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一個美術教師的成長就像登山,每登上一個高度都能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很多人留戀眼前的風景,不愿繼續努力前行。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敢于向上攀登。只有這些人才能到達那些更高更遠的風景,也只有這些人才能體會到如果當初停下腳步會留下多少遺憾,只有他們才能夠居高臨下地看著下面的一切,才能體會到“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真正內涵。所以我要做一個追求理想的攀登者。
攀登是一種歷程,13年前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報考師范院校,四年后當我又一次步入熟悉的校園,呼吸青澀的氣息;當我又一次走進明亮的教室,踏上親切的講臺;當我第一次宣布上課,向那些稚嫩的靈魂問好,那時的我可以說是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滿懷理想、充滿希望,特別羨慕那些名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恨不得一下子能像他們一樣,自信瀟灑,揮灑自如,從容自得。可第一節課我就遇到了攔路虎,怎樣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一些美術專用詞語;如何將美術課教得生動有趣;怎樣讓學生牢固掌握一些美術知識和技巧。我把在學校里學的所有知識都搬了出來,可孩子們就是不領情,歪著頭,托著下巴,閃爍的眼睛里浮現出醒目的問號,給我這個師范院校的“高材生”當頭一棒,讓我束手無策,很是窘迫。挫敗感一下子竄了上來,下課鈴聲敲響的那一刻,我的手心全是虛汗。驀然回頭,我的角色早已改變,我的責任任重道遠,我的理想猶如登山一樣,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把它留在崎嶇險峻的山路上。而這一切的一切,只因為通向云端的路只親吻攀登者的足跡。
曾幾何時,在攀登的道路上,我們都迷茫過、困惑過、彷徨過,而當你感到迷茫的時候,請你抬頭看看天邊的陽光,看看它是順著怎樣的路找到落山的點;當你感到困惑的時候,請你側耳聆聽回憶的心房,看看它裝著怎樣的喜怒哀樂;當你感到彷徨的時候,請你緊緊依靠恩師的臂膀,看看她引領你走向何方。每個人都不會一帆風順,你該有的辛酸別人也曾有過。想要成功,必須莫畏前路艱辛,放手去博!多少次,耳畔響起朋友的勸解:“你不是美術老師嗎?專業又那么好,可以在空閑時做做設計,或者帶帶學生,要不然太可惜了。”像這樣善意的勸解在我的教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是的,當老師苦,工作瑣碎,生活清貧,壓力大,有幾次,在家人的嘮叨下,在朋友的慫恿下,我幾乎動搖。回想起來,甚是好笑。而今,在“審美人生教育名師工作室”這樣一個大家庭中,在前輩和摯友的鼓勵和鞭策下,使我更加明白,教師既是一種職業,同時也是一份事業,尤其是對我們美術老師來講,我們對美的理解,對美的表述,對美的評判,直接影響著那些天真無邪的靈魂,對于人的一生,我們正在構建一個真、善、美的體系,讓我們的社會變得美好、和諧!
很多人都夢想做一番大事業,但實際上大事業并不需要我們,因為我們都還是些小人物。其實,天下大事并不多,有的只是小事,如果愿意從小事做起,慢慢地積累,也許人生也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因為,任何大成就都是眾多積累的結果。對于一個美術老師來說,博覽群書,不斷積蓄美術教學理論知識,便是學習;而積蓄實踐經驗則是把所學到的內容,通過美術課堂教學進行不斷的反思。古人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光說不練,空有理論知識是沒有用的。例如:英語上的積累便是多閱讀、多交流和多書寫;數學上則是在熟悉概念和公式的基礎上,多練習和實踐。而對于美術這門學科,它的積累則更注重平時圖片、資料的收集,視覺藝術的體悟,技能方法的掌握等。記得在很多年以前,剛剛踏上教學崗位,很多事,只知道機械地重復,從來不知在重復的勞動中,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反思中積累。如今,在工作室的感染下,在東洲國際陳鐵梅老師的監督下,我們開始走上積累的歷程。例如:每星期要完成兩篇教學反思或者教學隨筆;每上完一次示范課、公開課都要完成一篇精美的課堂實錄;每聽完一次課,都要寫聽課反思和記錄,并提出批評意見等。當這些材料一點一滴積累之后,我們驚奇地發現,寫論文其實并不難,課題研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優秀的美術教師,要善于積累,因為它是成功的準備工作,也是成功必須要有的一塊基石。
如果我們試著換一種心情,把學習當作一種休閑方式,那么不僅能提升學習的效果,更能提高自我品位。
在攀登美術教育的路上,賞景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真真切切的享受。在美術教育的舞臺上,你學會了欣賞,你便收獲快樂,收獲溫馨。懂得欣賞,你的心情便永遠陽光燦爛。確實,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有時你的期盼值越高,失望值越大,而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發揮才智,從生活中尋找藝術的火花。例如我在上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8課《裝點生活》這一課時,無論在第一個課時《器物的裝飾》手繪的設計,還是在第二、三課時《環境的裝飾》《讓美隨身行》的動手制作,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整個美術創作活動中。雖然有些學生的作品不完美,但作為一個美術老師,應該清醒地看到,學生已經有了審美的意識,而這種審美意識會隨著學生的成長,像種子一樣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所以在美術教育攀登的道路上,作為美術教師,要懂得享受教育這個過程,像欣賞風景一樣慢慢品味,相信希望不會離你太遙遠!
賞景是一種幸福,是一種師生共享的幸福;賞景更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態度。很多時候我們的課都是機械的、程式化的、單向的,只有當我們老師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想法、愛好、興趣,我們才能像醫生一樣號準美術教育的脈搏,使我們的美術教育由單向改為雙向,進而形成互動,由機械化、程式化的教學活動改為自由的、開放的、寓教于樂的藝術探索活動,我們才能在美術教育行為中感悟幸福,培養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
記得在上蘇少版七年級上冊第8課《裝點生活》中“器物的裝飾”時,我發現學生在設計和描繪時,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沒有被激發出來,作業的整體水平不高,于是我把他們平時喜歡畫的動漫造型加入進來,特意開設了一節《漫“畫”茶杯》。整堂課下來,學生不但思緒被完全激發出來,而且還意猶未盡,要求再延續一節課,強烈要求把畫在紙上的作品,繪制到真實的杯子上。我的這節美術在一片幸福快樂的氣氛中,從被動的“教”轉為了學生主動的“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不要懼怕路長,不要抱怨山路邊沒有風光,一個人的行程,總會有很多困難、誘惑、無奈和陷阱,任何時候都不要絕望,只要不停地攀登,那些腳下的坎坷,原來都是墊高我們人生的基石,或許轉機就在下一個轉角。
[1]黃瑋琍.促進新教師自主成長的有效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