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峰
(江蘇常熟外國語學校,江蘇蘇州 215500)
文本解讀是作者、讀者與文本三者之間視界相融的過程,而閱讀教學則相應地成為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過程。閱讀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賦予靜態的已有知識以動態的激發,為新知識增長做準備,是其面對新問題,整合和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產生情感和思維共鳴的過程。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解讀文本的角度和深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認知過程、情感發展和學習成效。為此,本文嘗試通過以解讀2016年江蘇英語高考閱讀理解C篇,即從理清結構獲取文本清晰脈絡、梳理細節獲取人際情感意義、評價文本鑒賞語篇表達內涵三個維度來深化閱讀文本解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英語閱讀教學。
下面就2016年江蘇英語高考閱讀理解C篇(下文簡稱例C)為例,從三個方面闡釋深化閱讀文本解讀。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是透視作者謀篇布局的要領,是辨識文本主旨發展脈絡的重要依據。大量研究表明,引導學生對文本結構的閱讀分析,有助于學生對文本意圖的把握,提升閱讀的有效性,從而更易于從宏觀上理解文本,而不是一些孤立的細節描述或觀點的堆砌。
[例C]文本前三段作者介紹了厄爾尼諾現象的由來和特征,總陳厄爾尼諾有利有害,并分別例證;第四段承上啟下,再陳述降低風險的預防性資金使用甚少;末段直陳預防性工作可以減少損失,繼而得出應該未雨綢繆減少損失的論點。
教師在深化文本解讀時,引導學生理清結構脈絡,獲取文本意圖:敦促我們為可能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未雨綢繆,從而對于考生正答率不高的第64題即可迎刃而解。通過對文本結構的分析,新信息與學生背景知識相互作用,再現作者的寫作思路,避免了學生滯留于片段信息的陷阱里,呈現了文本真實意圖,因而使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結構了然于胸,也明確文本的重要命題。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盡管遇到的文本不盡相同,但是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結構模式,有層層遞進型的,有一枝獨秀型的,有從現象到解釋型問題型的,等等。因此教師在閱讀文本解讀時,可以采用各種圖形結構進行解讀,使得英語閱讀教學不只是一味地單詞布陣,就可以獲得理想的英語閱讀教學效果。
Clair曾說過“說話者總會表明他相對于受話者而采取的定位,表明他對所說話語的態度”。語言從來不是中性的,而是與意識形態緊密聯系的。閱讀理解是復雜的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文本作為信息思想的載體,傳遞著人際意義,表達著作者的態度,表達著作者與讀者的角色關系。
[例C]Simpleimprovements to infrastructurecanreduce the spread of disease.Bettersewers make itlesslikelythat heavy rain is followed by an outbreak of the disease of bad stomach.Strongerbridges mean villages areless likelyto be left without food and medicine after floods.Thoughthe relationship may not be causal, helping divided communities to prepare for disasters would at leastreducethe risk that those disasters are followed by killing and wounding people.Sincethe poorest are least likely to make up for their losses from disasters linked to El Nino,reducing their losses needs to be the priority.
該段共有6句,前三句每句第一個詞就是顯性詞匯,每一句中都包含模態詞匯(加粗斜體表示),即基礎設施的簡單(Simple)升級改造可以(can)減少疾病的傳播;更加完備(Better)的下水道保證了大雨過后不可能(less likely)再有腸胃疾病的發生;更加堅固(Stronger)的橋梁確保在洪災過后不再發生(less likely)缺食少藥的情況。三句話很明顯地向讀者傳遞了信息:對于減少厄爾尼諾引發疾病帶來損失的期盼。文章最后一部分又是通過Though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與Since引導的原因狀語從句來亮明觀點即減少相關損失是頭等大事,應未雨綢繆這一觀點。值得注意的是,該段reduce(用下劃線表示)這個主旨詞出現了三次,也說明了作者對于減少損失為抓手的態度與期盼。
在閱讀教學課梳理文本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表達作者感受、態度觀念、價值取向的詞匯,細嚼慢咽,去體悟和參透作者的寫作態度與取向,進而實現語言和思維的共贏,豐富自己的經驗與理解。
理解語篇意義,領會語篇深層內涵,賞析有效表達意義所借助的語言手段,可以促進學生用英語有效地交流。就此文本而言,可以向學生解讀在閱讀科普說明文文本領會作者表達的人際意義時,因其表達形式豐富多樣,鑒賞資源在結論部分相對密集,可以圍繞詞匯系統鑒賞,進而體會作者表達方式與意義,洞察內涵。
[例C]作者融入社會方面價值的思考與判斷,為了向目標人群(普通讀者或者是政府官員)說明未雨綢繆,減少損失的重要性,在文本中前三句句子主語使用一個can,兩個less likely輔之于動詞變化構成文本,提出了做好平時預防性工作即可收效的理念,而不是通常使用表強硬語氣的should等情態動詞詞匯。措辭與普通文本在推薦理念很明顯的強烈色彩不同,和諧又合理地提出了想法和建議,可謂柔中帶剛,字字有聲。所以行文至末,應未雨綢繆,減少損失為首要任務的觀點也就水到渠成。這樣的表現形式在英語的寫作教學中可以借鑒:文本因目標讀者不同,構建文本時應注意妥帖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以達到最佳效果。比如在設計學生倡議綠色環保的Project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模仿寫出了這樣的三個句子:(1)Simple improvements to the facilities can reduce the impact the poisonous gases release has had on the community.(2)Better recyclable devices make it likely that the discarded plastic wastes when burned are threatening our health.(3)Better awareness mean our environment are less likely to be destroyed by our human beings.
如此,學生能夠在閱讀文本時學習文本中的詞匯與表達方式,找出信息和觀念方面的典范,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理念與新觀念結合起來,提高綜合素養,因而也提升了教學效果。
有什么樣的文本解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設計,就會有什么樣的閱讀教學效果。英語教師應發掘、加工、組織、深刻挖掘文本信息,深化閱讀文本解讀,才能提升閱讀教學,才能使閱讀教學變得有厚度、有深度、有溫度,實現共識、共享、共進。
[1]王薔.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J].英語教師,2015(16):7.
[2]韓炳華.對話·合作·共享[J].江蘇教育,2016(3):72.
[3]Halliday, M.A.K. &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