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國君 宋繼珊
內容提要:在ECFA時代,兩岸物流的深化合作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本文對臺灣企業和大陸企業結盟合資共建冷鏈物流設施的運作規律及兩岸所實施的ECFA協議對聯盟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聯合決策下冷鏈產品市場零售價、兩岸企業對冷鏈物流設施的投入以及兩企業的利潤均為最優,實現多贏;ECFA協議效應的不斷增大,批發價、零售價、市場需求量、兩岸企業的收益均隨之增大,且市場需求量的增速高于批發價和零售價。由此需要兩岸企業增強互信,通過多種方式深入合作擴大ECFA協議效應。
關鍵詞:ECFA協議;物流聯盟;兩岸關系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1-0183-10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臺灣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遵循平等互惠、循序漸進的原則于2010年6月29日簽署,由此開啟了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新時期。2010年9月12日ECFA正式生效,雙方期望透過此協議,進一步增進彼此貿易與投資關系,建立有利于兩岸經濟繁榮與發展的合作機制,從而達到加強雙方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之目的。盡管臺灣方面一直希望能夠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協定)和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以避免臺灣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被邊緣化”的危機,但目前取得突破性進展且合作較為順利的仍是ECFA。其不僅為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提供了重要平臺,還為臺灣在未來參與其他亞太區域經濟合作協議的實施提供了參考和經驗,也為臺灣產業鏈延伸、國際物流的跨境綜合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平臺。ECFA通過經濟合作、貿易與投資、早期收獲計劃三方面內容強化效益,尤其是在經濟合作上,包含了電子商務、海關合作、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貿易便利化等方面,從而在供需關系上有助于加強兩岸供應鏈延伸和物流的深層次合作。
2011年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將冷鏈物流作為兩岸合作主要試點項目之一,并確定廈門、天津為兩岸冷鏈物流試點合作的示范城市,由臺灣經濟部發揮幕后支援與推手作用,負責各項政策的規劃問題,并委托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執行。2011年11月臺經濟部邀請臺灣物流從業者成立“兩岸冷鏈物流技術與服務聯盟”,主要從市場面、營運面、技術面加深兩岸合作,截至2015年底加入聯盟的企業已達249家。但在兩岸冷鏈物流聯盟合作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些問題,諸如:兩岸關系發展面臨著政治關系不穩定因素,勢必會波及物流業;臺灣地區對大陸物流的限制;兩岸物流業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均衡;兩岸冷凍保鮮技術的差距致使食品安全成為重大問題;臺灣農產品運到大陸的物流效率問題。目前兩岸正在積極建立出口地共配模式并尋求合適試點口岸之分撥倉儲,建立內地物流的根據地,以兩岸企業合作聯盟的形式著手解決。綜上可見,在ECFA條件下,如何協調冷鏈物流合作實現其最大化效益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問題。本文結合ECFA關稅優惠與合作形式的相關政策,對冷鏈物流體系中臺灣企業和大陸企業結盟合資共建冷鏈物流設施的運作規律及兩岸所實施的ECFA協議對聯盟的影響進行研究。
二、ECFA協議下的冷鏈物流聯盟機制
