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文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小學,江蘇南通 226400)
“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陶老先生這一言,對我深受啟發,是啊,無論是我們的教,還是學生們的學,都不應該脫離實打實的“做”,應該把“教學做”三劍合一。而陶老強調的“做”,其實就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即從生活中挖掘更真實、更有感染力、更有創造力的教學源泉,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的過程中,不僅要完整、系統、負責任地把英語知識交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語言應用的能力,尤其是用英語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對于我們英語教學而言,意義更加深遠。
教學,教學,教是首當其沖。那么,何為“教”?怎么“教”?誰來“教”?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遵循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老訓,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地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把諄諄教誨時刻放在嘴上,雖說教材不離手,嘴巴也沒停過,但是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依舊不高,教學效率也并不理想。問題出在哪里?我認為,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就給我們指引了新的方向。新課程改革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不僅重申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給教師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授之以漁”,在教的過程中,有效地“導”,引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實踐。這也就是我想說的在做上教,在英語課堂中,我們要時刻把生活與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做的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推行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培養一批“小先生”,讓學生參與到教的過程中。
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的“Fun time”板塊中的“Make and say”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欣賞教材中“winter”這首簡單易懂的小詩,引導學生領略冬天的美好。隨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小先生讀小詩”的形式,開展小組間的自學及討論活動,要求每個小組選出一名“小先生”,通過“一帶一路”的學習方式,將這首小詩讀熟了,讀出冬天的味道。接下來,鼓勵各小組以“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為主題,模仿小詩的內容與形式,開展小組探究,寫一首屬于本小組的英語小詩。在這個過程中,“小先生”們不僅充當著教師的左膀右臂,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與帶頭作用,而且能夠凝聚小組力量,明確了小組活動的方向,大大提高了我們課堂教學的效率。在這些“小先生”們的幫助與帶頭下,原本只是讀一讀的小練習,發揮了更大的教學作用,教師也極大地減輕了“說”的負擔,發揮出了更多“導”的作用。
“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學生的頭腦與雙手都動起來,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收獲知識,創造知識。英語課堂強調學生的互動與參與,尤其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交流。在實際課堂中,我常以生活為背景,借助教學道具、多媒體、互聯網、電子白板等,創設生動、有趣、有英語氣息的生活情境。在具體的英語環境中,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學的過程中做,在做的過程中學,學得快樂,學得有意義。
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這單元的“story time”非常有意思,它創造性地以小猜謎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 fish, rabbit, parrot, dog, bird 等小動物。這個語篇的內容雖然談不上新鮮,是我們之前就已經接觸過的小動物,但是形式新穎,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且介紹的著重點不同,更傾向于介紹動物的外表與特征。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以“Guessing”貫穿課堂,開展了許多與“猜”相關的教學小游戲、小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猜謎過程中,學習語篇,認識新知識。如在語篇的句型練習“Do you have a/an animal friend?”中,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以虛掩圖片部分內容的形式,讓各個小組“看圖片,猜猜猜”。在探究性練習中,我還充分利用電子白板,引導學生畫簡筆畫,通過畫簡筆畫,剪動物卡紙,做小動物拼讀的小組活動,讓學生開展組間的對話練習活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有動手,有參與,而且在具體的游戲情境中,暢所欲言,極大地提高了對話的真實性與流暢性。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實際教學中,要落實“教學做”這三劍合并,除了在教法與學法上破斧改革,還要由表及里,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四項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尤其是學生英語思維的養成。在以往的英語課堂中,不少教師只注重活動的表面,課堂雖說看似熱熱鬧鬧,但是大部分學生只是隨大流,有參與,卻沒有動腦筋,缺乏獨立的思維過程。這樣的“做”,既脫離了我們教的初衷,也與實際的生活問題背道而馳,可以說徒有其表。我認為,在英語課堂中,要做到教學做的真正合一,就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多開展一些具有反思性與探究性的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在做中悟,讓他們學會以英語的角度,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還是在教學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這單元時,在“Culture time”的教學中,為了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豐富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拓展學生的英語思維,我采用了“微課教學”的新形式。我將教材中平面化的文化廣角,變成了生動形象的微課視頻,以視頻的形式介紹了中國的panda,美國的bald eagles,加拿大的polar bears。這個微課視頻,生動立體,更加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學生不僅認識了不同國家的動物,不同國家的地理環境,而且積極參與微課拋出的互動話題,精彩處全班同學聚精會神,討論處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課堂上動靜結合,雙向互動,真正實現了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中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將生活隔離在課堂之外,更不應該把教、學、做分開而言,而要盡量在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生活情境中,積極開展具有實踐性、活動性的教學活動,讓教融合在學生的學與做之中,讓學生的學與做推動我們的教,實現三者的和諧共生,實現教學相長。
[1]劉海霞.“小學英語教學法”教學改革研究——基于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
[2]顏敏敏.淺談“教學做合一”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