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
摘 要:文章從工商管理專業面臨的困境出發,分析了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進而提出了工商管理專業的改革對策,旨在為完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工商管理;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2-0031-02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尤其是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放緩,發展艱難,幾乎所有企業在這次危機中均無法幸免,或多或少都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各企業會重新思考人才的內涵,會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審視人才的標準。作為培養人才搖籃的高等學府,會面臨更高的挑戰和機遇。
工商管理專業是為社會提供具有管理知識和技能的管理人才。面對目前的社會環境和企業的新要求,高等學校如何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重新定位?培養模式如何?培養手段是什么?都是迫在眉睫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工商管理專業的困境
工商管理專業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但社會對其并不陌生。在我國的高等院校幾乎均設有工商管理專業,各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缺少特色,課程設置趨同。所以,普遍給人們的感覺是,專業涉獵的面廣且內容比較雜,缺乏針對性,似乎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是,面對人才市場,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等面前又極其尷尬,具體困境如下。
(一)課程設置廣而不專
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內容和課程設置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專業涉獵的內容廣,而且比較雜,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財務管理等人才的培養,缺乏專一性。在人才培養規格中,普遍描述培養優秀的中高級管理者。但在課程設置上幾乎千篇一律,給學生的感覺是課程體系涉及的面很寬,缺乏針對性。并且,學習的各種理論知識又缺乏實踐性,很難將其落實到實處。在求職中,難以與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和會計等專業畢業生相競爭,由于缺乏專業技能性,求職時非常尷尬。
(二)各院校大同小異,缺少特色
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規劃的內容普遍趨同,雖然在規劃中均提出要服務于地方經濟,培養具有一定特色的滿足地方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但縱觀各大學的人才培養規劃不難發現,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所提特色在規劃中略有體現,但在操作中,由于各種因素很難付諸實施。有的院校在課程設置中,只是加入一兩門與眾不同的課程,似乎已經突出特色了,但仔細品來又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這樣一來,使本來就不太明顯的特色變得更加暗淡,人才培養的趨同現象極為普遍。
(三)實踐教學手段單一
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規劃中,均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工商管理專業的特殊性,以及企業對管理專業學生實習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難度在近幾年逐漸上升。如實習基地的建設,有些形同虛設,企業很難允許沒有實踐經驗的在校生參與實踐管理活動。因此,企業實地參觀成了企業實習的主要手段,而實地考察往往也是走馬觀花,很難達到預期的實踐目的與效果。因此,實踐教學只能局限于校內的實驗室,依賴于教師的實踐教學手段,這就對學校的實驗室建設和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資金雄厚的一部分院?;旧夏苓_到實踐教學的要求,但大部分院校由于資金和具有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匱乏,而很難達到實踐教學的需要。造成實踐教學手段單一,且脫離實踐是普遍現象。
(四)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不匹配
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大部分在人才培養定位上不明確,各大學在培養目標中均描述培養高級或中級管理人才,乃至基層管理人才,但在課程設置中,很難找到與這些人才培養目標一致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很難發現清晰的對這三種人才培養的差別性,以至于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針對性。而且,在課程設置中受干擾和限制的因素過多,造成人才培養規劃的課程設置缺乏一定的空間和靈活性,專業課程設置缺乏自主性,產生趨同性極強的后果。所以,培養目標講得清,操作難,出現比較嚴重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匹配不清,甚至不合理的局面,很難培養出有針對性的工商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
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根據本學校的培養能力和特點,結合社會環境和企業的需求來進行定位。培養目標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高級管理人才
高級管理人才應具備的技能和素質如下。
1.要具有較高的修養和良好的品德,具備集體主義觀念和精神。人們常說:小用看能力,大用看品行。高級管理人才在品行上的要求會更高,沒有良好的品行難成大器。缺乏良好品行的高級管理者,由于其智商高,會具有更高的隱蔽性,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損失。
2.高級管理人才要具備全面的概念技能和突出的
行政技能。著名管理學者卡茲提出管理者應具備三種技能:概念技能、人際技能、技術技能,后人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行政技能。高級管理人才應著重具備概念技能和行政技能,應善于決策,尤其是企業的戰略決策,并能根據決策目標制訂出完整的計劃。這主要表現為應具備較強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分析規劃能力、把抽象變成具體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決策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資源的分配能力、創新變革能力以及組織能力等[1]。
