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果推薦
1.1 成果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1.2 所屬產業
種植。
1.3 成果內容
“中黃35”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選育的超高產高油大豆新品種,2006年和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豆2006002(夏播)、國審豆2007018(春播)],2007年通過內蒙古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蒙審豆2007005),2009年通過吉林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吉審豆2009002)。2009年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20060408.1)。
該品種夏播生育期100d左右,春播121d。株高75~90cm,有效分枝數1~2個,橢圓型葉,白花、灰毛,莢熟色為褐色,結莢習性為亞有限型,粒形圓,黃色種皮,黃臍,百粒重18~22g。中抗大豆花葉病毒病和灰斑病,中感大豆孢囊線蟲病。蛋白質含量為38.86 %,脂肪含量23.45 %,屬高油品種。
該品種于2004~2005年參加國家黃淮海夏大豆區試,平均產量205.12kg/667m2,比對照增產12.41%。2005~2006年參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產量189.7kg/667m2,比對照增產8.5%。2004~2005年參加內蒙古區試,平均產量162.4kg/667m2,比對照增產23.4%。2008年參加吉林省區域試驗, 比對照增產5.9%。2007年在新疆采用覆膜滴灌結合水肥同步的高產栽培技術,創單產371.8kg/667m2的高產典型,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國內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和十大農村科技新聞。2009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收5.79hm2,創單產364.68kg/667m2的全國大豆大面積高產紀錄。2012年在新疆塔城地區再創單產421.37kg/667m2的全國大豆小面積單產紀錄,已連續3年成為超400kg/667m2的單產典型,增產潛力巨大。
該品種適合我國三北地區10個省市自治區推廣種植,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北部夏播和遼寧錦州、吉林中晚熟地區、陜西關中平原、寧夏中部、甘肅中部和內蒙古東南部地區春播種植。
該品種已累計推廣面積達10萬hm2,抗逆性強,適宜密植,比較效益好,市場應用前景廣闊,已連續5年被列為農業部主推大豆品種。
2.1 成果來源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2.2 所屬產業
種植。
2.3 成果內容
“中稻1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聯合選育的水稻新品種,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10046)。
該品種屬粳型常規水稻。在黃淮地區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53.5d,比對照“9優418”早熟4.4d。株高104.4mm,穗長17mm,每穗總粒數151粒,結實率84.2%,千粒重26.1g。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4.3,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條紋葉枯病最高發病率5.4%。整精米率62%,堊白粒率45%,堊白度4.2%,膠稠度80.5mm,直鏈淀粉含量17.1%,稻米適口性較好。
該品種于2007年參加黃淮粳稻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631.6kg/667m2,比對照“9優418”增產4.3%(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單產652.8kg/667m2,比對照“9優418”增產5%(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單產643.4kg/667m2,比對照“9優418”增產4.7%。2009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577.5 kg/667m2,比對照“9優418”增產0.9%。
該品種適宜在河南沿黃、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區種植。
該品種自審定以來,在黃淮海地區建立“中稻1號”水稻新品種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示范點5~8個,示范面積40hm2;建立良種繁育田200hm2,累計生產“中稻1號”良種300萬kg,獲凈利潤420萬元;累計示范推廣2萬hm2,農民累計增收4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