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燕 覃英 彭偉萍 陳英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廣西 南寧 530021)
博萊霉素配合負壓引流在外陰癌淋巴結清掃術后的護理研究
潘丹燕 覃英 彭偉萍 陳英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廣西 南寧 530021)
目的 探討博來霉素配合負壓引流在外陰癌淋巴結清掃術后的護理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選取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臨床分期I-III期的外陰癌患者40例,均行腹腔鏡下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加外陰局部根治性切除術,術后腹股溝區均采用負壓引流,觀察組采用博來霉素配合閉式負壓引流,對照組采用單純閉式負壓引流,觀察兩組患者腹股溝區愈合情況及術后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腹股溝區恢復明顯好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少,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博萊霉素配合閉式負壓引流對減少外陰癌根治術后腹股溝淋巴漏有較好的療效,有利于腹股溝區的愈合,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外陰癌; 博萊霉素; 負壓引流; 術后護理
Vulvar cancer; Bleomycin;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Postoperative care
外陰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較少見,約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3%~5%[1]。淋巴轉移是其主要的轉移途徑之一,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是外陰癌手術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術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淋巴漏(發生率3.06%左右)[2]、下肢淋巴腫等,導致腹股溝區術口長期不愈,影響下一步的放化療,嚴重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負壓引流為傳統的術后腹股溝區引流方式,但效果欠佳,是困擾外陰癌術后護理專家的熱點問題。博來霉素已成功應用于胸腔積液,機理為產生無菌性炎癥以促進囊壁粘連、囊壁閉合、降低囊壁的通透性,以減少淋巴的滲出。近年來我科對外陰癌術后病人采用博萊霉素配合負壓引流治療淋巴漏的患者給予精心的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瘤科外陰癌患者40例,采用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為星期一、三手術的患者,共20例,采用術后腹股溝區采用博萊霉素配合閉式負壓引流。對照組為星期二、四手術的患者,共20例,采用術后采用單純閉式負壓引流。兩組進行臨床對照研究。臨床分期:I期-III期,手術方式均采用腹腔鏡下外陰癌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加外陰局部根治性切除術。患者一般情況見表1。


1.2 方法
1.2.1 閉式引流管放置的方法 手術后即行引流瓶負壓封閉引流術,將引流管放置于股三角的最低點,皮膚固定引流管防止滑脫。腹股溝區術后用500 mL鹽水袋間斷性局部壓迫腹股溝區24 h。
1.2.2 閉式引流管的管理 要維持有效負壓,一般調整在-16~-8 kPa。在此期間需密切觀察負壓源是否存在,引流管保持通暢。
1.2.3 博萊霉素的用法(僅觀察組) 術后3 d若負壓引流瓶中的引流液>20 mL/d,則從引流管中注射生理鹽水10 mL加博來霉素10~20 mg,夾管保留2 h后放開,必要時每5 d重復給藥直至引流液小于5 mL/d后拔管。
1.3 評價指標 統計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指標,包括拔管時間、腹股溝區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觀察患者術后腹股溝皮膚相關并發癥、淋巴相關并發癥以及術后住院天數。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2。


2.2 術中情況資料比較 見表3。

表3 術中情況資料比較 例
3.1 術后腹股溝區護理 由于腹股溝區淺、深淋巴結均被切除,術后股三角區的皮瓣與底部之間形成“空腔狀”,術后改變其空腔狀及改善局部的血運對于腹股溝區的愈合至關重要。我們的經驗是術后局部加壓包扎72h后用0.5~1.0kg水袋加壓。持續負壓引流,引流量<5mL/24h方可拔管。預防深靜脈血栓,術后48h用低分子肝素抗凝7~10d。
3.2 腹股溝區引流管的護理
3.2.1 妥善固定 引流管為多孔引流管,確保負壓引流管接頭連接緊密,無漏氣,無受壓、扭曲。引流管處于無張力狀態,指導患者正確翻身,防止活動時牽拉導致引流管脫落,避免引流管受壓卷折使負壓中斷。
3.2.2 維持有效負壓 加強引流管的宣教,保證引流管有效吸引,引流瓶放置應低于切口20~30cm處,負壓一般調整在-16~-8kPa。術后每1~2h巡視觀察組,班班相交,避免引流管受壓卷曲使負壓中斷。
3.2.4 博來霉素引流管灌注的護理 術后72h時若引流液>20mL/24h,則給予局部生理鹽水10mL加博來霉素10~20mL由引流管注入,夾管保留2h后放開,閉管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腹股溝區疼痛、引流管固定處有無藥物外滲、腹股溝區有無紅腫等。每日記錄引流量及性狀。72h后如果引流液仍無明顯減少,可重復給藥。每日記錄雙側腹股溝區的引流量,觀察腹股溝區的皮膚顏色,有無水腫、壞死、潰爛、引流管口有無滲出、有無膿性分泌物、皮溫情況、雙下肢有無水腫等情況,若引流液無明顯減少。
傳統的開放性外陰癌根治術由于手術創面大,切除腹股溝淋巴結時皮下組織切除多,術后易發生腹股溝切口長期愈合不良,文獻[3]報道發生率高達50%以上。盡管腹腔鏡下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能避免能有效避免傳統開放性手術范圍大,術后仍存在淋巴漏的可能性,而腹股溝區的引流在對腹股溝區愈合上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單純行負壓引流經過多年的實踐證實效果欠佳,目前無明顯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我們參考博萊霉素用于間皮瘤胸腔積液方法的提示,創新性采用博萊霉素配合負壓引流的方法應用于外陰癌術后的腹股溝區引流,能明顯減少創面的滲出,縮短拔除引流管的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減少了術后皮膚相關并發癥(腹股溝區皮膚壞死、感染),淋巴相關并發癥(淋巴滲液、淋巴囊腫、淋巴水腫)。觀察組較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因觀察組術后至后續治療的間隔時間短,故對外陰癌患者的術后康復有積極意義,能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符合目前惡性腫瘤個體化治療的理念,有較好的臨床意義。
[1]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2.
[2]Bevan-ThomasR,SlatonJW,PettawayCA,Contemporarymorbidityfromlymphadenectomyforpenilesquamouscellcarcinoma:theM.D.Andersoncancercenterexperience[J].JUrol,2002,167(4):1638-1642.
[3] 盧艷,姚德生,莫凌昭,等.腹腔鏡下腹股溝淋巴切除術治療外陰癌的臨床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3):251-254.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編號:Z2015612,Z2015576)
潘丹燕(1981-),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婦科腫瘤臨床護理通信作者:陳英,Email:13507887856@163.com
R473.73,R473.6
A
10.16821/j.cnki.hsjx.2017.02.012
2016-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