3.高級管理人才還要具備一定的人際技能和技術
技能。高級管理人才應具備較強的公關技能、善于解決矛盾和沖突的能力、培養團隊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與本企業相關行業的知識和技能。
(二)中級管理人才
中級管理人才應具備的技能和素質。
1.應具備一定的修養和品性,具備管理者應具備的心胸和素養,要有一定的人格和表率作用。這樣才能更好行使管理者的職能,提高領導的有效性。
2.在技術上,要更加突出執行力、人際技能和技術技能。主要表現為分析和規劃能力、總結能力、溝通和協調能力、資源的分配能力、處理沖突的能力、控制能力、熟練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三)基層管理人才
基層管理人才應具備的技能和素質。
首先應具備合格的品性,這也是任何管理者均要具備的條件,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打造出團隊,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基層管理人才更加突出技術技能,如實踐的操作技能、要精通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同時要具備培養和組建團隊的能力。
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適合于企業的職能管理部門和行政管理部門的人才需求,同時也可以在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
三、工商管理專業改革的對策
(一)課程設置多元化,突出專業特色
在課程設置中,學校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在如下兩種培養模式中選擇培養模式。
1.建立專業技能培養課程群。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的問題是專業性不強,但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專業涉及的范圍廣,可以培養“多面手式”的管理者。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在完成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設置,保持原有優勢的同時,提高專業特長,采取多元化的課程設置體系。具體做法是:以專業基礎課程為基礎,可以設置市場營銷管理課程群;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群;財務管理課程群,每個課程群由3—4門課程組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在學業導師的指導下,選擇相應的課程群,該課程群還可以與高、中、基層管理人才的培養課程群相結合,進一步實現人才培養的全面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結合。
2.建立目標培養課程群。在專業課程設置中,根據培養目標和標準,采取多層次的課程設置體系。課程的設置一定要與培養標準相匹配,建立與目標相對應的人才培養課程群。根據目標,可設置高層管理者培養課程群;中層管理者培養課程群和基層管理者培養課程群,每個課程群由3—4門課程組成。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群,并與專業課程群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的層次化、多元化和差異化,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
(二)加強品行教育
品行教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德才兼備是現代大學生必備的條件。所以,無論是在課程體系設置中,還是在日常的教學或管理中,均要重視對學生品性的教育與引導,幫助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觀,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義務活動,尤其是公益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溝通和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并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并計入學生的創業學分。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品行培養方式,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合格的大學生[2]。
(三)科學規劃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針對工商管理專業目前的困境,在人才培養規劃中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實踐教學的內容、方法與手段。通過建立實習基地,與企業建立廣泛的溝通與聯系機制,與企業合作實現訂單式培養。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校外知名企業家走進課堂,傳授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管理技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大力構建校內實驗室,從大一開始組建模擬實驗團隊,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訓與比賽。在這些團隊中,培養2—3個優秀的團隊代表學校參加省級和國家級相關的模擬大賽,并根據比賽結果計入創業學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在比賽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建立團隊意識和管理理念[3]。
(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要培養優秀的學生,其前提條件是要有優秀的教師。因此,應不斷加強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選拔年輕骨干教師走出校門,甚至是國門,不斷開闊視野,豐富教師的知識面和內容,健全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提高相關的技能,鍛煉各種能力。激勵教師走進企業,在企業學習相應的實踐技能,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彌補理論與實踐脫離的弊端,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
參考文獻:
[1]汪克夷等.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6.
[2]衣俊卿.大學使命與文化啟蒙[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出版社,2007:12.
[3]張夢霞.工商管理教學改革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 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