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
[摘要]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成為經濟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點。與傳統的產業相比較,文化產業屬于新興產業,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升級也有著積極意義。本文在分析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基礎上,對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提出對策建議,期望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有借鑒意義,以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文化產業 經濟發展 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44-02
文化發展是經濟社會的重中之重,而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也是衡量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與傳統的工業相比較,文化產業有著自身明顯的優勢,對于促進國家經濟轉型、拉動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等都有重要意義。20世紀90年代,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意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紛紛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來扶持和推動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業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發展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國內文化產業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中央到地方紛紛擬定相關文化發展戰略。雖然文化產業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是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有著無限的潛在市場,前景廣闊。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大背景下,大力發展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成為我國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先選擇。
一、文化產業的經濟特征
(一)文化產業的邊際成本低
文化產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在其初期需要大量的資本、智力等投入,但是在作品完成之后,就進入了批量銷售期,因其龐大的銷售數量,邊際成本會急劇下降,也就是說文化產業是前景廣闊的朝陽企業,活力無限,目前已經發展為很多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目前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其文化產業的產值已經在國民總產值中占有重要地位。針對文化產業的這一特點,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如果有政府的政策性傾斜,給予文化行業企業以資金或者技術上的支持,就可以有效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文化產業獲得規模效益,以增強其競爭力。
(二)文化產業的收入彈性高
與物質消費品不同,文化產品是一種精神層次消費品。著名經濟學者馬斯洛在關于人的需求研究中,把人的文化需求放在了最高層面。因此,文化產業的消費是建立在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之后的,只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民才會對文化產品有需求。也就是說,文化產品對于一個家庭的收入水平有著一定的要求,其收入彈性較高。只有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為什么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得比較成熟。
二、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文化發展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
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已超過39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3%,可以看出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總量的提升。但是同歐美等國相比較,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時間較短,未來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巨大,可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文化產業必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產業升級
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對于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加快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可以促進社會各種資源稟賦向第三產業轉移,加快傳統產業中落后部分的淘汰,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二是以文化產業的發展來帶動和促進傳統產業的發展;三是利用文化產業的輻射作用來提高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的文化核心競爭力。
(三)拉動國內消費需求
進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不高,這也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屏障。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居民消費的拉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止重視物質消費,更重視文化消費。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對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作用巨大。
(四)創造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
一直以來我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缺口很大。發展文化產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比較好的途徑,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第三產業產值每增長1%,可以增加100萬的就業崗位。作為第三產業的主力軍,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國就業問題。
(五)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產業的全球競爭也日益激烈,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抬升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可以改善文化產業的貿易條件。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已經提高,世界各國對中國發展模式越來越關注,這也要求我們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輸出文化產品,通過文化產業的出口使中國的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讓世界更加認可中國,更加了解中國,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六)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和促進人們身心健康
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人們提高思想文化修養。文化修養的提高對于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重要意義,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動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將有利于人們獲得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休閑娛樂、觀看演出、旅游健身等精神文化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這將極大有利于人們釋放壓力,調整心態,增強幸福感,改善生活的質量。
三、美國文化產業發展對我國的借鑒
(一)美國文化發展現狀
提到文化產業的發展,美國首屈一指。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如今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美國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讓美國的經濟更具活力,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很多方面都促進了美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完善的文化產業集群和先進的文化產業的管理經驗,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也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二)美國文化產業取得如此成績的原因分析
一是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有完善的立法保護。遠在1970年美國政府就已經頒布了《版權法》,這是美國頒布的第一部版權方面的法律;1917年,美國政府又出臺法律規定對于非營利性文化組織免征所得稅;1965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國家藝術及人文事業基金法》,該法律從法律層面規定了美國政府每年要向文化產業政府支出比重;1982年通過了《反盜版和假冒修正案》,對于盜版等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懲罰,有力地保護了知識產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1997年頒布了《反電子盜版法》,對于數字化產權進行保護。這些法律的頒布和實施為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寬松的環境,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大繁榮、大發展。
二是美國政府引導文化發展。美國政府一直都大力鼓勵其他產業和外來資本對文化產業進行投資,并為其創造寬松的市場環境。除了上文提到的政府對非營利性的文化組織免稅以外,還制定了各種財政優惠措施,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鼓勵。此外,美國隊本國文化產業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對國外文化產品輸入征收較高的關稅,鼓勵文化產業輸出。
三是美國人才儲備戰略的推動。除了因為其寬松的市場環境和雄厚的資金以外,美國文化產業發展還與其實施人才儲備戰略有關。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重視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廣泛地吸納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這些人為美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源于寬松自由的大環境。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只有這樣,人民才會有靈感和創作欲望,美國自由的社會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人民對于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大,市場潛力巨大,這為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四、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從本國的國情出發
我們應該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的具體情況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我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文化底蘊深厚。通過發掘和創新,這些傳統文化會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同時,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利用當下經濟文化全球化的過程,借鑒和吸收國外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提升本國的文化競爭力。
(二)政府引導文化產業發展
在美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應該積極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從全局出發,為文化產業發展制定一個系統和全面的戰略方針,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導向作用。其次,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嚴厲打擊各種侵權行為,激發文化產業從業者的創作積極性,以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繁榮。最后,政府應該在政策上鼓勵和扶持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補貼、減稅等方式來給予文化產業以支持,把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三)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人才的規模擴大。首先,我們應該重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制定文化產業人才規劃綱要,改進傳統的教育培養的方式,培養出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其次,要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充分調動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創作積極性;最后,要善于引進海外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微.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探析[J].新聞界,2007
(01).
[2]劉國軍.文化產業發展與廣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01):82-84.
[3]田田葉.淺析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J].宏觀經濟管理,2012(07):65-68.
[4]原淑玲.文化產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8(01):79-83.
[5]王晗.文化產業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J].財經問題研究,2016(05):48-53.
[6]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3.
[7]李懷亮,方英,王錦慧.文化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J].經濟問題,2010(02):26-29.
[8]陳湘舸,江勝玉.文化產業與文化經濟[J].湖南經濟,2003(06):16-17.
[9]張佼,王雙進,郭軍瑞.我國文化產業研究綜述[J].北方經濟,2010(01):43-44.
[10]李微.美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探析[J].新聞界,2007
(01):123-124.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