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正+聶淑媛
摘 要:文章以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為例,構建了“國培”與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模式,分析了其協同培養模式的特色,并提出了完善協同培養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國培;卓越數學教師;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2-0070-03
2014年8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特別強調,教師教育要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力爭培養一批基礎扎實、能力突出,能夠適應和引領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卓越教師。同時,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4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創新培訓模式、優化項目管理體制是推進“國培計劃”綜合改革的關鍵。學界針對國培計劃和卓越數學教師培養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王北生探究了“國培計劃” 教師培訓模式的優化及創新問題[1];解書構建了“任務驅動式”教師高端培訓模式[2];余新設計了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導圖[3];陳昌發、劉曉燕分別以重慶市和安陽師范學院為例,探索了有效國培課程模式[4-5];王寬明、鄭晨、周建華等分別調查了貴州省中小學數學骨干教師、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和高中數學骨干教師的國培現狀[6-8]。
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自2011年開始承擔國培計劃農村中小學教師“送培到縣”、置換脫產研修項目、短期集中培訓項目和洛陽市“美麗園丁教育基金”等教師培訓項目,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培訓經驗,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協同創新培訓模式。
一、基于國培計劃的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的設計
卓越數學教師培養工程和國培計劃項目不僅關注教師的數學專業知識、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更注重教師的成長、成才過程,以及取得教育成效的有效方式等。協同創新旨在通過共享、合作、融合等機制,積極探索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實現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以此理念為指導,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以培訓目標、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過程、培訓師資、培訓方式和培訓效果評價七個維度為基本層面,構建了國培和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模式,其具體協同模塊和主要內容見表1。
二、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的特色
(一)教學型數學教師與學術型名師協同培養
以“為什么培訓”為出發點,從社會、學員工作單位和學員個體三個角度深刻挖掘培訓意圖和培訓需求,結合學員的知識結構、崗位要求、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水平等個性特征,明確定位教學業務型數學教師和學術領袖型名師的協同培養目標,根據不同培養目的,提供針對性強、特色鮮明的培訓課程,內容設計可參見表1,以凸顯培訓的有效性和個性化。
(二)師范生與國培學員職前職后協同培訓
本培養模式注重協同安排卓越數學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國培計劃中教師的職后培訓,職前培養以在校師范生和教育碩士研究生為對象,以“學習—實踐—反思—再實踐”為教育理念,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開放性培養模式,與國培計劃的置換脫產研修、返崗實踐、頂崗實習和頂崗置換等項目緊密結合,通過組織優秀師范生和國培學員集體備課、同課異構、角色互換、結對子、共同參與科研課題等多種互動,實現優勢互補、職前職后協同發展。
(三)理論與實踐同步
為強調現代卓越數學教師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在培訓內容上必須兼顧理論和實踐的同步進行.
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實行數學專業知識、文化素養教育和教師教育“三三制”模式的理論基礎教育,堅持實踐教學全程一貫制、教學技能達標一貫制和藝術才能培養一貫制的三個一貫制實踐培養方案,積極組織中學名師論壇、游學、借讀、訪學等活動,通過專家論壇、專題講座、名師示范課、案例學習、問題研討、聽課評課、實地考察、真實課堂現場診斷和素質拓展等多種形式,提升教師熟練駕馭課堂、切實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操作能力。同時,針對“準”教師和在職教師通常教學和教材意識強、課程意識淡薄的現狀,本培養模式以教育碩士為平臺培養其課程意識理念,力爭打造理論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卓越數學教師。
(四)固有經驗與自我更新理念緊密結合
在培訓過程中引導學員注意其“前經驗”和自我更新理念的有機結合,在充分調研學員教育教學背景、受
訓經歷和校本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式觀摩、參
與式討論、合作學習、影子實習、與名師面對面交流等,引領學員積極參與基礎教育改革和相關課題研究,加強其對新課程標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研修,以逐步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樹立終身學習的專業發展理念。
(五)本土學者與知名專家共同組建培訓團隊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有效培訓的重要保障,為發揮團隊的專業引領作用,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在全國范圍內遴選數學教育專家、教學名師,特別注重整合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專家資源,組建省內與省外、高等院校與中小學校、本地學者與外地專家、教育管理人才與數學教研員、一線數學教師比例均衡的培訓團隊,強調團隊的教育背景、學緣結構、學歷結構、年齡分布、職稱比例和專業特長等,從而高效地促進學員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專業知識結構的調整。同時,對在校師范生的培養實行“雙導師制”,由院系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碩士生導師作為校內導師,本地優秀的基礎教育教師擔任校外導師,通過院校培訓、校本培訓的方式,力爭培養出一批能引領數學學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卓越教師。
(六)傳統培訓模式與網絡媒體協同作用
隨著培訓規模的擴大,國培項目在加強傳統面授教學和管理的同時,更要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完善和擴展中小學教師遠程學習模式。本培養模式構建開放的自主學習,學生除參與課程資源的瀏覽學習外,還要積極參與論壇交流、專家答疑、學科主題活動等。
(七)評價主體多元化與評價方式立體化結合
