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峰 胡濱
農業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民是提高收入最困難的群體。解決“三農問題”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考察小崗村時強調,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把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現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這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新一輪農村土地改革重大制度創新紅利,更好發揮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基礎的物權融資支持農村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作用呢?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展以農村最大資產的土地為對象,開展以農村土地用益物權為核心的金融創新,即開展農村物權融資。
農村物權融資是指基于農村土地用益物權而開展的融資形式,一般農村物權融資是指以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 (耕地、林地、草地、海域、水域灘涂)、農民住房財產權(含宅基地使用權)、農民承包土地收益權、船舶使用權、漁船所有權、大中型農機具所有權等為抵押擔保或保證向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融資方式。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和承包土地收益權是主要的物權融資標的物權。
基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物權融資
土地承包經營權包括對耕地、林地、草地、海域、水域灘涂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是指農戶、企業法人及其他經濟組織(以下簡稱“借款人”)以其依法取得且經登記確權的已流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債權擔保取得的貸款,并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一種貸款業務。
該模式在2006年首先由國開行聯合重慶市和福建三明農村信用社兩地率先試點,后在四川、遼寧、寧夏、山東、浙江、湖北、河南等省都進行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試點。
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232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關于集體所有的耕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2016年3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關于印發《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暫行辦法》的通知在全國232個試點縣(市、區)等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推廣。
此外,基于林權的抵押貸款物權融資也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物權融資的一種重要方式。林權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依據《森林法》或《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按照有關程序,對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確認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林權抵押貸款2004年福建就開始探索,隨后安徽、江西、遼寧、云南等全國范圍開展。2013年,中國銀監會與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林權抵押貸款的實施意見》指出可抵押林權具體包括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及相應林地使用權;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的林地使用權;國家規定可以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所有權、使用權和林地使用權。
此外,沿海省份遼寧、山東、福建、廣東、浙江等還開展了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的物權融資模式、內蒙古、青海等省區開展的草場權抵押貸款的物權融資模式,山東、寧夏等省區開展了水域灘涂養殖權抵押貸款的物權融資模式。
基于農民住房財產權(含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貸款物權融資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是指宅基地使用權人,在不轉移對其宅基地使用權、住宅及其附屬設施的占有的情況下,將其宅基地使用權、住宅及其附屬設施抵押給債權人,作為債權的擔保,在宅基地使用權人到期不能還款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債權人有權就該宅基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上的住宅及附屬設施處分后所得價款優先受償的制度。農村宅基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卻是分離的。宅基地所有權屬于集體,使用權屬于農民,因此只能抵押宅基地使用權,所有權并不能抵押。雖然法律允許農村房屋抵押,但是由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受限,加上農村房屋登記發證工作尚不完善很多地方更是尚未完成,金融機構農村房屋抵押權的實現非常困難。因此試點中大部分地區都是通過政府擔保或者金強機構對申請進行嚴格控制,來防止出現抵押人還不起貸款的情形發生,如風險基金、保險保障等,或者允許農民通過其他方式償還貸款或者延長還款日期等措施,防止農民最終無法按期償還債款出現無家可歸的情形。
目前各地實踐中的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都是連同房屋抵押一起進行的,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直接抵押模式,一種是間接抵押模式,還有一種是隱形抵押模式。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天津市薊縣等59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關于集體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上述調整在2017年12月31日前試行。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必須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要完善配套制度,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整體指導和統籌協調、監督管理,按程序、分步驟審慎穩妥推進,防范各種風險,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并就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報告。
基于農民承包土地收益權的保證貸款物權融資
2012年吉林省率先開創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基礎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物權融資模式,并在山西、內蒙古、河北、黑龍江等省區陸續推廣。土地收益保證貸款物權融資是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基礎以農戶土地的未來預期收益為保證,從而實現在金融機構成功貸款。農戶先將土地流轉給政府設立的物權融資公司,再通過后者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第一步,申請貸款農戶必須完成確權并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他們與物權公司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同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物權融資公司。第二步,物權公司充當貸款擔保人。由物權公司向金融機構出具對農民貸款負連帶責任的承諾函,農民正常歸還金融機構借款后,物權公司與農民的土地流轉合同自動解除,否則,物權公司將按合同約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另行發包,款項歸還金融機構。貸款額度則小于等于農戶貸款年限內土地的預期收益評估價值的70%。目前吉林省的實踐走在前列,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實現了全省覆蓋,擁有全國最多和最大的物權融資公司。2015年12月2日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吉林省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圍繞分散現代農業規模經營風險、盤活農村產權,對農村金融組織、供應鏈金融服務、擴大農業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優化農業保險產品等進行探索。2015年12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等八部委聯合發文,批復了《吉林省農村金融改革綜合試驗方案》。
綜上所述,基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物權融資、基于農民住房財產權(含宅基地使用權)的抵押貸款物權融資和基于農民承包土地收益權的保證貸款物權融資是農村物權融資的三種主要模式。這三種模式都已經開始了全國范圍的試點。未來,隨著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經營權流轉的進一步推進,以農村土地用益物權融資為核心的農村物權融資金融創新的進一步深入,必將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金、資產,為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經驗和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金融支持。
(作者單位: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