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坤榮
古代詩詞是華夏文明的精粹,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然而,現今中學生卻對古詩詞越來越陌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越來越趨向于功利化,將學生視為知識灌輸的對象,讓學生機械記憶、無趣做題,拋卻了詩的意象美、情感美,凝固了詩的生命力。
那么,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再現古詩詞的優美意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筆者認為,應強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采用恰當有效的策略引導學生善學古詩詞,使學生沉醉在詩的美妙意境中,點“詩”成金。
一、強誦讀,圈重點,鋪善學之地
蘇軾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朗讀是了解意思、把握情感的直接途徑,新課標對古代詩詞也有明確的朗讀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將自我的情感投注到文本中去,與文本在朗讀中交匯融合為一體,從而傳遞情感,達成教學目標。
《觀刈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任陜西縣尉時所作的一首詩,全詩26句,130字,言簡意豐。在教學過程中,一位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多層次、全方面的朗讀。首先,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朗讀的時間。在自由朗讀中,學生用聲音觸摸文字,感受了古詩文的音韻美。與此同時,學生也生出了很多困惑:“左臂懸敝筐”中的“敝”應如何朗讀?“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怎么理解?隨后,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全班推薦一位同學進行展示性朗讀。其他同學通過仔細聆聽和初步探究,從音韻、節奏、情味上對朗讀進行評價,營造了觸動心弦的課堂氛圍。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間實現了思維的碰撞,同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朗讀的誤區,有效地解答了學生的質疑。最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進行了字正腔圓、有情有味的集體誦讀,充滿情味的朗讀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詩詞的認知,喚醒了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
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誦讀應貫穿古詩詞教學的始終,在此過程中,學生用聲音彈奏一曲和諧流暢、韻味無窮的詩詞之曲;在此過程中,學生與文字呼吸與共,心與文字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強化誦讀,為學生鋪設了善學之地,也使古詩詞教學更接地氣。
二、巧釋義,設基點,奠善學之石
古詩詞以精準的文字包蘊了豐富的內涵,傳遞了深刻的情感。但是,古詩詞特有的歷史性和時代感,如同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橫亙在學生和文字之間,使他們望而卻步。如何破解古詩詞的文字密碼,使學生容易理解,是古詩詞教學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白居易的詩雖然在歷史上被評價為“老嫗能解”,但是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的限制,在理解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著名特級教師李鳳老師在教授這首詩時,解讀到“右手秉遺穗”中的“秉”時,沒有直接將意思告知學生,而是在黑板上醒目地呈現“秉”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字形了解字義。“用手握住農作物”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學生學會了通過字形會意解讀古詩詞的方法。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李鳳老師對“刈”“炙”“敝”等字的解讀。“刈”字“義聲從刀”,理解為“割”的意思;“把肉放在火上烤”,“炙”字可見烈日炎炎;“敝”是一條“巾”內外皆破,足見人民生活的困窘……在此過程中,古詩詞文字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教師的智慧啟迪也讓教學事半功倍。
特級教師黃厚江說:“語文教學的第一層境界應該是有‘趣。”教師巧妙的釋義法增添了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開啟了古詩詞的鑒賞之旅,同時還活躍了學生思維,激活了學生興趣,使學生學會望“字”生義,舉一反三,也由此為其奠定了善學之石。
三、重感悟,破難點,孕善學之花
在古詩詞的世界里,一個個精準傳神的文字如同散落天際的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成就了斑斕的星空,也營造了幽遠的意境。那么,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該如何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文字中傳遞出的那份美,才能使詩人精心播撒的流光溢彩的“星星”不至于淪為普通的石頭呢?
在《觀刈麥》一詩的教學中,一位教師抓住“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反復咀嚼,在咀嚼中發揮想象:“當時的農民在怎樣的環境下勞作?”這個問題觸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充滿畫面感的文字瞬間從學生口中流淌出來:“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背受炎熱的陽光烘烤。”可見“蒸”和“灼”兩個動詞再現了當時天氣的炎熱。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追問:“即便天氣如此炎熱,當時人們的心情如何?”學生們思維的火花再一次被引燃:“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然而,探究的腳步并沒有停止,教師又問:“你覺得這句話中哪個字用得最妙?”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進行個性化的朗讀。有人說,“盡”字道出了農民在勞動中筋疲力盡的狀態;也有人說,一個“惜”字道出了農民雖然力已盡,但為了搶收,為了活命,只好忍著,挺著,也體現了他們內心的無奈和掙扎。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整體感悟全詩,體會詩人觸景生情寫下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嘆,總結詩人的情感:一個“愧”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賦稅制度的不滿。
知名學者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一個個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洋溢著一種充滿魅力的風韻。在探究的課堂上,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從一個個漢字中感受到一份份厚重的情,這是學生審美能力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注重學生感悟,在無形中突破了教學難點,在無意中孕育了學生的善學之花。
四、善拓展,挖亮點,鍛善學之金
現在,一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充實課堂,想方設法補充材料,另一方面也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刻意引經據典,進行拓展延伸。殊不知,一些不合時宜的拓展不但人為地破壞了古詩詞的欣賞意境,而且加重了一節課的負擔,大有喧賓奪主之嫌疑。
例如,在《觀刈麥》的教學過程中,一位教師利用一節課的最后十分鐘投影呈現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諷喻詩《買花》,教師在仔細釋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當讀到“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這一句時,教師止不住悲戚,動情地說道:“一聲長嘆,道不盡的是賦稅的沉重,說不完的是百姓的疾苦。最后我們再來朗讀一下白居易的這兩首諷喻詩,感受詩人的情懷。”如此拓展,聽課者不禁要問:“《買花》這首詩的拓展意義何在?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的那份情感,那么一首《觀刈麥》足矣!”“一節課同時要對兩首詩進行解讀,教師和學生早已殫精竭慮,哪里還有時間解決難點?哪里還有空間細細回味詩的美?此拓展延伸大有狗尾續貂之嫌。”
而另一位教師在進行《觀刈麥》的教學時就顯得智慧得多,當探究到“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一句時,教師適當補充了白居易的《賣炭翁》中的一個句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更令人叫絕的是,教師并沒有完整地呈現整句詩,而是讓學生有選擇地在詩句的空白處填寫:是“怨”還是“愿”?音同字不同的兩個字一下子激活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經過揣摩,學生一致認為,所填字應為“愿”,此句詩應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不同的兩句詩,一句是煎熬的熱,一句是徹骨的寒,但是相同的是詩人寫出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反差,寫出了勞苦人民心中的煎熬,此為異曲同工之妙。如此拓展不禁讓聽者拍案叫絕。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審美和創造美和諧統一,學生既感受到了一字傳神的魅力,又體會到了滿腔無奈的情愫。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巧妙適當的拓展,唯有拓在理解難點處,拓在感情升華處,才能進一步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潛力,使拓展和文本學習相融無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因此,教師唯有將加強誦讀、巧妙釋義、注重感悟、善于拓展四個方面統一于古詩詞教學中,才能圈定重點、鋪設基點、突破難點、形成亮點,豐韻古詩詞的內涵,成就至善的語文課堂。如此,學生的善學之石才能在教師的精心鍛造下變成永恒的善學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