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杰(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省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及運行問題研究
向世杰
(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本文分析了2007~2016年四川省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運行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運行管理長效機制的5點建議。
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運行
農產品質檢體系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支撐,建立健全農產品質檢體系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1]。本文著重探討了四川省質檢體系建設、運行情況,剖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就建立市、縣質檢體系建設、運行管理長效機制提出了幾點建議。
“十一五”以來,四川省共有185個項目納入中央規劃,其中省級6個、市級21個、縣級158個。截止目前,中央已下達投資7.67億元,其中省級項目6個(8700萬元)、市級項目21個(2.1億元)、縣級項目158個(4.7億元)。本文主要從機構性質、人員構成和環境條件三個方面探討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的基本情況。
1.1 機構性質
目前四川省90.3%的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為全額撥款,其余為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已經被明確為公益一類的占48.1%,公益二類的占1.1%,其余50.8%性質未明確。從市(州)級看,21家市(州)農產品質檢機構均為全額撥款,其中,66.7%被明確為公益一類,仍有 7家機構性質未明確。從縣級看,158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中,156家為全額撥款, 48.7%被明確為公益一類,1.3%被明確為公益二類,其余50%性質未明確(如圖1所示)。

圖1 我省農產品質檢機構性質劃分示意圖
1.2 人員構成
編辦批準的質檢機構人員編制數為1465個,目前在崗人員1106人,占比為75.5%,其中,正式人員1028人,聘用人員78人。從市縣兩級看,21家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編制數為300個(平均約14個),在崗人員261人(平均約12人),占比為87%;158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編制數1165個(平均約7個),在崗人員767人(平均不到5個),占比為65.8%。其中,男性占比為50.5%,女性占比為49.5%。學歷方面,博士研究生1人,占0.1%;碩士研究生132人,占12.8%;大學本科475人,占46.2%;專科及以下420人,占40.9%。技術職稱方面,919人取得專業技術職稱資格,占總人數的89.4%。其中,獲初級及以下職稱人數最多,達471人,占45.8%。實際聘用到相應專業技術崗位866人,占84.2%,初級職稱聘用比例達103.5%(如表1所示)。年齡構成方面,50歲以上158人,占14.3%;30歲至50歲613人,占55.4%;30歲以下257人,占30.3%。

表1 我省農產品質檢機構人員職稱評聘情況表
1.3 環境條件
四川省市縣質檢體系總體規劃改造、建設面積10.73萬m2,目前已完成10.3萬m2,完成比例達96%,其中改造、建設實驗室面積為6.61萬m2,占完成面積的64.2%。
2.1 投資完成情況
項目批復總投資6.78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4.26億元,占62.8%。其中,有4個市投資完成比例超過90%,建設進度相對較快;5個市(州)投資完成比例低于50%,建設進度相對較慢。
2.2 項目建設進度
目前,全省建成并驗收項目87個,占已下投資項目數的47.0%;基本建成37個,占20.0%;進度過半36個,占19.5%;進度未過半25個,占13.5%。
2.3 儀器設備購置情況
項目批復新增儀器設備10182臺(套),目前已完成采購8936臺(套),完成比例為87.8%。其中新增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氣相色譜、ICP-MS、原子熒光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及其它大型設備788臺(套)。批復新增采樣車150臺,已完成采購100臺,完成比例為66.7%。
一直以來,四川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與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堅持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和資質認定同步推進的原則,實施機構認證管理工作(后稱“雙認證”)。截止2016年11月,完成驗收的85個市縣質檢機構中,58家通過省級“雙認證”;累計人員469人,其中,正式人員427人;儀器設備價值23256萬元。
3.1 認證參數情況
58家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共認證了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及產地環境參數8098項。其中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產地環境三種產品參數分別占67.1%、15.4%和17.5%。21家市級機構,平均認證參數237項;37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平均認證參數84項。上述三種產品的參數具體類別、認證及實際開展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我省農產品質檢機構認證參數情況表
3.2 經費來源情況
2016年,省、市、縣三級財政投入農產品質檢工作經費達8千萬元,其中省級投入6052萬元,市級投入1268萬元,縣級投入680萬元。21家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平均運行經費為148.8萬元;37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平均運行經費為18.4萬元。
3.3 檢測任務情況
2016年,四川省通過“雙認證”的農產品質檢機構主要任務來源為政府指令性監測。21家市級檢測機構,檢測任務量為3.6萬個(批次),平均每家機構檢測任務為1704個(批次);37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任務量為2.4萬個(批次),平均每家機構檢測任務為650個(批次)。全省監測參數共計250萬項(次),出具1.5萬份檢驗檢測報告,被舉報投訴的次數為0。
4.1 部分項目建設進度滯后
部分項目建設存在超期現象,不能按批復時間完成竣工驗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方主管部門不夠重視、項目負責人頻繁調整、人員配備不足和工作銜接不暢等,造成項目建設脫節,影響建設進度;二是部分在建項目,受市政規劃、機構改革、地震損害及新建房屋等因素影響,項目建設地址發生變更,導致建設工期推遲;三是部分項目在招投標、環境評審、竣工審計環節上時間延長,對項目建設進度有較大影響。
4.2 機構定位不清、發展方向不明確