對卓越教師和國培項目培訓效果的測度與評價,不僅包括學員出勤率、提問次數、學習專注程度、提交作業情況、小組發言內容等日常表現情況和學員學習能力的提升程度等,而且包含社會、用人單位、同行業專家、同級別高等院校對培訓機構、國培項目總體工作績效的第三方評價,評價方式更強調常規性評價和專題性評價的結合,注重形成性、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成果性評價的結合。同時,以洛陽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應用統計學專業為依托,探索性建立科學、客觀、嚴謹的定量評價機制,以教師的科學素養、教學能力、教學表現和專業成就作為一級評價指標,下設職業道德、數學專業知識、文化素養、教學設計、有效課堂教學、教學反思、學生學業質量等二級評價指標,靈活地使用聚類分析、主成分分析、層次分析法等統計方法,和描述性定性分析相結合,以實現全方位、全流程的動態評價。
三、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的建設與思考
卓越數學教師和國培計劃協同培養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三個一體化,即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層學校互動合作的機構管理一體化,在校師范生職前培養與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一體化,高校教師、中學教師與師范專業學生合作學習的專業發展一體化,其發展目標是架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橋梁,培
養一支相對穩定、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水平突出的中小學骨干教師隊伍。為此,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統籌規劃,高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開發創新實踐基地、合理優化資源配置,為協同培養模式提供技術服務、物質環境、可持續發展空間等三個維度的堅實保障。
(一)高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育人范式
21世紀的教育面臨著知識經濟化、國際化和終身學習的空前挑戰,特別是教育信息技術的變革更是劇烈沖擊著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方式。現代教師置身于“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之中,必須具備非線性訪問、高水平獲取、快速處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發展。
面向國培計劃和卓越數學教師的協同培養創新模式,以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為理論指導,緊緊圍繞“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思想,堅持“以應用驅動改革、以機制推進創新”兩手抓,通過建設“網絡全覆蓋、數字全應用、信息環境全天候、云平臺教學全個性”的教學體系,大力培養學生的四個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有效交流溝通能力、高效團隊合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無論是對在校生的師范技能訓練,還是對國培學員的實踐教學服務,甚至是師范生教育實習的遠程指導,都充分發揮基于計算機網絡的虛擬學校、虛擬課堂、模擬演練和模擬操作等信息技術功能。洛陽師范學院的教學云平臺不僅涵蓋了電子雙板教室、數字化微格教室、數字化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等硬件設施,更包括專家教授別具一格的個人教學空間、專業核心課程資料翔實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等軟件環境。一方面可高效評估、監管教師和學生課前的準備與預習、課中的教與學、課后的反思與回顧等教學活動全過程;另一方面,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創新體制的過程,也是師生專業成長、終生學習的過程,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教師、高校學生和培訓學員在“科研、教學、技術、應用”四個方面的深度融合。
(二)開發創新實踐基地,保障物質基礎
實踐教育基地是培養中學卓越教師的重要支柱,洛陽市第一高中、洛陽市第五十五中學等本地重點中學辦學歷史悠久、基礎教育研究成果豐厚,儲備了大批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理論基礎扎實的學科專家、教學名師。洛陽師范學院積極與這些地方知名中學聯盟,開創主基
地、輔基地等多種模式的實踐教育基地,進行深度合作。一方面,要求中學的課堂教學、班級管理、教法探索、教學反思等各類資源向洛陽師范學院學員全方位開放。另一方面,洛陽師范學院負責邀請國內著名教育專家、學
者,通過現場指導或遠程視頻等不同方式,以學科前沿講座、名師經驗談、點評公開課和觀摩課等多種形式,對中學在職教師和實習生進行引領培養。同時,協同培養模式特別注重吸收中學教師和優秀國培學員共同參與相關教育教學課題項目研究,使基地不僅是師范生扎根中學一線進行“教、學、教改研究、職業技能化”的實踐環境,更是中學教師和國培學員向卓越數學教師專業奮斗的重要平臺。
(三)優化資源配置
受場地和時間因素限制,實踐基地通常不能安排所有實習生進駐,國培學員也只是各學校根據國培計劃遴選的部分優秀教師,協同培養模式特別強調合理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實驗班學生和國培教師對本地師資培養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座談、報告、公開課、交流反饋等各種形式,大力推廣和普及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思想方法,以實現其可持續的發展。
基于國培計劃和卓越數學教師協同培養創新人才,不僅是高等院校開門辦學、積極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師范院校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更是政府、社會與學校共同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和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一種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北生,任青華.“國培計劃” 教師培訓模式的優化及創 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4,(9).
[2]解書,馬云鵬.“任務驅動式”教師高端培訓模式的實踐 探索[J].教育研究,2014,(12).
[3]余新.教師培訓項目管理導圖——以“國培計劃”短期集 中培訓項目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2,(4).
[4]陳昌發.“國培計劃”置換脫產研修有效課程模式探索: 重慶市“國培計劃”置換脫產研修的實踐與創新[J].中 國教育學刊,2014,(10).
[5]劉曉燕.面向卓越教師培養的國培課程體系探究[J].教 育探索,2015,(2).
[6]王寬明.貴州省中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對“國培計劃”服 務質量滿意度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3,(4).
[7]鄭晨,付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模式的 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6).
[8]周建華.高中數學骨干教師專業發展情況調查研究來自 “國培計劃”(2011):中小學骨干教師研修項目人大附中 高中數學班的報告[J].教育研究,2012,(2).
[9]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數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 [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4.