考慮到二年級孩子對名勝古跡的了解有限,老師就應引導孩子介紹身邊的山山水水,哪怕是小區里的小橋、小池塘都可以介紹。為了達到“喜愛家鄉的山水,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這一目標,教學中老師對孩子的介紹加以“挖掘”,突出小橋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小池塘里留下了小伙伴的歡聲笑語;在家鄉的高山上看到了家鄉的全貌等等。感受到家鄉的山山水水都是那么可愛,從而激發出他們對家鄉的熱愛。這樣就完成了上述教學目標。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這一資源,使它成為活教材。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后,根據本班學生整體學習能力,選擇可利用的校園教學素材進行教學。如教學“家鄉的故事”這一環節,大多數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了大段大段的故事,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其他孩子也聽得毫無興趣。小組交流時,我發現了這一情況,果斷讓學生把資料收起來,讓學生或簡單介紹或找身邊的有故事的小景點介紹。有個孩子就找到了學校的“翠微亭”,因為我們學校的校名是“將軍山小學”,學校修建了一座與岳飛將軍有關的小亭子。這個孩子就說出了這個亭子的小故事。挖掘出這個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后,我立即肯定并引導,孩子們找到了身邊好多小景點的小故事。
品德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蘊含了豐富的生成性。教師若能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敏銳捕捉不期而至的生產點并加以充分利用,便能演繹不曾預約的精彩。如在這節課快結束時,我問孩子:“我們這么愛家鄉,我們能為家鄉做什么呢?”一個學生回答:“現在的我們太小了,長大再為家鄉做貢獻吧!”他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預料,但很明顯他說出了一部分孩子的想法。面對這個生成的資源,我讓孩子們采用“辯論”的方式各抒己見。在激烈的辯論中孩子們覺得很多事情等到“長大才去做”也許就什么也做不了,不如現在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愛家鄉的小事,如撿撿垃圾、不踩草坪等。抓住生成資源,捕捉這不期而遇的精彩!
[1]李敏.積聚小學品德課教師專業發展的力量[J].中國教育學刊,2012(08):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