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軍
在老撾,佛歷十二個月份里,每月都要慶祝重要的節日,稱為“十二風”。
“十二風”即老撾的傳統節會。傳統節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形式,在老撾,佛歷十二個月份里,每月都有受到重視的節日。除了歸入“十二風”的每個月的節日外,老撾還有諸如塔鑾節等重要的節日。
一、一月恕罪節
恕罪節,也稱為正月節、守齋節,在每年佛歷一月份舉行。傳說有一個和尚乘船沿恒河順流而下,船只掛住水柳并把柳枝折斷,和尚不以為過,然而此后他苦苦修行了一萬年也不得道,死后轉世成為一條大蛇。老撾佛教徒認為,不管多小的過錯都不應該漠視,都應該懺悔。反思自己一年來犯下的過錯,便形成了恕罪節。封齋懺悔時,佛教徒找一個和尚不多的寺廟,搭一個簡易的帳篷,清心持戒六天六夜,請求高僧允許出罪方可成為純潔無過的人。這不是一個群眾性的節日,沒有老撾一般節日的熱鬧和歡快,而對篤信佛教的老撾人來說,它關系到自身一輩子的修行。因此,不管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過去一年中犯下什么過錯,老撾的佛教徒都要入寺懺悔修行。
二、二月豐收節
豐收節,也稱聚場節。傳說有兩個兄弟,以莊稼為生,弟弟勤勞,在播種、插秧、收割、曬谷和入倉等各個環節都要布施,一年要布施九次,最后得道成為阿羅漢,得以侍守在佛祖身邊。而哥哥懶惰,一年只布施一次,最后沒能留在佛祖身邊,只是成為了人類中的圣者。因此,老撾人認為施舍稻米是很大的功德,會得到回報。當然,誠意和行動的差別也會帶來功德的不同。在節日期間,人們把稻谷堆積在空曠的場地上,堆得越高越能顯示豐收,能給農戶帶來來年五谷豐登的好兆頭。
三、三月的萬佛節
對佛教徒來說,佛歷三月十五日是一個神圣的節日,“萬佛節”也稱“三月望日僧伽會”。傳說釋迦牟尼的1250個弟子于這一天不約而同地來到他身邊,而這也成為釋迦摩尼生前與其弟子的最后一次聚會。佛祖釋迦牟尼于這一天向眾弟子們提出了三條訓誡:一是不做壞事,二是只做好事,三是保持凈心。這個節日是佛教徒凈心修佛的節日,但萬佛節與民間的烤糕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百姓向寺廟獻糕、聽經,兩個節日就重合到了一起。
四、四月吠陀節
吠陀節也稱聽經節,在每年佛歷四月份舉行,持續到六月份。節會期間,僧侶講述佛祖的身世經歷,主要解說《吠陀經》和《本生經》。據《馬來門馬來盛》一書記載,佛祖教導人們要善待父母,尊敬僧人,專心在一天內聽完《吠陀經》和《本生經》,才能與佛祖同在。聽經日子來臨前三天,各村寺廟都要徹底打掃衛生,搭建誦經臺;節日第一天要舉行經書游行,以迎接經書進村進寺;第二天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第三天早上4點開始舉行誦經活動,一直持續到晚上才結束。
五、五月潑水節
潑水節,也稱佛歷新年、宋干節,在每年佛歷五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舉行。潑水節是最具有佛教特色的節日,新的一年,人們總想擺脫過去一年的晦氣,換來全新的前景。水,是新年的主題,人們用浸泡香花的香水相互潑灑,寄意洗滌污濁晦氣,祈愿健康福達。
六、六月高升節
高升節,也稱火箭節,源于婆羅門教求雨的風俗。放火箭之前,人們會舉行火箭游行等活動,游行過程中人們常常載歌載舞,有的穿著奇裝異服,有的化妝成小丑的模樣,以吸引眾人的目光,整個現場氣氛非常熱鬧。
七、七月清洗節
清洗節,也稱驅邪節。佛教認為人的身體總會沾染一些污濁之物,輕者如灰塵,重者如各種瘟疫和邪氣,而心靈方面的污垢更為嚴重,如貪欲、仇恨、嫉妒等都不利于人的修行,都必須得到清除,給人們還原一個清凈的身心。節日當天,家家戶戶搭起高臺,準備鮮花、燭火以及拴線祈福的物品,請高僧為主人家消災去邪。
八、八月入夏節
每年佛歷八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十五日,為期三個月,是和尚閉門修行的時期。八月十五日一早,民眾把早已準備好的各種食物、衣服、香燭等送到寺廟中獻給僧人。這天早上會舉行各種佛教儀式,包括齋僧、接受洗禮、聽經等。下午,僧人們要召開自己的僧侶大會。晚間,人們又聚集在一起,舉行秉燭游行等佛事活動。
九、九月祭鬼節
祭鬼節又稱祭奠節,每年佛歷九月二十九日至三十日舉行。據佛教《法句經》記述,印度摩揭陀國王頻毗娑羅的親戚吃了僧人的食物,死后入了地獄。以后每當國王供奉佛祖,這些鬼魂就在夜間哄鬧滋事。于是,國王便在每次祭拜佛祖的同時,也給這些鬼魂準備一些祭品。從此,佛教徒們形成了一項傳統,每次祭拜佛祖時也要祭拜鬼神。
十、十月祭祖節
祭祖節,也叫抽簽節,每年佛歷十月十四日至十五日舉行,主要是祭祀佛祖。人們將準備好的食物、香燭等祭品放在一個大托盤里,寫上自己的名字,如果哪個和尚抽到了自己家的簽,人們就把這些供品直接獻給那位僧人,以給死去的父母、親人積蓄功德。
十一、十一月出夏節
自八月份入夏以來,僧人已有三個月不得出行。為使僧人們能夠交流佛法,溝通心得,同時也有機會探望家人以及化緣等,自十一月十六日起,解除雨季禁行,允許僧人出行。為慶祝初夏節,十四日至十六日間各地還舉行漂水燈、賽龍舟等活動。
十二、十二月獻僧衣節
每年佛歷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期間舉行獻僧衣節,為期一個月的節日主要是向僧侶敬獻做袈裟用的黃布。據《法句經》記載,有30名左右的僧侶前往拜祭佛祖,途中正值入夏節,僧人們只能在當地守夏,知道入夏節結束才匆忙趕路,一路經受風吹雨打,歷經艱辛,最終到達佛祖所在的地方。佛祖為其虔誠感動,贈予黃布做衣服。自此,雨季后給僧人敬獻黃衣成了老撾佛教社會的一項傳統。
(作者單位: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