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茹 陳俊杰 王子良
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簡稱為“巴塞爾委員會”)的解釋,銀行表外業務(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OBS)有狹義、廣義兩種不同的內涵。狹義上指按照現行會計規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但是未來有可能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負債總額的業務,如擔保類、承諾類、衍生交易類等,稱為或有債權(債務),它們是有風險的經營活動。廣義上則泛指所有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業務,除上述或有債權(債務)外還包括支付結算等不影響資產負債總額的金融服務類業務。而或有債權(債務),在風險成為現實時,就轉為表內業務。隨著商業銀行利差收入逐步收窄,表外業務的開發與拓展便成為各家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從而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對于金融監管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國外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較早,業務品種多樣,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形成了一整套的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鑒。
國外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現狀
現今國外商業銀行已經形成了“客戶導向(Cu s t ome r -driven)”的服務理念,配備先進的技術設備,擁有專業的業務團隊,其四大類表外業務的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表內業務,業務品種豐富多樣,被稱為“金融百貨公司”。據統計,國際商業銀行使用過的具體業務品種數以萬計,其表外業務規模大于表內資產。如表1所示,摩根大通2015年的表外業務規模是其表內資產的7.73倍,業務內容包含咨詢、保險、共同基金以及信托等多個業務類別。
種類繁多的銀行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以美國為例,FDIC的統計數據顯示,次貸危機前美國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在30%至50%之間。雖然在次貸危機中國外各大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等表外業務受到較大沖擊,但是危機過后表外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迅速上升,非傳統表外業務發展很快。摩根大通的表外業務在2013年為其貢獻了50.14%的收入。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股、富國銀行、德意志銀行等幾家知名商業銀行在次貸危機之后迅速恢復了表外業務的收入,2009年以后均占比40%以上,其中德意志銀行2014年非息收入占比達到55.3%。
盡管國外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在次貸危機后普遍縮短了業務期限,降低其占用的資本,從而降低業務風險,但是其資產質量仍不容樂觀。例如,美聯儲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末美國儲蓄機構、商業銀行的不良信貸類表外業務占比為5.84%,雖然遠低于2009年的15.51%,但仍明顯高于2006年3.3%的水平。各國也相繼采取有效地監管手段加強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
國外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措施及經驗
各國政府采取的管理措施
次貸危機爆發前,相關國際組織已經意識到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存在著隱蔽的風險性,并向各國監管當局提出了建議。但是各國政府受到金融業游說公關以及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同時出于提高本國銀行機構國際競爭力的考慮,在一定程度上默許銀行機構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資本管制,實現監管套利,提高收入。最終使得在實際操作中,對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的監管處于缺失和滯后的狀態。各國商業銀行對表外業務的披露方式差別很大,披露出來的信息也缺乏有效性。
次貸危機爆發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風險隱患迅速爆發出來。表外業務的高杠桿率在獲取高收益的同時,也會成倍地擴大損失。雖然從單個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某些金融工具可以分散風險,但是這也意味著風險的牽涉面更廣,增加了系統性風險。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以及信用評級機構在危機前贏得了包括監管當局在內大多數人的信任。但是當危機發生時,監管當局以及普通金融消費者發現,專業機構開發的產品如此復雜以至于難以認識其實質。世界各國的監管當局針對危機中出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監管改革措施。本文選取美國、英國、日本作為代表進行介紹。其主要改革措施見表2。
國外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經驗
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美國、英國都設立了專門的宏觀審慎監管機構,負責監測、識別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對有可能導致重大風險的具體事項、總體趨勢提出風險預警,并向其他監管機構提出監管建議。這種轉變源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牽涉范圍廣、透明度低的特點,一旦消費者或者有關金融機構出現集體選擇失誤,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
強化微觀審慎監管。西方各國監管當局在微觀審慎監管方面,傾向于通過禁止傳統商業銀行的高風險業務活動或者約束銀行的業務規模,盡可能實現表外業務風險與表內資產的隔離;通過提高資本管制等各方面監管標準,盡可能控制表外業務風險規模;通過擴大監管范圍,提高信息披露要求,改革、監管高管薪酬機制,盡可能減少潛在的道德風險。而表外業務越復雜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會使得評級機構的影響力越大,對此各國監管當局均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加強跨機構、跨國合作,避免監管套利行為的發生。各國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交流合作不僅可以避免過度監管帶給金融機構的高負擔,還可以有效避免結構性套利行為的發生。而國際組織提倡的并受到英國等國家政府方面支持的國際合作則可以有效防止出現跨境監管套利。另外,推行全球統一的會計并表規則,將傳統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納入到資產負債表中,并且按照統一的資本要求進行審慎監管,將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趨勢。
對中國的啟示
高度重視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次貸危機的事實證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蘊藏著巨大的風險,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美國“危機爆發——監管強化——放松監管——危機爆發”的歷史已經證明,對風險的監測、監管應該采取積極應對的措施。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雖然相比于國外商業銀行而言業務種類較為簡單,業務規模較小,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規模的不斷擴大,“金融脫媒”對銀行傳統盈利模式的沖擊將越來越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不斷發展,應該充分吸取國外商業銀行的教訓,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避免大規模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逐步完善監管體系。(1)我國目前金融業監管是“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制,但是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對系統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非常重要,有必要建立專職機構;(2)我國近年來也出現了很多金融創新產品或服務,這些新的產品、服務該如何界定其種類,該由什么部門進行監管,這是傳統的分業監管體系應該面臨的挑戰;(3)由于金融產品的發展越發復雜,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日益突出,成立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部門以實現教育、指導,解決糾紛的功能很有必要。
審慎處理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平衡關系。即使經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西方國家也并沒有禁止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拓展,而是通過金融監管機構的改革,以及廣泛而具有試探性的政策規制來規范和引導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健康發展。這種管理方式有利于平衡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侯志茹、陳俊杰,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王子良,中國建設銀行個人存款與投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