近年來,各級事業單位陸續開展了分類改革。目前四川省農產品質檢機構中有90.3%的為全額撥款,其余為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已經被明確為公益一類的僅48.1%,仍有50.8%的機構性質未明確。同時,隨著時代發展,檢驗檢測機構整合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各地、各級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對待檢驗檢測機構整合的態度各異,除成都、瀘州、德陽、宜賓和巴中等5個市在進行機構整合嘗試外,其余16個市(州)仍處于迷茫、觀望階段。導致農產品質檢機構去向不明、檢測人員人心不穩。主要原因是農業系統內未就事業單位改革和檢驗檢測機構整合出臺統一性、綱領性的規章制度,致使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無章可依,無規可循。
4.3 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一是人員能力分布不均衡。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人員配備情況要優于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經濟發達地區人員配備情況要優于經濟欠發達、偏遠地區。三州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現象尤為嚴重,部分機構僅有1-2人,甚至沒有專業技術人員。二是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正式人員中,研究生以上學歷僅133人,所占比例僅為12.9%。在校期間學習分析檢測技術的人員不足四分之一,一半以上人員所學知識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完全無關,導致對檢測工作中的關鍵技術、關鍵環節把握不到位,從而影響檢測工作的正常開展。三是人員崗位設置不合理。正式人員中,有89.4%取得了專業技術職稱,但聘用到相應技術崗位只有84.2%,有5.2%的人員不能按時聘用到相應崗位,副高專業技術崗位聘用比例僅77%。四是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正式人員中,30歲以下僅257人,所占比例只有30.3%。中老年人員由于主觀能動性較弱、對新、精、尖檢測技術接觸較少等原因,導致業務素質和檢測技能普遍不能滿足當前高速發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需求。主要原因有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員福利待遇差距較大;農業質檢工作任務重,時常發生技術人員“跳槽”現象;部分地方因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統籌人事安排,職級職稱晉升相對較難等。
4.4 “雙認證”進度較緩慢、認證參數利用率低
已竣工驗收的縣級項目中,仍有41家未通過“雙認證”,占竣工項目的51.9%。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通過認證的參數為8098項,開展工作實際利用的僅3942項,所占比例為48.7%,超過一半的參數并沒有運用到實際檢測工作中發揮真正的效能。同時,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能力相對集中,其中,種植業產品和產地環境檢測能力較強,占認證參數的85.5%;畜禽水產品、農業投入品檢測能力較弱。主要原因為檢測技術人員變動頻繁,除日常承擔的檢測任務外,其它檢測項目技術練兵不夠。另外,運行經費難保障,基層開展工作的畏難情緒較重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4.5 部分機構運行經費不足、運行管理有待規范
省、市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運行經費相對充足,但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仍存在運行經費不足的現象。通過認證的37家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2016年平均運行經費僅18.4萬元。同時,根據10月下旬四川省農產品質檢機構監督檢查結果,部分機構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原始記錄不規范、技術標準未及時查新確認、儀器設備及人員檔案不完整、質量監督不到位、內審員配備不夠、廢棄物處理不符合要求等問題。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方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視不夠,地方財政未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運行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二是由于人手不足,部分機構在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疲于應付的現象。
5.1 實行項目績效管理
將項目建設和機構考核納入市(州)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考核范圍,實行農產品質檢體系項目績效管理,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安排掛鉤[2]。
5.2 加強工作指導和督促
明確市(州)負責指導和督促縣級項目建設和“雙認證”。省級主管部門定期抽查縣級項目驗收情況,對存在問題的項目,限期整改。采取通報、約談、現場督查等形式,督促在建項目盡快竣工驗收,通過“雙認證”。對進度特別遲緩的項目縣,暫緩安排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資金。
5.3 規范機構整合形式
為更好的適應當前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需要,對農產品質檢機構進行適度整合及取舍是必要的。按照“強化一批、弱化一批、裁撤一批”的原則,對現有農產品質檢機構進行綜合評價,對于技術實力拔尖、組織協調能力強、工作質量一流的農產品質檢機構,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優勢做精做強;對人員和設備有重復交叉的多牌質檢機構或具備整合條件的弱小農產品質檢機構,進行系統內部大整合;對與農業部門主體職能無關的,以及檢測任務量特別少的農產品質檢機構,進行撤銷或調整。
5.4 抓實檢測技能培訓
結合市縣農產品質檢機構功能定位,有針對性的開展檢測技能培訓,提升基層檢測人員業務素質。督促市(州)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加強對本轄區內縣級質檢機構的指導力度。同時,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為依托,舉辦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競賽,營造“以賽促練、以練促學、以學促能、以能促干”的“比、學、趕、拼”良好氛圍,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5.5 強化機構認證管理
加快推進農產品質檢機構“雙認證”,尤其是質檢體系建設項目通過竣工驗收的機構,督促其加快通過“雙認證”,真正發揮項目建設效能。同時,通過強化能力驗證、監督檢查等工作,加強對獲證農產品質檢機構的管理,促進農產品質檢機構規范、誠信、健康發展。
[1]鄭先榮,梅星星.市縣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與運行問題研究-基于湖北省的實證分析[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4(1):53-55.
[2]黃毅.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及推進構想[J].農產品質量安全,2011(3):53-54.
2016-11-30
向世杰(1987-),男,漢族,四川萬源人,農藝師,碩士研究生,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工作,E-mail:xiangshijiexs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