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岳福新
[摘要]文化適應理論(acculturation),其結構框架被稱為“Berry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模式觸及全球化核心問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個體在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碰撞之間,如何選擇其心理和行為方式。本文探討文化適應內涵,Berry的文化適應理論,并就該理論對我國政府近年在國際舞臺上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所帶來的文化啟示進行分析。
[關鍵詞]文化適應 理論模式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82-02
文化適應研究作為跨文化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該領域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在其他領域諸如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都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全球化進程加快,不同文明,多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促成了此研究增多的趨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并存,相互交融成為主要趨勢。面對此種形態,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下的群體都面臨著心理和行為方式的選擇,這也促成了文化融合,逐漸形成多種文化形態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討Berry的文化適應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對我國當今“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啟示。
一、文化適應內涵
19世紀末,來自美國民族事務局的J.W.Powell提出了“文化適應”的定義。他認為文化適應是指來自外文化者對新文化中的行為模式所導致的心理變化。在此基礎上,Redfield, Linton和 Herskovits于1936年對文化適應重新進行了定義,他們認為文化適應是指由個體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從早期對文化適應的概念不難看出,其重點強調主流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巨大影響,而主流文化影響相對較小,我們稱之為文化適應的單維度模式。John.Schuman提出的文化適應理論則從教育領域詳細探討了文化適應與二語習得的關系,在其理論中,他提出影響人們去學習異文化中的第二語言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社會距離,另一方面是心理距離。John.Schuman將社會距離分為社會顯性、結合方式、封閉性、凝聚性、學習者社團規模的大小、文化和諧性、社團的態度和打算居留時限等因素,社會距離代表著學習者社團相對于目的語社團而言的地位,或者學習者被目的語社團容納并與之接觸的程度,這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創造第二語言的環境去提高學習者對異語言的敏感度;心理距離指的是學習者個人對目的語及其社團的總體心理感受,重點強調個人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的重要性,其包括語言震驚、文化震驚、動機、自我透性。心理距離的作用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作用沒有社會距離大,當社會距離對二語學習者沒有起到明顯作用的情況下,心理距離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簡而言之,John.Schuman的理論從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闡釋了文化適應對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性及意義,對我國外語教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Berry文化適應理論
Berry的文化理論模式在此前單維度理論模式的基礎上對文化適應理論進行了發展,也就是我們提及最多的雙維度模型。該模型將文化適應研究的理論層次推上一個更加全面細致的層次。Berry根據兩種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個體所產生的反應態度為依據,進行兩個維度的考量,即保持傳統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與其他民族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性。在Berry研究結果看來,兩種研究傾向性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兩種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時,個體在保持原有民族文化的同時,認可并且接受其他文化是互不影響的,其個體的文化身份具有相互獨立性,也會伴隨著不同文化的認可程度變化而變化。
Berry根據個體針對不同文化碰撞所采取的不同態度,列出四種文化適應的策略: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和邊緣化(marginalization),并對四種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從非主流文化族群的角度,整合是指文化適應中的個體既重視保持傳統文化,也注重與其他群體進行日常的交往;同化是指個體不愿意保持他們原來的文化認同,卻與其他文化群體有頻繁的交往;分離是指個體重視自己原有文化,希望避免與其他群體進行交流;邊緣化是指個體既不能保持原來文化,又不被其他群體文化所接受。Berry從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交流的角度對四種策略進行了闡釋。當主流文化實行熔爐策略時,非主流群體會采取同化;當主流文化實行種族隔離時,非主流會采取分離;當主流文化實行排外策略時,非主流文化會采取邊緣化;而當主流文化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策略時,非主流群體會采取整合策略。我們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去考慮Berry的這種文化策略,世界有可能會產生四種可能的結果:世界文化同質化——非主流社會逐漸趨同于主流社會(同化);相互的改變——全球化導致交流雙方的某些方面的趨同,共享一些特質的同時有保留了各自的獨特之處(融合);相互排斥——非主流群體抗拒主流群體的影響并與之隔離,或主流群體無法與非主流群體交往;主流支配——非主流文化被毀滅,并且不能融入主流文化,其成員喪失了文化紐帶(被邊緣化)。