基于ECFA協議的物流合作下,多以冷鏈物流設施共同投資形式為主。ECFA協議要求合資建立的企業,臺方必須掌握50%以上的股權,因此臺灣物流企業是投資冷鏈物流體系的主導者,具有主要的決策優勢。現階段ECFA協議在冷鏈物流方面的主要影響為降低關稅,吸引臺灣積極出口并刺激大陸消費者需求,結合目前ECFA協議在兩岸的實際運作情況, ECFA協議在冷鏈物流的效應可以理解為政府對兩岸冷鏈產品的關稅補貼及相應的技術合作、知識共享、金融合作等多方面效應[1],通過降低關稅促進雙方貿易往來,交流先進冷凍低溫技術和領先信息,謀求深層次合作,為兩岸供應鏈的效益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由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共同投資建立冷鏈物流設施的物流聯盟,如圖1。以下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對不同決策情形下的聯盟機制進行分析、比較。
(一)變量定義及假設
p:大陸冷鏈產品貿易公司的市場零售價格,是大陸企業的決策變量。
ω:臺灣冷鏈產品合作社企業的單位產品批發價格,是臺灣企業的決策變量。
e:ECFA協議效應。
D0:冷鏈產品市場基本需求。
fp,e:表示冷鏈產品零售價格和ECFA協議效應對冷鏈產品基本需求的影響系數,fp,e=α-βp+γe ;α、β、γ為參數,其中α為市場飽和性參數,β為價格敏感性參數,γ為ECFA協議效應參數,且α>0,β>0,γ>0。
a:表示大陸貿易公司對冷鏈物流設施的投入,是大陸企業的決策變量。
b:表示臺灣合作社企業對冷鏈物流設施的投入,是臺灣企業的決策變量。
g(a,b):表示冷鏈設施投入對基本需求的影響系數,ga,b=kma+ktb;km和kt分別表示大陸企業和臺灣企業對冷鏈物流設施投入的敏感系數。
τ:表示臺灣方面對冷鏈物流設施投入的分擔率,是臺灣企業的決策變量,且τ∈[0,1]。該比例越高,說明臺灣方面的投入越多。當τ=1時,說明冷鏈物流設施全部由臺方企業出資建設;當τ=0時,表明臺方僅保持自身效益最大化下的投入水平,并不會為大陸分擔多余投資。
Πm:大陸貿易企業的利潤。
Πt:臺灣合作社企業的利潤。
Πm+t:兩岸合作企業的總利潤。
下文中,變量加上標“d”表示單獨決策;加上標“s”表示Stackelberg博弈下的分散決策;加上標“c”表示聯合集中決策。
給出下列假設:
(1)大陸企業和臺灣合作社企業均為完全理性的獨立決策者,根據各自期望利潤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
(2)為簡化運算,臺灣合作社企業的正向邊際運營成本(如運輸成本、庫存成本)為零,或者將其與批發價合并考慮,視為批發價的一部分。
(3)市場需求函數為D=D0fp,eg(a,b)。其中,D0為基本需求,fp,e表示冷鏈產品零售價格和ECFA協議效應對基本需求的影響系數;g(a,b)表示冷鏈設施投入對基本需求的影響系數。
(4)本文不考慮對冷鏈產品生命周期的探討,僅考慮單周期博弈的情況。
(二)單獨決策下的物流聯盟機制
此時雙方同時進行決策,臺灣企業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則來選擇批發價格ω、冷鏈物流設施投入分擔率τ和冷鏈物流設施的投入水平b。顯然,臺方選擇的最優冷鏈物流設施分擔率τd=0。在此條件下,臺方企業和大陸企業的收益及兩岸總的目標利潤函數分別為:
即在三種不同決策情形下,零售價格p隨著ECFA協議效應的增加而增加。
上述結論表明:無論臺灣合作社企業和大陸貿易企業之間采取何種決策方式,隨著ECFA協議效應的增加,都可能會上調產品的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期望從政府提供的“福利蛋糕”中分得一部分。ECFA在冷鏈產品的影響中包括關稅補貼,這種補貼雖然是給消費者的,但是企業通過提高其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也間接地從補貼中獲利,即企業可能借助于ECFA協議而存在投機行為。
二、算例分析
在兩岸積極推進冷鏈物流合作的響應下,大陸F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臺灣Y公司共同出資在大陸建設新型超低溫冷凍倉庫,其主要作用為加工處理吞拿魚、芭蕉魚等水產品。設計冷藏儲存能力約為3200噸,預計年加工制造能力可達5000噸,是目前國內具備超低溫冷藏、加工各類水產品能力的高科技冷藏倉庫。兩企業冷鏈物流聯盟的運作流程如圖2所示。
表2至表4表明:冷鏈產品的批發價和零售價隨ECFA協議影響程度的增加而增高,而且使臺灣企業、大陸企業的最優利潤和市場需求量均有所提高,供應鏈的總利潤也有所提高。這與前面的論證相符。同時顯示:聯合決策下雙方企業的利潤變化幅度最為明顯,這主要是由于雙方采取合作態度時,可以為企業免去很多試錯成本并降低由判斷失誤所帶來的損失所致。
從圖3和圖4可見,在雙方企業相合作的聯合決策下的零售價格低于非合作的單獨決策和Stackelberg分散決策情形下的零售價格;而對于批發價格而言,在Stackelberg決策下和聯合決策下的批發價分別大于單獨決策下的價格;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隨著ECFA協議影響因子的增加而增加,且非合作情形下,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增加較快。
