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婷 馬小琴
(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研究生園地·
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計量分析
楊曉婷 馬小琴
(浙江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目的 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我國中藥濕敷法的臨床護理應用現狀,總結規律,為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提供經驗和借鑒。方法 計算機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2000-2014年間發表的有關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對其年份、作者、作者單位、被引頻次、合著率、基金資助及疾病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共納入文獻386篇,分別發表在160種期刊上,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第一作者來自我國22個省、4個直轄市、4個自治區;研究機構以綜合性醫院為主;文獻被引頻次在10次以上的有33篇,最高被引頻次為54次;但是文獻合著率及總體被引頻次較低,科研基金資助少。結論 中藥濕敷法這一中醫護理技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相關研究還需拓寬深度和廣度,相關人員之間的交流和聯系需加強,科研基金的投入也需加大。
中藥濕敷法; 文獻計量學; 中醫護理
Wet metering; Bibliometrics; Nursing of tran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藥濕敷法[1]是將所選中藥浸泡、煎湯取汁,然后將無菌紗布在湯汁中浸透,敷于局部,以達到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目的的一種中醫護理技術。《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2]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護理,提高中醫護理水平,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和優勢,作為15項中醫護理技術之一[3]的濕敷法也逐漸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中藥濕敷法應用于婦產科、內科、外科、兒科等多個科室的多種相關疾病[4-6],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對該項中醫護理技術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對近15年來有關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進行計量學分析,以期了解該技術的臨床應用情況,為濕敷法的臨床應用以及相關科學研究提供借鑒。
1.1 檢索方法 以“SU=濕敷+冷濕敷+濕冷敷+濕熱敷AND FT=護理”為檢索式,檢索自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間發表在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有關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共4660篇。
1.2 納入標準 (1)一次文獻(期刊文獻、學位論文)。(2)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濕敷的臨床應用型文獻。
1.3 排除標準 (1)會議論文、綜述、純理論探討類文獻、專利文獻。(2)動物模型實驗文獻。(3)同一文章發表在不同期刊的文獻。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閱讀、人工篩選后共納入386篇,用Excel 2007軟件建立數據庫,對每年發文量、作者省份及單位、合作情況、被引次數、基金資助情況及疾病分布情況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
2.1 文獻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及第一作者所在省份 見表1和表2。

表1 2000-2014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文獻第一作者所在單位

表2 2000-2014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文獻第一作者所在省份 篇
2.2 文獻數量年度變化 近15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共有386篇,平均每年發表26篇。2000-2009年發表的文獻數量變化相對穩定,平均每年約16.3篇,2010-2012年增長速度較快,平均每年發表文獻55篇,是前10年的3.4倍,2013-2014年文獻數量又有所下降,見圖1。

圖1 2000-2014年中藥濕敷法臨床應用的文獻年度發表情況
2.3 文獻合著及被引情況 納入的386篇文獻中,獨著的有165篇,2人及以上合作完成的有221篇,作者人數最多的有7人,總作者數863人,合著率為57.3%,合作度為2.2(863/386)。有353篇文獻的被引次數小于10次,其中被引次數為0~1次的文獻共有188篇(占文獻總數的48.7%),見表3。

表3 2000-2014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文獻被引情況
2.4 文獻研究相關疾病系統分布情況 納入的386篇文獻中,共涉及到8個系統的疾病或病癥,見表4。

