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士華
[摘要]英美文學是以擬人的藝術性手法把英國美國的風土人情和審美展現出來,英美文學評論則是對英美文學進行解讀和剖析,以將英美文化更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受文化差異的影響,不同國家和種族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會不同,最終導致人們對一部作品的評論不同。本文主要從研究英美文化特點入手,并對文化差異對評論影響進行分析,從而讓人們了解文化差異對評論影響的重要程度。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國 美國 文學評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94-02
英美文學種類比較多,主要有戲劇、小說、詩歌等。英美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在各自發展自己,由于英語的表達能力很強,決定了英美文學的作品風格比較多樣。同時人們由于受語言、宗教信仰、歷史、個人閱歷、愛好、環境、文化等影響,對英美文學的評論也會不盡相同。
一、英美文學評論概述
英美文學評論是以英美文學作品為前提,建立在英美文學作品基礎上的,以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特點及其事件規律來鑒定英美文學。英美文學評論的形式多樣,根據作品特色分為小說評論、戲劇評論和詩歌評論。英美文學評論的主要目的是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一次全面性的多層次的全方位的品讀。比如對美國著名文學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和英國著名文學家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進行評論時,要從寫作背景、作品內容和文學表現風格等方面來進行鑒賞,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專業評論。對一般文學作品也需要從作品創作背景、時間、題材特征等方面來進行多層次分析,這是英美文學評論的一個基礎,也是主要內容。英美文學評論文學色彩鮮明、表現特點藝術性強,是全面綜合對作品的評論。
二、英美文學的發展
英國文學比美國文學發展起步早,發展的歷史長,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受歷史、文化、政治的影響比較大。美國文學是在19世紀末受英國文學影響,且作為英國文學的分支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后逐漸成熟并快速發展,在各國民族文學力量里是最獨立、最強大的。
(一)英國文學發展
1.中世紀時期
盎格魯等在中世紀時期從北歐入侵到英國,在英國史詩《貝奧武甫》中人們了解到:貝奧武甫為了保衛百姓的安全殺死了毒龍和巨魔,同時也在這場斗爭中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在這部畫面鮮明生動、結構完整且完美的史詩中,人們尋覓到了古英語詩歌的蹤跡。在6世紀末的時候,基督教傳入英國,有基督教色彩的比德的《英國人民宗教史》富含的哲理比較符合史實,因此被人們誦讀。之后丹麥的入侵給英國文學帶來破壞,但是在維塞克斯國王的堅持學術振興的理念下,英語開始在文學史中產生。
2.新古典主義文學時期
在新古典時期,人們對英國文學是非常推崇的,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有詩人蒲柏,蒲柏的作品比較有諷刺性。這個時期的作家有一定的啟蒙精神,開拓了現實主義和隨筆兩個文學學派。笛福的散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對歐洲大陸產了生重要影響,為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
3.浪漫主義文學時期
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布萊克,他的代表作品《經驗之歌》和《天真之歌》等體現的是對當時法國革命的絕對支持和擁護,他在作品中強調的是用想象力啟發人們的思想。浪漫時期英國眾多作家的作品反映了英國文學的浪漫特點,這種浪漫也深刻影響之后世界文學的發展,對世界文學史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4.現實主義文學時期
現實主義是法國的庫爾貝畫家和下夫列里作家一同提出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是并列的。但現實主義作品的特點是現實、不會用想像和理想去主導文學作品的客觀過程,它反對不實際的想法。
5.后現實主義文學時期
20世紀初,英國的文學作品突破比較大,特別是在戲劇方面。有代表性的是愛爾蘭人蕭,蕭的劇評比較精辟,為后現實主義打開了新的局面。蕭的作品與古典戲劇巧妙結合,作品的戲劇題材和思想都很新穎,且是從正面而非側面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帶動英國戲劇發展,并給英國戲劇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美國文學發展
1.殖民時期
在殖民時期,美國文學是受英國文學影響比較深的。在安妮·布拉茲特里特、邁克爾·威格爾斯沃斯等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出英國文學的縮影。
2.獨立革命時期
獨立革命時期,美國文學產生了大量詩歌,美國民族文學也從此誕生,從此大量美國的詩人和散文家也誕生,這都標志著美國的政治獨立帶動了美國文化獨立,且促進了美國文化快速發展。
3.南北戰爭時期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文學的發展轉向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在資本主義處于自由競爭的階段時,美國的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作家時思想較自由,與此同時讀者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變得自由,兩種自由帶動的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樂觀性比較強。90年代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民主制度,開始批判民主制度,導致創作出來的作品批判性增強,空想社會主義也融入其中。
4.兩戰時期
在兩戰時期,美國文學發展比較快,由此誕生各種學派,總體來說,各種學派的集中點都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矛盾和精神狀態進行描述,并反映存在的問題。之后發展最大的兩大文學思潮是左翼文學和現代文學,這兩種文學思潮也對世界文學史起到了重要的帶動和影響作用。
5.二戰后時期
二戰后,內容詳細的評傳開始在美國文學創作中出現了,并快速發展,文學家的傳記發展得也比較快。由于二戰中有很多猶太人被日本人殘酷殺害,導致美國文學評論家震驚并對自己信念產生動搖,由此,戰爭后題材的小說開始廣泛傳播。
三、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的影響
(一)語言差異帶來的影響