從圖7可見,聯合決策下的市場需求量明顯高于單獨決策和Stackelberg分散決策這兩種非合作情形下的需求量;無論是合作博弈還是非合作情形,市場需求量都隨著ECFA協議影響的增加而增加,且合作情形下的需求量增速更大。這充分表明,基于政府的角度,兩岸需要繼續深化ECFA合作程度,加大對兩岸企業或消費者的補貼,刺激需求。而且,如果兩岸企業進行合作則需求量可大幅度提高,進而促進雙方貿易往來,帶動航運、空運等物流業發展。據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2011年實施ECFA協議以來,兩岸早期收獲產品銷售額達到17992億美元,截至2014年底早期收獲產品增長至20735億美元。
從圖8和圖9可見,在兩岸企業進行合作的聯合決策下,雙方企業的利潤分別高于非合作情形下單獨決策和Stackelberg分散決策下的利潤;兩岸企業的利潤均隨ECFA協議影響的增加而增加,且聯合決策下的利潤增長更快。由此可見,從企業角度來說,可以從ECFA協議這一政策中獲益,且兩岸的ECFA協議合作地越緊密,兩岸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多,即ECFA協議政策會促使企業合作。
三、結論與對策
本文提出ECFA協議效應因子e,以此說明各變量在該因子下的變化情況;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對比研究了單獨決策、Stackelberg分散決策和聯合決策下,大陸企業與臺灣企業的最優決策及利潤變化。結論表明:聯合決策情形以最高的臺灣企業對冷鏈設施的投入、最高大陸企業對冷鏈設施的投入、最高的投入分擔率、最低的零售價格、最多的產品需求量和兩岸企業最高的收益取得了“多贏”;隨著ECFA協議效應因子的增強,市場需求量及雙方企業的投入與利潤均隨之增強。
根據上述結論,并結合兩岸冷鏈物流的實際運行情況,給出如下對策建議:
對于大陸企業而言,合作情形下的下的聯合決策其零售價格p雖比兩種非合作情形下要低,但是較低的零售價格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因此聯合決策下的市場需求量D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情況。在聯合決策下,大陸企業對冷鏈設施的投入b與其余兩種情形相比最高,但整體的企業收益情況也是三種情形中最好的。所以,大陸企業應以更加謙遜、包容的態度,通過多種形式積極與臺灣企業合作,既可避免自己由于信息不對稱處于孤島狀態,又免于被動追隨地位。同時,聯合決策的合作形式有利于雙方供應鏈全程監控統合,企業可以聯手對抗市場價格震蕩等挑戰。
從臺灣企業而言,雖然Stackelberg分散決策下的批發價ω在三種決策情形中最高,但企業利潤在單獨決策下比Stackelberg分散決策情形更有利。但這同時提醒大陸企業,如果未采取任何措施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進行合作,則臺灣企業很可能會采取單獨決策的方式敷衍合作,以此來謀取較大利潤,這是大陸企業和政府都不愿看到的,因為在此種合作方式下大陸企業的利潤最小。但如果雙方均采取聯合決策,雖然臺灣企業的投入水平a在三種情形中是最高的,分擔比率也最高,但其收益均比其余兩種決策情形更為有利,因此應鼓勵雙方以開放的態度擁抱合作,尤其是對于臺灣企業而言,更應該深入了解大陸市場和企業,客觀認識并分析市場行情,不要受黨派偏激言論的影響,以互信的姿態、多維度地與大陸企業展開合作,共謀發展。同時在聯合狀態下,臺灣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監控大陸企業的冷鏈保鮮狀況,防止陸商因成本問題而發生“斷鏈”現象,影響產品質量和臺商信譽。
兩岸企業的收益隨著ECFA效應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這表明雙方的合作不應僅停留在投資層面,應多維度地實現聯盟合作以盡可能地擴大效應獲得更多利益,可以采取的路徑有:(1)技術知識合作模式。因為臺灣企業的冷鏈技術與發達國家不分伯仲,因此具有技術讓渡轉移條件。還可以從技術層面衍生至管理理念和方法等領域,最大化地增強ECFA效應。(2)人才合作模式。兩企業可以通過人才聯合培養、人才培訓互引、人才交流學習等方式,實現兩岸先進知識的對等交流,分享冷鏈物流領域的優秀育人方法,推動冷鏈物流聯盟合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3)冷鏈信息平臺合作模式。可以通過商企融資合作,集合世界領先的冷鏈物流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打造區域性的冷鏈云端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效益。
在冷鏈物流聯盟合作方面,兩岸應構建合理制度促進冷鏈物流聯盟建立與合作的規范性和穩定性,目前需要構建的機制有:(1)雙方政府共同制定冷鏈物流聯盟合作的優惠措施,積極鼓勵兩岸企業聯盟。(2)兩岸標準不統一是阻礙冷鏈物流發展的重大問題。應由政府牽頭,以行業為主導,建立健全低溫庫凈度和溫度控制、冷凍冷藏質量管理監控、包裝技術等,統一建立以HAACCP為核心的全程質量監控體系,積極推行ISO、QS等質量安全認證制度。(3)應建立諸如“兩岸冷鏈物流協會”等對接單位,專門承擔兩岸冷鏈物流聯盟的建立與發展工作,統籌協調相關事宜。