表4 2000-2014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文獻研究相關疾病系統分布情況
2.5 基金論文統計 在納入的386篇文獻中,獲得基金資助的文獻有2篇(占0.52%),發表年份分別在2001年和2013年,兩篇文章均為省級基金資助課題。
3.1 文獻數量和作者情況分析 由圖1可知,2010-2012年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文獻數量增長速度較快,說明這一護理技術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也體現出人們對中醫護理技術的日益重視。2013年文獻數量有所下降,經重新檢索篩選后,并未發現存在漏選等問題,具體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文獻的第一作者地域分布較廣泛,說明近15年來全國各地區正積極進行中醫護理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從各地區發表文章情況來看,廣東、江蘇、廣西、湖南、浙江五省的發文量較多,共198篇,占論文總數的51.3%,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1)廣東省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同時又是最早萌發中醫革新思潮和開展中醫現代化教育的地區,因此有悠久的中醫歷史、濃厚的中醫學術氛圍以及較好的經濟支持[8]。(2)江蘇省和浙江省中醫歷史悠久,又有強大的經濟支撐,浙江省還通過“申遺”等措施對中醫技術進行傳承和保護,因此營造了有利于中醫護理技術發展的環境[9]。(3)廣西省地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處,熱量和雨水充足,而湖南省的武陵山區有“華中天然藥庫”之稱,因此兩省的中藥資源都極為豐富,為其開展中醫護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9]。
由表1可見目前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研究者主要來自綜合性醫院(59.1%),其次是中醫院(28.8%),而來自醫學院校(1.6%)和專科醫院(6.7%)的則較少。這說明除中醫院以外的其他醫院也日益認識到中醫護理技術的優點,也證明衛生部、國家中藥管理局下發的《標準》[10]對中醫護理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中醫護理技術正在向各個方向積極全面發展。同時筆者也看到各醫學院校雖然擁有大量的科研人才、設施和濃厚的科研氛圍,但是其在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研究卻不多,這可能與醫學院校相關人員將工作重心放在教學上,臨床實踐機會少有關。而專科醫院可能出于其臨床工作的專科性且多以西醫為主,所以對中醫護理技術投入的精力也相對較少。
3.2 合作及被引情況分析 本文中文獻合著率、合作度均較低,且其中大多是2~3人的小范圍合作,這抑或與我國高等中醫護理教育起步較晚,相關人才缺乏有一定的關聯,同時也反映研究者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還有待加強。本文納入的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章被引次數為54次,低引用頻次的文獻占48.4%,說明目前對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研究的文獻深度、廣度及創新性不夠,學術影響力較低。
3.3 基金論文情況分析 本次納入的文獻中基金論文較少,共2篇(0.52%),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研究基金資助較少可能是由于我國獨立的中醫護理起步較晚,臨床實踐條件缺乏,研究者大多是西醫院校畢業,對中醫知識理解不夠深入,科研力量薄弱,合作意識不強,相關研究缺乏新意有關[11]。
3.4 相關疾病或病癥系統分布情況分析 由表4可知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研究主要涉及皮膚及皮下組織、運動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相關疾病,各系統又分別以靜脈炎、腰椎間盤突出和會陰水腫為最多,這與中藥濕敷法自身的機理有關。中醫認為靜脈炎屬于“惡脈”“蹁疾”等范疇,是由于藥液外滲于脈外,導致濕熱之邪外侵引起的[12]。而中藥濕敷可以起到消腫散結、通脈、活血化瘀的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中醫“腰痛”或“痹證”等范疇,是由于風寒濕三邪侵襲機體,導致氣血痹阻而引起的[13]。中藥濕敷法能將中藥與熱的功效相協調,達到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疏松腠理的作用。產后會陰水腫是由于分娩損傷引起局部氣血瘀滯、經脈不通所致。因而采用中藥濕敷法進行清熱除濕、活血化瘀、疏通經脈有較好的療效[14]。
綜上所述,中藥濕敷法臨床護理應用的研究總體呈增長趨勢,研究者遍布我國多個地區,研究機構也越來越廣泛,但是研究者之間的學術交流不夠,研究的深度、廣度及創新性也還有待加強,相關文獻的學術影響力不高。中藥濕敷法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國家加強中醫護理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加大中醫護理基金資助的力度。
[1] 歷建萍.中藥溻漬的應用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6):1058.
[2]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86-288.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76-204.
[4] 聶丹.中藥濕敷在骨折初期局部腫瘤腫痛護理32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19:118+120.
[5] 徐楓,盧丹丹.中藥熏洗濕敷法治療慢性盆腔炎64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1):64.
[6] 林志紅,馬超.中醫濕敷法在兒科的應用進展[J].光明中醫,2014,(7):1570-1571.
[7] 余泱川.廣東當代中醫學術史研究(1949-1979年)[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8] 胡濱,潘向虹,王蕾.浙江中醫世家的前世今生[J].中醫藥文化,2014,2:23-26.
[9] 彭福元,周佳民,黃艷寧,等.加快湖南武陵山區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5,(9):134-135,138.
[10] 《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基本標準》[J].江蘇中醫藥,2009(5):72.
[11] 王巧玲,潘捷.《護理管理雜志》2004年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5,5(6):1-4.
[12] 潘楚梅,孫紅梅,員鳳英.龍血竭酒精外敷治療靜脈炎的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0,(3):90-91.
[13] 徐明春.中藥濕敷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的護理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8):168.
[14] 姚金蘭.中藥熏蒸治療產后會陰切口水腫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7):1574-1575.
浙江省中醫藥科技項目(編號:2015ZA064)
楊曉婷(1993-),女,浙江龍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老年護理和中醫護理
馬小琴,E-mail:xiaoqinma@163.com
R248
A
10.16821/j.cnki.hsjx.2017.02.030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