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玲
引言
在人類歷史上,不同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并且為一個民族的飲食特征打上深深的烙印。日本獨特的海洋文明孕育出歷史悠久的、發達的魚文化。漁業自古以來作為日本民族的生存方法,據記載從繩文時代開始就有食用魚貝類被發現。此外,日本人自稱為是“徹底的食魚民族”,其對魚類的依賴可見一斑;作為島國、四季分明的日本,其飲食的顯著特征之一則為敏銳的季節感。日本人對四季的更迭有種特殊的情愫,如在文學上一首好的和歌是必定會有季語的存在的,一草一花都能表達整首詩歌的季節,給人一種美感。而本論將在魚文化中來分析研究這一種季節感。
一、先行研究
有關日本魚文化的研究,在文化方面,劉紅巖在《日本人的食魚文化》中向我們介紹了魚文化的形成原因、背景、及發展過程;語言學方面陳百海在《魚與日語》中就各種魚類的名稱以及與魚有關的諺語向我們展示了魚文化的廣泛存在;此外,有關日本飲食特征的研究,李亞楠在《論日本文化的精致性——以和服和日本料理為中心》中詳細為我們闡述了日本飲食的季節性。但其畢竟是以整個日本料理為中心,難免有些寬泛和抽象。因此,本論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從魚文化這一具體視角出發來看日本飲食的季節感。
二、本論
在日本,所到之處都能找到魚文化的氣息。在飲食方面,有廣為人知的刺身,它被看成是招待貴賓及隆重節日必不可少的美味。此外還有以魚為原材料制成的各種腌菜,如咸明太子魚、醬油腌魚仔等;在節日方面,每年五月五日的男孩節,有男孩的家里必定會掛鯉魚旗來祝愿孩子健康、像鯉魚躍龍門那樣能做出一番大事。此外,還有正月里象征吉祥的鯛?たい?,因其發音與日語的?めでたい?(可喜可賀)在正月的餐桌上廣受歡迎。那么,對此等觸手可及的魚文化是如何體現出日本飲食的季節感這一論點,本論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研究。
(一)魚文化中“旬”的存在
在四面被海洋包圍的日本,人們在季節上有依據季節不同來食用不同魚類的習慣。例如,日本人習慣在春天吃鯛魚、在夏天吃鰹魚、在秋天吃秋刀魚而在冬天吃河豚和鱈魚。關于食魚期,日本人會將其分成三個部分,這便是所謂的“旬”。具體來說,第一部分為魚類剛上市的?走り?階段,也被成為“初物”階段。從字面意思便可看出它代表著迎來食物的新時期。第二部分為昌盛期的?盛り?階段。在這一時期魚類大量上市,魚肉也富含營養價值。此外,由于該階段魚類數量大種類全價格也很適中,因此該階段可謂是食魚的黃金時期。第三階段則是食魚尾期的?名殘?階段。雖說此時期的魚市幾乎進入蕭條,但根植于日本民族的季節感會令日本人覺得欣賞即將逝去的季節、品嘗與之相對的食物也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魚文化中的食魚月份表
日本人對食魚文化的季節感甚至到了按月份來選擇所食魚種的地步。一月,是吃金目鯛的時節。作為日本料理中的高級魚類,金目鯛的魚旬在冬季的十二月份至二月份,因此,也就有了在其昌盛期的一月吃金目鯛的習慣;二月,是吃公魚的季節,日本公魚有補血補氣的功效;三月則是吃栄螺的季節,肥美的栄螺壽司為該月份的佳肴;四月,則是吃飛魚的季節;五月吃鰹魚;在前文提及夏天吃鰹魚、因此,五月的鰹魚又稱初鰹。六月吃鲇魚;七月吃泥鰍;八月吃穴子魚;九月吃鯊魚;十月吃梭子魚;十一月吃鯉魚;十二月吃河豚。據記載日本人從平安時代開始便食用河豚,雖然河豚十分美味但其體內也存在劇毒,因此每年因吃河豚身亡的人也大量存在,然而這似乎并不影響日本人對河豚的鐘愛。
(三)魚壽司的裝飾食材、器具
壽司,在古代日本是一種食物的儲存手段。漁民將魚類腌制好以便今后將其包裹在米飯中來食用。隨著社會的進步,壽司的貯藏功能逐漸消失,但對壽司則有更高的要求。其中,不乏對其新鮮度的嚴格要求。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對其裝飾食材的要求。此處的裝飾食材并不能給壽司的味道加分,但其卻代表了日本人敏銳的季節感,是壽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同的裝飾食材代表了不同的季節,如楓葉自然是代表著火紅的秋天,而松葉自然代表著凜冽的冬天。除了食材本身,也不得不提及裝盤的器皿,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季節感令它們在挑選食物器皿時也要體現四季的變化。春天代表著溫暖,自然要使用色彩明亮的器具,與之對應器皿的圖案也應當以乍放的山櫻花為佳;夏天代表著熱情,自然要使用色彩清涼的器具,與之對應器皿的圖案也應該為綿綿的梅雨為好。而秋天給人一種蕭瑟之感,因此以使用色彩淡樸的刻有紅葉的器具為佳;冬天則給人一種冷冷的寒意,因此以使用暖色調的畫有初雪的器具為好。
三、總結
四季分明的自然環境令島國日本自古以來就擁有濃厚的季節感。即使在飲食上也是如此。魚類從一種食用對象轉為魚類文化,不僅反映了日本對魚類的依賴更反映了其對魚類的喜愛。魚文化中的季節感體現在魚文化中的“旬”以及與每月相對應的食魚種類中。此外,還體現在魚壽司中的裝飾食材及盛具中。與四季更替相呼應而選用不同的裝飾食材和器皿這對身為外國人的我們來說或許很難理解,但這對日本人來說正是其敏銳季節感的體現,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