從政府角度來看,雙方應在堅持“九二共識”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做好冷鏈物流聯盟合作的頂層設計,確定以“合”為核心的設計藍圖。(1)原則制度:兩岸冷鏈物流聯盟的建立應在ECFA協議的基礎上堅持“政經分離”、互惠互利、適度讓利及先易后難的原則。(2)公平機制:兩岸應加速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進程,逐步形成公開、透明、對等地冷鏈物流市場,建立全面開放、合作競爭的公平機制。(3)分工合作:臺灣方面固然在冷鏈技術等方面相對領先于大陸,但也應看到大陸在渠道、供應鏈、研發等高層次領域的不俗成果。雙方應在互惠共贏、效益平衡的條件下,共同開發市場和營銷通路、共同鉆研技術與產品,把橫向合作作為兩岸冷鏈物流聯盟建立及后續合作的新層面。除上面提到的,在兩岸政府層面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增強合作:(1)冷鏈試點特區。(2)重點方面合作。兩岸政府可以在冷鏈物流領域內選取互補性強的方面,如農產品冷鏈、冷鏈運作模式、低溫設備技術等實行鼓勵優惠措施,也可納入ECFA“早收”清單,以大幅度地降稅等政策先行推廣市場。根據以上建議和對策,本文繪制兩岸F企業集團和Y企業的優化聯盟合作方式,如圖10所示。
雖然隨著臺灣地區領導人更迭,ECFA后續協議的協商與簽署的困難與障礙很大,兩岸物流合作依然存在嚴峻的挑戰,但臺灣必須把握好這一歷史賦予的機遇,以更寬闊的胸襟、更長遠的目光審慎合理地設計兩岸物流合作的實現路徑,這樣才能構建可持續成長的兩岸供應鏈和大物流體系,從而有助于兩岸企業的經營“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參考文獻:
[1]陳火全. 后ECFA時代兩岸冷鏈物流合作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49-58.
[2]Jorgensen S,Zaccour,G. Equilibrium Pricing and Advertising Strategies in a Marketing Channel [J].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99, 102(1):111-125.
[3]張維迎. 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Abstract:Under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deepening cooperation in cross-strait logistics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peration of joint venture and cold chain logistics facilities between Taiwan enterprises and Mainland enterprises and influence of ECFA protocol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on allia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alliance can be optimally operated in the case of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game model since the retail price, the investment to infrastructure and the profit are all optimal. With the effect of ECFA improved, wholesaling price, retail price, the demand and the profit increase accordingly, and the increasing speed of demand is higher than those two prices. Therefore, the corporations across Taiwan strait should strengthen trust, and deepen cooperation in various ways to increase the ECFA effect.
Key words:ECFA; logistics allianc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