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亮,張華勇,王正武(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農牧局,四川 越西 616650)
承接產業轉移傾力打造核桃產業
張華亮,張華勇,王正武
(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農牧局,四川 越西 616650)
核桃是優良的干果樹種,越西的海拔、氣溫、降雨和土壤非常適宜核桃的生長,是“1+x”產業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支撐,是實現“四個好”的可持續保障。本文通過資源優勢論述,為精準扶貧,決戰脫貧攻堅提供科學依據。
發展;核桃;產業
越西縣過去是一個以蘋果產業為支柱的農業縣。近年來隨著果品市場經濟結構轉型調整,果品產業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林果經濟中核桃市場優勢突出,已成為三農經濟培植的新增長點。將核桃產業化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支柱產業迫在眉睫。一旦核桃產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又有自己的品牌,那么核桃將會走出越西,進軍大中城市,進入加工企業,從而形成核桃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促進農民增收。
2016年越西縣嚴格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充分利用林業發展空間,科學推動產業發展,助推林業精準扶貧,把核桃產業當成當年的烤煙產業來抓,力爭把種植技術做到人人精通,戶戶知曉。計劃用3年的時間建成以核桃為主的“1+x”生態產業規范化基地7.06萬hm2,其中新種核桃5.9萬hm2。
為了摸清核桃資源現狀,加大核桃良種化和產業化建設,越西縣2014年組織完成了對全縣核桃資源的調查。經調查,全縣40個鄉鎮289個村中,34個鄉鎮224個村有核桃分布,分布范圍為海拔高度1180~2200m,全縣核桃總面積397.09hm2,總株樹16.6萬株,常年干果總產量達1747.1t。全縣核桃集中分布的鄉鎮有梅花、白果、乃托、瓦巖、南箐、馬拖、書古、普雄、拉普、依洛10個鄉鎮,株數均在6000株以上,占全縣總株數的60%、占全縣總產量的51.3%。全縣核桃株數最多的鄉鎮為白果鄉,共計23067株;全縣核桃產量最大的村為中所鎮的和平村,年產115.5t,平均單株產量高達82.5kg。但在過去的發展中,由于受舊的傳統觀念束縛,廣大農戶實行隨意性發展,粗放型管理,導致本縣核桃產量低,產品質量差,效益低下。
為確保“1+x”生態產業發展提供種苗和嫁接穗條,加快越西優質核桃產業發展,縣委、縣政府成立了“核桃產業化發展領導小組”,林業部門成立了“核桃生產技術指導辦公室”。在深入調查與統計的基礎上,越西縣結合各種因素,對核桃產業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一是確定了新民等4個鄉鎮為核桃良種資源收集保存與采穗圃區,開展了品種的引、選、育試驗研究和培育基地所需的良種繁殖材料。二是確定了南箐鄉白泥村為良種苗木繁殖區,建立53.3hm2苗木快繁基地,供培育基地所需良種苗木和部分商品苗。三是確定了瓦巖等4個鄉鎮為產業基地示范區,以開展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示范基地建設。四是確定了梅花等34個鄉鎮為全縣核桃生產基地建設區,按規劃布局和相關要求逐年開展造林設計和實施。
3.1 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
越西縣年均溫13.3℃,絕對高溫35.2℃,絕對低溫-8.6℃,年活動積溫≥3600~4500℃,無霜期246d,年日照1647h,年降雨量1389.11mm。核桃適宜的年均溫為12~15℃,年日照為2000h以上,年降雨量為800mm以上。境內無工礦企業,空氣無污染,水質優,是理想的無公害產品生產區域。
3.2 豐富的土地資源
越西縣幅員面積2255.47km2,全縣90.75%的人口是農民,大多數居住在海拔1800~2700m以上的區域內,而該區域正處于核桃適宜生長的海拔范圍,經統計,適宜發展核桃的土地資源達3000hm2以上,這些區域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pH值大都在6.5~7.5之間。
3.3 市場前景好
據統計,今年核桃大批量上市期間平均售價10元/kg,品質好的16元/kg,比其他大路水果都要高,而且市場供不應求,“錢”景看好。
3.4 核桃堅果耐貯藏和運輸
核桃堅果果殼較硬,耐貯藏運輸,可保存幾個月的時間,在長途運輸中也不存在擠傷碰爛的現象,人背馬馱對其產品質量基本無影響,適宜在交通條件較差的偏遠山區發展。
3.5 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優質泡核桃基地建成后,栽植20株/667m2,單株干果產量以10kg/667m2計算,產量為200kg/667m2,按10元/kg計算,產值2000元/667m2,人均年增加收入2900元。該產業的實施,可轉移出大量勞動力從事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和諧穩定。通過興辦核桃加工企業,進行產品精深加工,不但產品得到增值,財政增收,而且增加了就業門路,有助于緩解城鄉就業難題。同時核桃屬深根性樹種,根系發達,防風固沙,防踏保埂能力強,它將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防止水土流失,而且還有可觀的經濟收入,對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安全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發展核桃產業戰略,做好“山”的文章,要充分尊重群眾意見,以農民為主題,政府積極主導,把核桃產業的發展與林權制度改革和牧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規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閑置地、田邊地角,助力培植壯大核桃產業,傾力打造全州核桃生產基地區域縣。
4.1 加大投入,科技先行
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于育苗、栽種、科技培訓等各項核桃產業的建設,免費為群眾提供樹苗、肥料,無償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和培訓服務,解決科技人員少,技術服務機構不健全,嚴重制約科學技術推廣的問題,在全縣各鄉鎮、村組培養出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鄉土人才。
4.1.1 對新園林必須按“7個1”技術標準建園和栽植 選一塊氣候適宜、土層深厚、有水源的適生地;挖1個長、寬、深各1m的大坑;施用25kg/667m2農家肥;栽1株苗木粗壯,根系完整,無病蟲害的好苗;灌1擔定根水;蓋1塊覆蓋樹盤、保持土壤濕潤的地膜;打1個防止人畜踐踏的護欄。
4.1.2 管理 在栽種的過程中要注意良地是基礎、良法是保障、良種是關鍵、良效是結果。做到每年松土除草2次,施肥2~3次,整形修剪1次。
4.1.3 高換 加快對原有劣質核桃樹用優質泡核桃高接換優的工作,提高品質。
4.1.4 搞好采穗圃的建設 滿足全縣優質核桃穗條的供應。
4.2 樹立典型,狠抓樣板
在加強管理和完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使每個鄉鎮都有1~2個樣板林,同時選擇1~2個具有推動作用的鄉鎮建成樣板鄉鎮。用建樣板、樹典型的方法,輻射和帶動全縣核桃產業的發展。務必建設一塊,成功一塊,見效一塊,使之形成建設一個點,拉動一條線,帶動一大片的發展格局。
4.3 興辦加工企業,進行核桃精深加工
本縣優質泡核桃基地建成后,其產品需要收購和加工,才能提高產品自身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為此政府要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認真梳理“1+x”生態產業存在的問題,實行“誰種誰有”,鼓勵外地、本地企業在本縣興辦收購加工企業。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盡快創建一個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核桃深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做大做強本縣的核桃產業,實現山上治本增綠、山下加工增值。推廣“公司+農戶”的新型模式,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良性循環運作體系。
2016-11-13
張華亮,男,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果樹技術研究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