此文化適應理論也從一個側面迎合了薩繆爾·亨廷頓在其著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的文明沖突論,其從政治學角度將世界沖突的根源歸結為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建議美國當局重視文明,文化的力量,探討在世界范圍內美國文化輸出的可能性,倡導文化主宰世界,采取文化措施讓異文化群體接受美國文化,但同時他也提出世界在將來不會出現同一的普世文化,而是會出現幾個由超級大國主導的文明圈,世界的沖突也會集中在這幾大文明圈之內。基于世界文化的角度,出于對美國安全考慮,其大膽預測未來世界對美國構成主要威脅將會來自兩大文明,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其觀點認為世界沖突與矛盾在將來也主要會集中在此兩大文明之中。當今世界格局保持“一超多強”的局面,但是地區沖突與矛盾不斷出現,主要集中在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周邊,這一點印證了其預測的準確性。薩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與Berry的文化適應理論某些方面不謀而合。幾大文明圈的形成,需要在其文化圈內采取整合同化的策略,文明圈才會得以形成,文化圈內部又會有許多小型文化圈之間的交融與碰撞,最終會歸于大文化圈之中。當然,Berry所提出的世界同質化假設在薩繆爾·亨廷頓的理論中被完全否定,單一的普世文化不會出現,文化如同世界格局一樣,會出現多極化的局面,這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
三、Berry 的文化適應理論對“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啟示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此倡議提出后,得到了沿線國家及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一帶一路”不僅僅可以實現沿線國家經濟利益上的互惠,也必將會對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帶來極大的促進作用。此戰略構想沿線會經過中國華夏文明、印度古文明、伊斯蘭文明、歐羅巴文明乃至非洲文明等引導人類世界進程的文明圈,多種文化并存于文明圈內,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創造出形態各異的民族文化,結合上文提到的Berry的文化適應理論,本著“經濟為重,文化先行”的原則,助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做好以下幾點啟示工作。
(一)提倡文化整合,促進文化包容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要經過形態各異的文化圈,在不同文化影響下的人們,語言﹑思維方式等呈現出巨大的差異,此種差異往往容易造成誤解和摩擦。文化整合是文化交流中最理想的狀態,在兩種文化相互交流時,個體既重視保持傳統文化,也注重與其他群體進行日常的交往。
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我國企業必將走出國門,與華夏文明之外的人們進行經濟,文化上交往,此刻我們的國民其文化身份不僅僅代表其個人,更多地會帶有國家身份的文化標簽,這就需要我們“走出去”的企業及個人時刻牢記我們國人的文化身份,表現出我們大國國民的風范,將我們華夏文明的優秀特點及品質帶到異國他鄉;同時也應該加強與沿線國家民眾的交往,深化友誼,表達出我們國人謀求和平發展的誠意,擴大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的深度及廣度。
(二)提倡文化平等,弱化文化主流與非主流
文化不論歷史長短,影響大小都應該尊重,平等對待,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由下層經濟基礎決定的,所以世界文化有發展程度的差異,但其地位應該一律平等。“一帶一路”沿線文化呈現出文化迥異并存的局面,我們應該本著“文化平等,文化共榮”的原則,不強調誰是主流文化,誰是非主流文化,最大程度加深文化合作,避免沖突與摩擦,表現出我們與其他文化群體求和平,求發展,求共榮的誠意,消除其他文化群體在遇到外來文化時所采取的分離或者邊緣化策略,強化與其他文化群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三)提倡文化多極化,避免世界文化同質化
政治學中提出世界格局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而世界文化也將會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的作用,加強與沿線各文化群體交往合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各文化群體優秀特點,招攬各方優秀人才,為“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智力支持,發展自身文化同時,也促進其他文化的繁榮,達到文化共榮的局面,避免Berry理論中的世界文化趨于類同,是對世界文化的拯救,也是對“一帶一路”戰略目標的具體實施。
四、結語
Berry的文化適應理論詳細地闡釋了兩種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時,個體采取的行為方式和態度所有可能造成的理論結果,這也是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我們所研究真正達到的跨文化交際的結果,我們所要達到的跨文化交際的結果,文化適應理論都有所概括,應用到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之中,需要我們在Berry文化適應理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方文化因素,本著“經濟為重,文化先行”的策略,發揚我們偉大的中華文化,尊重和包容沿線其他文化,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早日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Berry J. Acculturation: 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
[2]Berry J.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
[3]黃永紅.跨文化交際學教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4]Iris Varner Linda Beamer.全球工作環境下的跨文化溝通[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6]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A Study of “One Belt, One Road” Based on Berrys Acculturation
Abstract:Acculturation, Berrys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fers to the core point of globalization, which would be how to select our mental and physical methods when dominant culture met with non-dominant culture in the era of multicultural world.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concept of acculturation, Berrys acculturation. Based on this theory, certain analyses to the strategy of “One Belt, One Road” advocat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will b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cculturation;Theoretical model ;One Belt, One Road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