組成一個民族的最基本要素是語言,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代表的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時代性,直接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特點,且深刻而重要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一部文學作品是有靈魂和軀干的,文學作品的思想是靈魂,語言是軀干。文學作品的創作是用語言來表達作品的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作品的靈魂,兩者不可分割。在英美文學評論中,不同國籍和種族的評論家對作品評論的角度不同,語言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評價的內容。語言都是英語的英國和美國,由于生活環境不同、歷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在英國和美國的典故和習俗中的英語的使用也有所差異。英美文學評論家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評論時,如果不能熟悉并掌握這些典故和習俗方面的差異,就沒有辦法理解英美文學作品,不能對作品進行深刻評論。正常情況下,英式英語在日常使用中是比較嚴謹的,評論家在對英式作品進行評論時使用語言也不能隨意,而且會帶有尊重和崇敬的心理,這些評論家的嚴謹評論也反映了英式英語的沉穩和莊嚴。美式英語則和英式英語相反——美式英語的前身是英式英語,它的發展是以英式英語為前提和基礎的,它不像英式英語那么正統,但對英式英語進行了一定革新。美式英語獨成一派的時間比較短,歷史背景不深厚,帶動的是美式文學作品在創作時不受傳統束縛,比較容易創新。美式文學是以美國英語為軀干的,作品創作者借助深厚的語言功底讀對語言進行提煉和加工,將自己的意思用語言精準地表達出來,使文學作品具有豐富的民族性。在對美式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時一般都比較開放,用詞也比較鮮明、自由。英式英語的傳統讓英國文學評價顯得中規中矩,但作家在進行英國文學作品創作時的語言使用上還是很嚴謹的,而且歷史感覺很厚重。美式英語使美國的文學作品創新性強,且有利于掀起文學思潮,在這些新思潮的帶動下,人們的思想相對開放,容納度也較高,更促進了美國的快速發展。評論家在對美國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時,是站在創新性和自由性的基礎上,所以這些自由創新評論把美國文學作品變得越來越獨到,也帶動了美國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壇的迅速崛起。
(二)文化內涵差異帶來的影響
在歷史因素的影響下,評論家對英國文學評論在文化傳統的繼承和反繼承的掙脫中掙扎,17世紀和18世紀的英國文學評論就體現了這個矛盾。17世紀和18世紀的英國文學作品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創作的手法也比較荒誕,到了20世紀,評論家開始對之前的評論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英國文學作品評論開始向女權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發展。英國文學評論的這一轉折對構建當今社會文學理論有重要意義。特里·伊戈爾頓是當時英國著名的評論家,他對一些作品的評論比較偏向馬克思和社會主義思想,評論角度比較獨特,他的評論高度是之后的評論家無法達到和比擬的。美國是一個殖民地國家,它的歷史背景是受英國影響的,文學作品主要是受英國文學和印第安文學影響。影響并不是完全復制,美國作為一個殖民地國家,文學發展時間不長,是英國文學的延伸,但同時也更注重人們創新能力和獨到見解的培養。
(三)人道主義差異帶來的影響
從15世紀開始,人道主義就變成資產階級鞏固其制度的工具,隨著歷史發展,人道主義內涵變得越來越完整。人道主義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人類的權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英國受基督教影響,在人道主義推崇中把上帝作為信仰,有一定的人文指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美文學評論的發展方向。英國和美國的人道主義是不完全相同的,英國的人道主義相對成熟和保守,美國的則更多的是創新。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戲劇家、詩人莎士比亞的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都體現了英國人文主義精神,而且這些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哈姆雷特》中的“Tobe or not to be,thats a problem”雖然語句不長,但是可以明顯體現出哈姆雷特的性格是優柔和寡斷的,集思想家、戲劇家和詩人為一身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國文學作品評價。人道主義在英國文學作品評價中運用時間不長,只有在原有人道主義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夠讓文學作品對社會發展起作用。美國因為沒有歷史包袱,且在爭取獨立戰爭中取得勝利,所以人道主義比較獨特而且態度激進,對于作品評價,觀點也比較自由,沒有什么顧忌。馬克·吐溫所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反映的就是美國的真實歷史。比較多的評論家對這個作品的評論是諷刺了美國種族歧視的情況。美國的文學作品評論是比較自由的,人們品讀一部作品時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見解去做的,可以褒貶不一,有一定創新性。
(四)文化歷史差異帶來的影響
英國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但宗教一直在英國占有重要地位,英國文化受宗教影響比較大,因此英國文化有著明顯的相對于神權和禁欲主義的人本主義傾向。英國文學作品評論中,由于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徹底性,導致對人本主義的觀點也比較保守。隨著社會發展,宗教的影響漸漸弱化,英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本主義也常常被多數人所否定。但人本主義仍然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美國文學作品評論對于人本主義顯得很激進,因為美國是獨立戰爭勝利后發展起來的新國家,比較年輕,本身沒有歷史包袱,更沒有文化遺留下來的爭論,加上在獨立戰爭中形成的獨立、自由和民主的文化氛圍,使得美國文學評論更加有創造力。
【參考文獻】
[1]王保艷.英美文學歷史與發展研[J].前沿,2012(18):
43-44.
[2]肖書珍.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芒種,
2013(04):36-37.
[3]高麗.淺析英美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J].作家,2012(22):210-211.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