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語文課堂,很多時候應當書聲瑯瑯。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激發他們想讀、敢讀、樂讀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愛上誦讀。那么,教師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誦讀呢?下面筆者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點體會,舉幾例淺談。
一、變化誦讀方式,讓文字輕舞飛揚
平時的語文課堂,學生習慣聽老師的指揮。在教師的導演下,教師的范讀,可能成為一場獨角戲;教師指導的個別讀,可能讓其他學生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引領的齊讀,可能會讓朗讀變得千篇一律。為什么不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呢?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讓他們為自己的朗讀出謀劃策,應該讓他們自由發揮,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這個思考和討論的過程,就是閱讀與誦讀的收獲。
筆者在教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時,有這么幾段:
這里春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閃光的、盛開的藤蘿。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
“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我在開花!”它們嚷嚷。
一個人朗讀這一部分內容,顯得單調乏味,不能把紫藤蘿瀑布千萬朵花一齊開放的壯觀情景表現出來。筆者讓學生自由討論怎么讀,把決定權給了學生,學生熱情高漲,有學生提出:這部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為何不讓學生來扮演每一朵盛開的小花,表現競相開放的熱烈場面呢?于是,他讓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但讀下來,效果一般。馬上又有學生建議:兩個人讀勢單力薄,文中說話的是“他們”,由此看來不止兩朵花,是很多花,索性全班同學一起來做小花,豈不熱鬧非凡!學生的這個想法讓人拍案叫絕,嘗試下來,確實效果很好,全班參與其中,“我要開花”的聲音此起彼伏,讀得歡快自豪。學生真正感受到了上文所說的“活潑熱鬧”的場面,表現了“瀑布”般的紫藤蘿花旺盛的生命力。
改變常規誦讀教學方式,變教師的“導讀”身份為“評委”身份,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激發學生的思維,讓文字隨著學生的誦讀飛舞起來。
二、抓住重點字詞,讓情感溢于言表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抓關鍵字詞是有感情朗讀課文的一種重要方式。重音處理是朗讀中最常見的基本技巧,它是指為了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將某些詞語讀得突出一些。通常情況下,在朗讀句子中的關鍵詞語時,要讀得重一些,響亮一些,讓它的突出成為理解整句的關鍵。如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中有這么幾句: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在朗讀時抓住關鍵字“騎”和“俯”,“騎”字表現的是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的形象,他們作威作福,橫行霸道,重讀“騎”字,表現對他們的憎惡之情;而“俯”字,是甘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的革命者形象,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重讀“俯”字,表現對他們的崇敬之情。通過抓住這兩類人的典型動作的對比,來突出他們一個把人民當牛馬,一個卻給人民當牛馬,讓學生很好地體會這兩類人的區別,讀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
由此可見,抓住重點字詞重音朗讀的處理方法,可以使誦讀傳情達意,生動感人,幫助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注意節奏快慢,讓畫面躍然紙上
讀任何作品都不要從頭到尾用一個語速,要根據作品內容進行“有快有慢”的朗讀,這是教師對學生誦讀節奏的一般要求。但如何把握好這個“快慢”呢?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時常用到輕、重、緩、急等詞語。可是,輕到什么程度,重到什么程度,很難具體地給學生講清楚。快慢是節奏變化的重要體現,“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頓少而且時間短、連接多;“慢”是指字音稍長、停頓多而且時間長。只有在快慢處理上產生變化,才能顯出節奏的不同。何時快,何時慢,怎么快,怎么慢,需要朗讀者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反復琢磨而得。把握好節奏的快慢,朗讀起來自然抑揚頓挫,畫面感十足。下面筆者試舉教學中誦讀快慢各一例來分析。
梁衡的《夏》中,有這么一段:“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渲染了勞動的緊張氣氛,加之句式短小,讀起來節奏要快,從而表現農民勞動的緊張感,學生腦海中自然就會呈現農民勞動揮汗如雨的畫面。
蘇軾的《水調歌頭》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是對月光動態的描寫,表明時間的推移,也表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這般美景下的孤獨。所以在朗讀時,不可快讀,可以采用教師范讀的形式,放慢朗讀速度,讓學生閉上眼睛,一邊朗讀,一邊發揮想象,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個極富古典文學美的詩歌意境中。這時眼前就會出現一幅唯美的藝術畫面:皎潔的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得離人不能成眠。再讓學生放慢速度,反復誦讀,讀出韻味,讀出情感,讀出感受。
把握誦讀節奏,掌握輕重緩急,讀出抑揚頓挫,就能讓畫面躍然紙上,讓文字變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變冰冷為溫熱,讓文字富有生命力。
四、優化誦讀設計,讓古文韻味十足
學生常說:最難讀的是古文。殊不知,古文自有它的韻味在里面。姚鼐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我們怎么才能讀好古文?除了常規的自由讀、集體讀、個人讀和教師范讀,古文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朗讀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本。
有教師在教《記承天寺夜游》時,與學生一起,在文中加了一些嘆詞: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唉!)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欸!)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中庭。(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唉!)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些增加的嘆詞反映出作者心情的變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心理活動。學生誦讀時感情投入,表情豐富,讀得有聲有色,興致盎然。
《陋室銘》里有兩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如讀成“212”拍,則強調了動詞“上”和“入”。如讀成“221”拍,就強調了形容詞“綠”和“青”。兩種不同的讀法,讓學生自己去比較體會,定能讓他們另有收獲,使朗讀妙趣橫生。同時,讓他們更好地領悟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高雅志趣。
古人讀書,很重視誦讀。誦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所以,古文教學要精心設計誦讀活動,無論是教師給出適當的誦讀指導,還是讓學生自己根據句意斷句吟誦,都能讓學生更深切地感悟文言文的精髓和魅力。
最后,筆者引用葉圣陶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說過的一段話:“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工夫太少,多數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誦讀可以更主動、更直接、更深入地走進文本的世界,與作者傾心交流,獲得更大的精神滿足。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誦讀,抓好誦讀,給誦讀留一席之地,必定讓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